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英国读PhD的心得:跌跌撞撞的第一年

(2009-11-30 03:30:05)
标签:

留学

nottingham

英国

phd

分类: 读书心得

我们非常高兴能跟你一起讨论你学术方面的努力与进展,我们非常恭喜你通过了这次的upgrade viva,我们也将建议系上将你的status升级为PhD(英国Mphil student到PhD student,相当于台湾与美国的PhD student到candidate)。

 

听到upgrade viva的chair这样宣布的时候,其实我的内心是百感交集的。我记得我一年多以前到英国的时候,完全没有什么规划与联系,当时拖着一个大行李箱,袋子里装了几个面包,搭上飞机,就这样糊里胡涂来到英国。当时刚好是英国放假的时候,我一个人拖着行李,搭上长途的巴士,到了Nottingham以经是早上11点了。后来我就用了很生疏的英文问人家怎样去University of Nottingham,我还记得当时遇到一对华人夫妇,他们也要去学校,但他们是要叫出租车,我想请他们让我一起搭便车,然后我跟他们分摊出租车费,但可能因为不信任感而被拒绝,当时就觉得这边的人怎么这么没人情味。后来我尝试着去问怎么搭公交车到学校,就这样我第一次搭上了当时叫做rainbow 5的公交车来到了Nottingham的西门。由于人生地不熟,我根本不清楚我的宿舍在哪里,又加上根本不认识这边的台湾学生,也没有联系,我就一个人又拖着行李,当时还顶着毛毛细雨,天气又冷,就在Beeston的市区来回的穿梭,终于后来找到了当时我所预约的宿舍:Albion House,但reception里却连一个人都没有,我就在门口枯等了半个小时,遇到了security,才把我带到另一个宿舍区的reception去办登记,后来到了英国时间的下午两点,我才正式的进到了自己的宿舍与房间。来英国的第一天,我因为长途跋涉睡得很熟,而糊里胡涂的就这样过了第一天。


我后来遇到了一个台湾的同学,他叫pat,现在已经回台湾工作了,他当时很好心的帮助我,还招待我到英国的第一份熟食,并且介绍了学长姐给我认识,带我熟悉环境,当时对于我这个对Nottingham一切都很陌生的人,实在是莫大的帮助。但他们也同时很佩服我的勇气,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拎着行李连个接应的人都没有,就来到陌生的环境,而且还是在行政人员都放假的时候。其实我当时身上只有三种东西:一是我的随身行李与钱,行李里还夹着我妈妈给我的观世音菩萨与释迦牟尼的法像,希望能保佑我一路平安;二是政大陈敦源老师给我的一个红包,上面写着鹏程万里,到现在我依然把这个红包袋放在我的枕头里,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不能失败;三是我的胆子与破烂的英文,而我就用了这个胆子航向了未知的未来。我想我后来只能算是运气好吧,我当时身怀6000英镑的巨款(以当时的汇率约台币快40万),不但行程上一切顺利,一路上还受了不少英国人的帮助,让我对英国的环境其实有着不错的好印象。


由于我在台湾已经有念博士班的经验了,台湾吃好穿好,教学时数也多,我记得我刚开始对于英国学习环境的感觉是很厌恶的。第一、食物很不好吃,而且又贵,为了省钱,我就经常买很难吃的冷冻食品裹腹,所以加深了我对英国的坏印象;第二、天气很冷又常下雨,我刚来的时候还会因此而滑倒,鞋子又常是湿的,很不舒服,害我非常厌恶这里的环境;第三、教学的方式我很不喜欢,我觉得英国人很混,老师教书都教一下子就闪人了,根本不值得花这么多钱来学习;第四、supervisor的指导太过自由化,让习惯一听就要听到「你真的有料值得我学习」的我(也可能是我先入为主),非常的难以适应;第四、我认识商学院的一个学长在当时刚拿到博士,竟然连基本的统计与SPSS都不会,导致我当时不断的怀疑英国博士训练到底在训练什么。所以我刚来的时候,我一天到晚想的是如何转去美国。而我当时也确实拿到了一些美国学校的admission,也有些美国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在美国与英国spring break的时候到了美国的学校去看了环境,准备弃英从美。现在回忆起一年前的状况,我在想说是否是我当时已经被英国慢慢的同化了,当我去到美国那种感觉很像文化沙漠的地方时(德州),我顿时陷入了很严重的生活焦虑,脑袋也一片空白,我很难想象万一我要在这里念上五年书,我除了念书我还能做什么,我还能接受到,或学习到什么。然后又加上后来从新申请的留奖失利,算是老天爷帮助我做了一个决定,我就决定继续待在英国,也开始真正的心定下来,不再心猿意马。所以英国一切的学习的开始,应该是要算我整个尘埃落定之后。


