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山之石  丁泽宇从日本将棋和羽生世代看日本文化

(2012-08-07 21:48:36)
标签:

杂谈

http://s12/bmiddle/633cab0ctc6ad6fcdfa3b&690 丁泽宇从日本将棋和羽生世代看日本文化" TITLE="他山之石  丁泽宇从日本将棋和羽生世代看日本文化" />

从日本将棋和羽生世代看日本文化

                    ——丁泽宇之日本修学旅行实践报告

 

   日本将棋,是日本的国粹,也是日本文化的精华。

   75日第83期棋圣战在岛根落下帷幕。羽生善治棋圣(41岁)77手大破中村太地六段,达成棋圣五连霸。与此同时羽生通算头衔数达到了81冠,超越已经尘封三十年的大山康晴十五世名人80冠记录,成为历史第一。十天后,我的将棋朝圣之旅开始了。

    关西自江户时代起就是将棋世界的中心,所以,当我得知整个行程的第一站就设在大阪时不禁有些惊喜。而大阪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第一时间就让我感觉到了那种熟悉的气息——诡异。正如中国象棋代表着王道,围棋代表着仁道,将棋则象征着诡道。阴谋、弃子、反叛、刺杀、绝杀,没有中国象棋蹩马腿、塞象眼的古板规定,没有围棋的虚怀若谷,将棋是纯粹的战棋。“打入”的特殊规定允许棋手将捕获的敌军作为己方兵力重新投入战场;到达敌阵“生变”的规则让步兵也有了决定战局的机会,真实的博弈让棋手恍若回到了战国,那个血腥而残酷的年代。坚强、隐忍、不屈、冷漠、奋斗,日本人性格的特质被他们的国粹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空乘还是地勤,日本服务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无可挑剔,但我仍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出那种难以掩饰的傲慢与冷漠,虚伪的假笑之下是永无止境的野心。日本是一个危险的国家,大和民族,是一个恐怖的民族。

    提到将棋,就不得不提到羽生善治和以他为代表的羽生世代。随着历史的变迁,将棋也在向前发展,那种武士时代末期的大局将棋和皇室贵族们附庸风雅的棋风已经远离主流。在这次修学中,我们也曾参观了东大寺、鲤鱼村、浅草寺等古迹,和现代日本的快节奏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只有在东大寺这种幽静的古寺中才能下出中正平和的棋风,也只有经历过辉煌的没落武士才能沉醉在一盘最多可以下一个多月的大局将棋中去怀念昔日的荣光。上世纪以来,将棋全面进入职业化,七大头衔战(龙王、名人、王位、王座、棋王、棋圣、王将)相继确立,关东关西之间的两极对抗也进入了百家争鸣时期。198818岁的羽生善治以史上第三位中学生棋士身份横空出世,夺得NHK杯、新人王战,全明星擂台赛三项比赛冠军,并且在对局数、胜利数、胜率、连胜数上均居当年首位,这使得他获得当年将棋大赏中的最优秀棋士赏,是史上最年少记录(18岁)。198912月,第2期龙王战,以431持将棋的成绩击败当时的龙王保持者岛朗七段,获得自己首个头衔战冠军,是当时最年少的头衔保持者(192个月)。翌年11月失冠,而在3个月后,19912月的棋王战中击败南芳一再次获得头衔,此后一直至今日,他一直是头衔保持者。1993年成为史上最年少五冠王,1994年首次夺取名人加冕六冠王,1995年在王将战中遭遇一代棋王谷川浩司顽强阻击3:4挑战失败,次年卷土重来40完胜谷川,包揽七大头衔,完成了史上第一次“七冠全制霸”,全冠独占167日(1996214=王将夺取日 - 730=棋圣失冠日)。目前羽生善治已获得十九世名人(袭位原则引退后)、永世王位、名誉王座、永世棋王、永世棋圣、永世王将六大头衔战的永世资格,与和他同期的诸多强手开启了一个长达20多年的羽生世代。

    羽生善治的棋风属于“泰然流”或“无双流”,居飞车、振飞车均有极深造诣,棋风稳健曾多次上演惊天逆转且时有妙手。将棋的特质在这位代表人物身上自然多有体现,低调、隐忍、坚强、不屈。自18岁起就能做到宠辱不惊,经历过多次低谷胜率一度不到百分之四十仍能迎难之上,隐忍十年终于击败宿命之敌十八世名人森内俊之荣登名人宝座,羽生善治前行的路一向布满荆棘,他人多次预言羽生世代将被某某新人王终结,但是,直到现在,羽生善治的黑暗统治仍未被打破,即使是渡边明龙王也只能在龙王战上占据优势。

    坚强、隐忍、不屈、冷静、奋斗,这就是日本将棋教给我的,日本文化的精髓,这次去日本,我也特意买回了近两年的《将棋世界》,虽然很遗憾的没有找到《羽生的反则》《羽生的头脑》《决断力》这三本经典著作,但我相信这几本书已经足够给我带来更深的体悟。

    最后,衷心希望羽生善治名人早日达成“永世七冠全制霸”和史上首个“百冠王”,在不惑之年继续书写将棋界的不朽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