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瑞祥老师从看“打虎上山”表演说说戏中马鞭的使用

(2014-02-04 12:07:00)
标签:

马年说马

教育

分类: 专题论坛

看“打虎上山”表演说说戏中马鞭的使用

——京剧中骑马动作是如何表现的

京剧中经常会出现骑马的情景,无论是出行还是作战,都离不开马。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京剧表演采取了用马鞭代替马的作法。据说这一创意的灵感来源于古时儿童用竹竿当马骑的游戏。在京剧演员手中,马鞭变成了漂亮的道具,一根不长的竹竿(或木棍)上面缠上三圈或五圈彩色缨穗,既是马匹,又是马鞭。上马、下马、栓马、骑在马上的状态,全靠演员用模拟的舞蹈化动作来表现,而观众一看便知,因为尽管许多人可能没骑过马,但骑马过程中许多特定的动作大家还是明了的。

一般用来表示人物骑马的心情,或用来显示人物的身份、性格和行动目的。文官武将、男侠女士、扎靠穿蟒、长短衣裤均可使用这一舞蹈程式。大致可分为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四人趟马。如《盗御马》的窦尔墩在盗马后趟马旨在表现人物的洋洋得意;《姑嫂英雄》的薛金莲回樊江关搬兵时的趟马是为表现人物的急切和年轻骄傲;《马踏青苗》的曹操趟马则为表示人物在马踏青苗时由骄横、狂妄而惊恐、懊恼、狡诈的思想变化;在《杨排风》中有杨排风与孟良的双人趟马;在《大溪皇庄》中有蔡金花等四人趟马;《追韩信》中是韩信、萧何、夏侯婴三人在互相追赶时依次上场趟马。

一般趟马中的人物还有三打马并高喊得,马来!的内容。但也因人、因戏而异,如女的角色大多不喊,如情节不紧张也不用三打马。趟马时的马鞭应与演员的服装颜色一致。不过,三国的吕布、关羽骑赤兔马,用红马鞭;三国的黄忠与隋、唐的秦琼骑黄膘马,要用黄马鞭;宋朝的穆桂英骑桃花马用粉马鞭;西楚霸王项羽和三国的张飞骑乌锥马用黑马鞭。男性文士用硬杆三缕穗子的马鞭,其余多用软杆五缕穗子的马鞭。

趟马(又称马趟子),是戏曲以舞蹈形式来表现人骑马行路的程式化表演技巧。这种表演程式,在舞台上有着特殊的表现力。它是用虚拟手法以鞭当马、并运用许多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骑马飞跑,人在马上不住挥鞭,而马不停蹄飞奔急驰的情景。

趟马有男女之分。男趟马中的跨蹬上马调转马头马腾前蹄抱鞭勒缰纵马飞奔背鞭策马飞越天堑、甩鞭打马、握鞭勒马催马奔驰,由丁字步,弓箭步、跑圆场、踢、抬、吸、骗、跨腿、山膀、飞脚、翻身、射燕、大跳等技巧及各种持鞭的基本造型组成。女趟马中的观路择行取道前奔駃騠越壑、艰渡沼泽极目远望良骥骎骎马失前蹄策鞭催马纵马腾跃裁鞭摧行,则是由跑圆场、踏步、丁字步、碎步,云手、山膀、翻身、下腰、干转、跳坐(俗称屁股坐子)及各种持鞭基本造型组成。

戏曲程式化的这种表演技巧,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吸取了当时社会生活内容,加以提炼美化并予以适当的艺术。夸张而逐渐形成的。所以,趟马中的复杂高难技巧及优美的舞蹈身段,能形象地表现英雄豪杰跃马扬鞭的情态。

趟马的形式趟马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单人的趟马,有双人的趟马,有四人的趟马,也有八人或十三人的趟马(马舞)。单人的趟马,如京剧《悦宋店》何玉凤和《艳阳楼》高登的趟马;双人的趟马,如京剧《打焦赞》中,表现孟良,杨排风急奔三关二人并马双行的双趟马。还有《杨门女将》的第一场,为了表现由于西夏犯境,宗保元帅为国捐躯、边关吃紧,焦、盂二将身骑战马翻山涉水飞奔天波府搬取救兵这一内容,安排的双人趟马;这组舞蹈动作给人们展现的是焦孟二将骑在马上,时而举鞭勒缰凝眸远望择取道路,时而焦急地策鞭催马急行,心急如焚地纵马飞驰的情景。根据剧情的需要,为了表现剧中彼时彼地的环境,趟马在舞台上的运用变化无穷、丰富多彩。再如此剧中的《绝谷探道》这场戏,为了表现穆桂英等人不畏艰险,身骑战马在那黑夜茫茫谜谷探道的情景,除了安排了载歌载舞的表演,同时挥鞭趟马的表演也贯穿了这场戏的始终。在这场戏里,从表现马夫张彪拉马艰难行进,穆桂英、杨文广、杨七娘的纵马越涧,以及在迷雾中杨七娘与杨文广两马相撞,和杨文广乘骑的白龙马连声嘶鸣腾蹄跳跃,这一连串的优美动作配合人的表演,确实对表现全剧的内容,起丁重要的作用。另外四人的趟马在京剧的《溪皇庄》中亦有运用,如为了表现捉拿土豪花德雷,四女兵飞驰追缉的趟马。尤其是现代戏《草原英雄小姐妹》更标新立异、为了表现牧民们在暴风雪中寻找龙梅、玉荣的急切心情,编排了一组先由八人后又发展为十二人的马舞。那粗犷健美的动作,配之在那改良的马鞭的鞭梢上扎束着一团红缨更显得以形传情。在风雷之夜里,牧民们飞马急驰,那此起彼落的红缨,在灯光的配合下时隐时现,给人们展现的是牧民们跳动着的一颗颗火热的心,这有戏有技感人至深的表演,使人经久不能忘怀。以上所谈,无论是表现焦孟二将飞骑入朝告警的趟马,还是穆桂英等人巡逡偷渡栈道,以及牧民们的马舞,舞台上井无一匹真马出现,面是通过演员手持马鞭,跑圆场并做出各种闪、转、翻、眺等技巧而表现出来的。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有着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它给人们展现了剧中所要反映的情节。

趟马,是难度较大的身段表演技巧。首先,要求脚底下、身上、手上、脸上要有功夫——脚下的圆场跑起来要快、要稳,要做到。疾如流水:身上要保持不僵、不懈,要掌握住身法中的前冲,后靠、左移、右摆,上下相随,左右相合的规律,手中的马鞭要做到抱。背、勒,举、托、涮、缓招式清楚,不慌不乱,脸上要做到传神。如本教材女趟马的观路择行的亮相,先是甩头变脸的刚健的。放神。亮相,然后通过送神双目远望来表现行至三岔路口在选择要走的路;再如男趟马的马腾前蹄,除了双手抱鞭、吸腿,身向后仰的身段动作外,而更主要是通过炯炯有神仰视目光的亮相,勾起观众对马惊急拉缰的惊险情景的想象。要做到心与意台意与神合神与形合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哏苦的努力方能奏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