其实我老板Ian是个很好的人,但他老是让我觉得他对我不是那么的尽心尽力,由于我觉得我也算是缴了很多的钱来学习,总是希望他supervision的质量能够好一些。但他每次遇到我,总是跟我说你做得不错,也很清础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就帮我看看文法写作问题。有的时候,他甚至连看都没看我的东西,所以我刚开始觉得他怎么这么混,虽然他是个老好人。而我的二老板Lian,是我原二老板跳槽后临危授命指导我的,她是非常的积极指导的人,但他的想法太过于Macro,所以有的时候跟我的讨论会对不上焦。例如我在讲政策过程的问题的时候,他就会希望我要去探讨社会结构对于整个政策的反应是什么,但我并不想做这种太过社会学式的分析,所以一直也是在自己的想法与老板的想法中妥协。其实我是蛮不能适应他们对我很无为而治的,但他们两位都是很好的人,一静一动,也都很有英国那种攸然的文人风格。


我记得我在学其中修课的时候,很多元素更是让我觉得不能适应。第一、英国的课程叫做module,意思是很多的成分所拼凑而成的课程,非但老师的组成多元,连上课的方式也很多元。例如:老师先上其中的一个小时的课,其他的时间由tutor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这点让我觉得不能适应的地方是,老师才教一个小时就离开?英国的老师也太好混了吧。还有就是tutor带讨论的时候,由于我在台湾已经有念过博士班,也有一些研究经验,他们讲的也都很不深入,让我觉得其实很浪费时间;再者,就是上课的内容太过简单,我上了质化、量化、还有社会科学哲学,量化的老师教得很认真,tutor也很不错,但内容对于我来说,还算轻松,只是刚开使用英文来写统计作业,感觉很不习惯。质化就更不用说了,上课的内容真的是乏善可陈,tutor带的方式也不怎样,不过社会科学哲学的课是很不错的,我在这堂课学了一些新的东西,英国的哲学其实是有他很强的传统,我在社会科学哲学的报告,被打比较低分,老师改得很严厉,评语都让我无法反驳;第三、其实每堂课都有签名,但形容具文,我同学有的时候好几堂课没来,来了就把之前没签的补签一下,这样就算交差了,后来造成了我一个印象,就是英国的老师不太管学生。第四、修课的要求的确比美国与台湾少很多,让我觉得英国这些学生应该都没有学习到什么吧?


其实种种的厌恶感在我开始定心决定在英国学习后半年,开始逐渐获得改善。首先、英国的老师不管你,不代表他们混,而是他们认为你的能力可以做到你该做的,而且你也知道你要什么。英国的学习非常强调self discipline,也就是说,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是一个帮你铺路的人,你必须要自己去搬你自己想要的材料来造路,无论你是造柏油路,水泥路,还是砂石路,你都要靠你自己把他造好,老师的角色只是在你找不到材料时,引导你一下,或是看到你路造歪了,提醒你要造得直一点,比较符合原本的规划与期待。在台湾,很多老师习惯学生必须按照他们铺的路来走,他们认为对你好的,他就必须要全盘接受,不然就好像你翅膀长硬了,自以为了不起。再者,英国的课程内容很多都很简单,而且学习的时间短也少,因为他们认为很多学问必须建立在自动自发,也就是自己本身对学问的理解与需求,所以同样是1+1=2,不同的学生对此就会有不同的体会与解释,你可以去找出适合你的方向与学问,甚至可以挑战老师的解释,而非像台湾一样老师给了你最正确的答案,要你背起来,或明白老师讲的永远是对的就好,挑战了老师,心里还会觉得被学生辈冒犯了,学生不懂得所谓尊师重道的伦理。第三、在英国非常强调学术伦理与公平原则,任何一个报告若牵涉到任何资料搜集,都必须要先签署研究伦理切结书,而改报告也是双向匿名审查,而且还一式两份,做得跟台湾投稿期刊一样严谨,导致学生不论写的在差,都甚少有抄袭的情事发生,而老师也严守学术份际,从来不会占学生的便宜,这一点也是台湾比不上的。


