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一统赋·蓬蒿人微评
标签:
杂谈 |
【序章·文明基因】
当二里头青铜云纹,在龙芯芯片的纳米电路上重新流淌;
当甲骨文“中国”二字,在量子比特的跃动中绽放新光;
当良渚玉琮的神徽,与5G基站的信号同频共振;
我们终于懂得——
统一,是文明基因的双螺旋结构,
是五千年不曾间断的生命律动,
是“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的必然归途。
【时空交响】
听!南音的千年雅韵,携梨园戏的水磨腔,
正与数字音乐在区块链上和弦共鸣;
看!妈祖的蔚蓝信仰,融关帝的忠义情怀,
已化作海洋生态保护的共同誓言;
从武夷山隧道穿出的复兴号,
载着朱子理学的智慧余温,
与太鲁阁峡谷的蝴蝶群,
在东海晨曦中相遇成文明的剪影;
丝绸之路的驼铃声,穿越时空,
与中欧班列的汽笛在戈壁滩上奏响交响。
【微观诗篇】
金门的炮弹钢,在匠人的指尖流转,
锻造成刻着“和光同尘”的和平炊具;
澎湖的珊瑚礁,通过海底光缆的脉冲,
向厦门的实验室传递生态密码;
两岸学子用闽南语编程,
让人工智能吟唱《诗经》的“风雅颂”,
让《兰亭集序》的笔墨在数字屏上流转;
台北的士林夜市烟火,混着成都宽窄巷子的火锅蒸汽,
在云端凝结成同一片带着茶香的乡愁;
台南的蔗糖香,与云南的普洱韵,
在跨境电商的包裹里酿成岁月回甘。
【未来图景】
这里,海峡隧道不仅是穿山越海的工程奇迹,
更是承载文明对话的神经网络,
让古籍修复技术与数字建模在隧道中交汇;
这里,台海大桥不只是横跨碧波的钢铁巨龙,
更是跨越历史的同心之桥,
让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在桥塔下共生;
当我们在月球基地共种象征团圆的相思树,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里,长出两岸共研的太空稻;
当我们在南海共建海洋基因库,
珊瑚的基因序列中,刻下共同守护的承诺;
当量子通信网络覆盖台海全域,
谁还记得那条虚构的海峡中线?
当北斗卫星的信号串联起每一寸土地,
统一的坐标早已刻进星辰大海。
【文明境界】
这不是政权的简单叠加,
不是疆域的机械拼接,
而是文明生命的涅槃升华:
汉字在数字空间演化出新的表意形态,
从甲骨文到AI字体,文脉绵延不绝;
礼乐精神在科技时代重放光华,
“礼之用,和为贵”的智慧,
化作全球治理的东方方案;
《春秋》大一统的思想,
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频共振,
为世界文明互鉴写下生动注脚;
中医的“整体观”,融入现代生命科学,
成为两岸共研的健康密码。
【永恒进行时】
统一,不在遥远的将来,
它正在每一个当下发生:
在每一艘共护渔场的船帆上,浪花镌刻着同心;
在每一行共同编写的代码里,0与1编织着团圆;
在每一片跨越海峡的云朵中,雨滴承载着乡愁;
在每一次非遗技艺的联合展演中,指尖传承着文明;
在每一项科技攻关的协同作战中,智慧凝聚着力量。
中华文明,
永远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超越,
永远在创造中完成自己——
这,就是我们对历史、对未来的坚定回答!

前一篇:《“十五五”规划赋》·周见山
后一篇:《三星堆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