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前279年):本名,田文,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而闻名。就是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一位小小的琴师凭一曲琴、一席话,就让他潸然泣涕、悲伤不已。那么,这位琴师是谁呢?
他就是战国时雍门子。雍门子:战国时齐国著名琴家,名周,他居住在齐国的首都西门,当时称“雍门”,故以为号,亦称雍门子周或雍门周。雍门子周擅长弹琴,琴音动人,常常使人闻其琴声而哭泣,特别是伤感的人。后世传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载:“雍门子周以琴见乎孟尝君,盂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文悲乎?’雍门子周曰:‘臣何独能令足下悲哉?臣之所能令悲者,有先贵而后贱,先富而后贫者也。……凡若是者,臣一为之徽胶援琴而长叹息,则流涕沾衿矣。今若足下,千乘之君也,……视天地曾不若一指,忘死与生,虽有善鼓琴者,固未能令足下悲也。’孟尝君曰:‘否否,文固以为不然。’雍门子周曰:‘然,臣之所为足下悲者一事也。夫声敌帝而困秦者,君也;连五国之约,南面而伐楚者,又君也。天下未尝无事,不纵则横,纵成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楚王秦帝必报仇于薛矣。夫以秦楚之强,而报于弱薛,譬之犹摩萧斧而伐朝菌也,必不留行矣,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高台既以坏,曲池既以壍,坟墓既以平,而青廷矣。婴儿竖子,樵采薪荛者,蹢躅其足而歌其上,众人见之,无不愀焉,为足下悲之,曰:‘夫以孟尝君尊贵。乃可使若此乎!’于是孟尝君泫然泣涕,承睫而未殒。雍门子周引琴而鼓之,徐动宫徵,微挥羽角,切终而成曲。孟尝君涕浪汙增,欷而就之曰:‘先生之鼓琴,令文若破国亡邑之人也’。”
这就是“雍门鼓琴”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齐国著名琴师雍门子周,抱琴去拜见孟尝君田文,孟尝君问道:“先生您鼓琴也能使我悲伤吗?”雍门子周说:“我弹琴是难以让公子悲泣的,听我鼓琴而悲泣的人,主要是那些先富贵而后贫穷的人;有才华却不被重用的人;与人不和的人;深受排挤的人;骨肉分离,处于悲伤境况中的人;无依无靠的人等等。像您这样,高官厚禄,衣食住行,无不畅意,再会鼓琴的人,也不能让你悲伤。”看到孟尝君洋洋自得,雍门把话锋一转,又说道:“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孟尝君问道:“此话怎讲?”雍门子说:“不过您困迫过秦国,攻伐过楚国,天下并不太平,也很难说,无论是合纵还是连横都取得成功,都会与你过不去的。”雍门徐徐拨动琴弦,若有所思地说:“难道您就没有忧患吗?像秦楚这样的强国,要对你这小小的薛邑封地进行报复,易如反掌。千秋万岁之后,庙堂无人祭祀,高台倾塌,曲池干涸,坟墓上童竖放牧,樵夫为歌。人们想到如此尊贵的您也落到这境地,都会为您难过的。”孟尝君听到这里,已是两眼泪水汪汪。雍门子周又引琴而鼓,拨动宫商羽角之音,一曲未终,孟尝君已是涕泪交加,泣不成声,叹道:“先生一鼓琴,已令田文我立即如破国亡邑之人了!”后遂以“雍门泣”、“孟尝泪”等写悲伤,感叹沦落之意,犹司马青衫也。
古语说:“人必先疑而后谗入之”。雍门子周很懂得欣赏中的感情问题。他先用一番话引出孟尝君下场的凄凉心情,所以当他弹琴的时候,孟尝君也引起了情感的共鸣,感到自己像一个亡国之人。陆机在《豪士赋序》中也讲这件事,也认为主要是孟尝君的感受,而琴声的作用是次要的。他说:“落叶俟微风以殒,而风之力盖寡;孟尝君遭雍门而泣,而琴之感以末。”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重要,人对音乐的感知程度,离不开人的心情,而心情的好坏源于环境和氛围。雍门子周的琴艺高超之处,不在于鼓琴本身,而在于他善于营造一种氛围,洞察人的思想感受,使环境、心声和琴声和谐地融为一体,便产生了超乎寻常的效果。所以,动人的音乐是源于生活的,是鲜活的,是人体发出的音符的组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