由于种种自由的学风,导致了英国的学校学习模式上,讨论风气比一般教书模式更盛行。他们除了一般的教书之外,不同的读书会,讨论会,小演讲,举办的小型研究方法课程,看电影学习等等的活动天天都有,随时随地都提供很多学习的素材让你接触。而且去参加这些活动,你会发现很多很奇妙的人。例如我有一次参加了研究生院举办的质化软件分析讲座,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政治系的教授,他看起来头发班白,顶着一个老花的眼镜,搞不好连计算机都不太晓得怎么用。但他当时非但很认真的在台下听讲,还拿着笔记猛抄,我问他为什么还要来学软件,他说他如果不学,怎么带助理与学生呢。在那个讲座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老师来听讲,这个在台湾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在英国当学生,就必须要对自己想要什么非常的了解,而且还要自己主动的门路与资源来追求,老板做为我们研究的第一个读者,他们的角色不是在于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而是告诉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在学术上到底能不能说服他们,能够说服他们,才能说服别人。他们很会鼓励你去发展妳想要的,而且会引导你去发现你的长处,给你鼓励去发展你的长处,而不是告诉你你该发展什么将来比较容易赚钱或成功。也因此,我觉得英国可能有蛮多的蠢才,但也造就了很多的奇才。


Upgrade viva是英国一个读研究型博士的重要门坎,他跟美国资格考的设计类似,但实施的方式却截然不同。在英国的第一年,除了修课之外,就重要的就是要同时发展论文的proposal,并且在一年内达到成熟可执行的成度。每个学校与科系的要求不同,也会使得upgrade的条件与要求不同。像我们系上除了修课全过,发展出一个架构严谨的proposal,还要每个礼拜参加博士生的seminar,以及修完研究生院的指定研究课程,还有要写research diary,所以很多时候会有很累人的感觉。因为同时在英国做很多事情,而我有的时候又必须兼顾着台湾的事情,所以有的时候是两头烧的状况。而英国的upgrade是口试的形式,通常有两次机会,第一次不过,还可以再提第二次,但第二次不过,就是回家吃自己了,这点倒是跟美国与台湾很像,只是美国与台湾通常是笔试的形式,英国是口试的形式。而且失败了,美国还有一个MA给你,英国是连个屁都没有。


我upgrade viva当天,两个口试委员是坐在我的正对面,我的大老板是必须出席的人,但他不能在过程中表示任何的意见或帮我defence,因此他一直坐在我的身后看着我们viva的进行。由于我算蛮紧张的,而且英文也不是我的母语,应答起来也不流利,老板又在我后面,有时想想不晓得他看我答得七零八落的,会不会血都快吐出来了。口试委员虽然很客气,但讨论的过程算是异常的激烈,口试委员会不断的找出你研究上的问题,不断的去试探你是否真的了解你该了解的东西,然后要你响应你该如何解决种种理论上的问题与现实上的问题。而且也会针对你熟悉的理论提出反例,要你响应,来了解你的基本功是否偏食,只懂一家之言。整个upgrade viva的过程虽然惊险,但我收获觉得很大。而viva过后,我跟我的大老板在口试房间外等最后的结果,我的大老板在后面看我被凌迟了一个多小时,就跟我说他从来不觉得我会被fail掉,因为我是一个对自己有什么东西,该往哪里走,都很清楚的人。做学问是自己的事情,因为以后只有你能带领你自己,而我觉得你具备着这样的特质。所以我后来想想,我大老板老是不管我,我其实不太能用东方那种希望他在我身上多花点时间才觉得够本的逻辑来理解,他很信任我,也相信我的能力能够克服并找到我想要的,于是给我自由度去发展,而不需要教我太多,我自己就会去发现。于是我这一年来,我不但重拾了内心的平静,也体会了做学问的乐趣,也慢慢的遗忘了台湾那种喜欢塑造同侪竞争的环境,与强调研究点数扭曲学界文化的陋习。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一年,也是我人生很重要的一年。我来英国从无到有,从厌恶到喜爱其实历经了很多的磨练与心灵的成长,改变了我对很多事物的既定看法,也受到很多好朋友的鼓励。虽然现在出国不算什么,科技的发展更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成本,与亲人和朋友的接触彷佛与在台湾同步,但出国依然是一个很深刻的体验。我现在在英国无论吃什么样的食物,都能够怡然自得,无论走到哪里,都感觉到亲切与安详。而我如今已经跨越了一大步,也代表我离结束在英国的日子愈来愈近,我想当我要离开的那一刻,心里一定会满是不舍的吧,每当我晚上睡觉的那一刻,我都会想起我当时初到英国时的蠢样,但我还是谢谢英国所带给我的成长与体验,这一年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不会被抹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