行动胜于誓言20240327
(2024-04-17 09:13:16)
标签:
复盘反思清单改进 |
分类: 有感而发 |
一事,挠头久,如鲠在喉,皱眉阴郁了多日。
我攥紧拳头,暗使劲儿。我组织团队持续剖析、反复推敲、再三斟酌,搜集了大量资料,形成专项卷宗,编制了翔实的“情况报告”,做足了准备。
“我们期待着你逆天改命的好消息!”
同事为我加油鼓励,我拍拍身上的尘土、挥挥飒爽的衣袖,坚定的走进“局长”的办公室。因彼此相识多年,自认为“关系了得”,在听我说明来意后,局长点燃一颗烟,一边看、一边读我呈报的报告,并就个中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我把之前掌握的信息全盘托出,可谓有理有据、对答如流,在不间断的循序渐进中,我看到了希望。
“这样吧,我把这个案子从台账中拿出来,不通报了!”“局长”一边笑眯眯的跟我说着,一边拿起电话做了布置和安排。
这就可以了?此结果来的太过突然,让我都感觉都接不住这“泼天而来”的好消息了。
我又办成了“一件大事”,不禁得意。
返回的路上,我真切的感觉到,自己迈出的脚步都轻盈了很多。
次日,我见了领导,忍不住嘴角上扬,眉飞色舞的讲起了这件“大事儿”,期待着获得赞许和夸奖,也一定可以!
领导听我讲完,在他睿智而敏锐的思维下,看着我,若有所思,旋而“聚焦”,语重心长、谆谆教诲开来。这件所谓的“大事儿”,并没有造成额外的不利或负面影响,也一直不是集团和领导关注的。所以,需要认真研判做这件事情和由此付出代价之间的“平衡点”。去找政府机关的“局长”,不是代表的自己本人,而是自己背后的“领导”或者集团,在“局长”看来,一定是被授意的行为。人家一句话、一个电话就办完了,而后呢?如果“局长”再返回来找我们办事,谁来办?还是“领导”来办,还是领导来为自己并“不值得”的行为“买单”或者“做善后”,不经意间,也就给领导找了麻烦!自己执着、认真、负责的做事,这是优点,但需要“凡事过过脑子”,要有“悟性”,拒绝以自我为中心!而对于他人指摘出来的“问题”“不足”,一是完全认可,并综合分析后迅速地加以改进,水平越来越高;二是貌似认可,也意识到了,但在下次做事时就忘了,依然回到原点;三是根本不认可,对方说的都不对。领导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属于第二种情况。在领导说这些的时候,我懵懵的,怔怔的,懊悔愧疚、捶胸顿足,怎么就“记吃不记打”、没个长进呢?
悟性,是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包括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等。“上等人不用教就会,中等人教一次就会,下等人怎么教都教不会”,悟性高的人,知天晓地,明古道今,运筹帷幄。没有悟性,犹如盲人骑瞎马、寻不到去处,犹如蠢汉推空磨、劳而无功。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的一个著名的成长公式。 “反思”比“经验”权重更大!也就是说,自觉的反思和总结是一个人悟性的源头所在,悟性高的人恰恰都善于反思和总结。如果说经验或学习是把营养吃进大脑,那么反思和总结就是在用大脑把他们消化,最终把这些营养吸纳为自己的一部分。
有美文说:反思首先要立德、其次要明则、再次要悟智、最后要通情。立德是理念、明则是底线、悟智是方法、通情是交流。此解决,天下再无难事!
今后,我要学会善于反思自己,坚持归纳疏漏,持续总结经验。一是触类旁通,知其一而知其十,二是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分辨假象和本质,三是换位思考,抓住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四是看到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预判未来的发展变化。
每日三省吾身,多想自己的“糗事清单”,必定有所悟、有所获、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