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课议课量表(转载)
(2012-12-25 17:07:35)
标签:
杂谈 |
观课议课及观课议课的目的与环节
何为“观课议课”,“观课议课”与以往的“听课评课”有何不同?《有效观课议课》书中作了详细阐述:观课与听课比较,“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评课与议课比较,“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观课议课活动包括六个关键环节,即“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制作科学的观察量表、记录详实的课堂现象、整理丰富的课堂信息、进行正确的课堂推论、作出客观的课堂评价”。
课堂观察量表的开发与利用
“选择合适的观察视角、制作科学的观察量表、记录详实的课堂现象、整理丰富的课堂信息、进行正确的课堂推论、作出客观的课堂评价”这是观课议课的六个基本环节,课堂观察量表研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观课议课的质量,如何开发课堂观察量表。首先确立合适的观察视角,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学科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的途径、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内容的整合、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与合作等。其次是确立观察维度、课堂观察点、课堂实录,再次是评价、观察结果分析与建议等。当维度、观察点确立后课堂实录记录是重点,只有根据实录的实际才能得出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最后不要忘记相关的信息,如:时间、学科、被观察者、课题、地点等。
根据今学期市教研室教研活动安排,继续举行观课议课教研活动,要求老师们开发观察量表,利用观察量表进行观课议课,学校将把观课议课活动进行录像并上交市教研室,希望老师们积极准备,认真对待,教科室提供部分观察量表供老师们参考。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尹静)
学 |
化学 |
观察视角 |
学生活动及感受 |
被观察人 |
|
课 |
|
观察维度 |
课 堂 观 察 点 |
课 堂 实 录 |
|
学习习惯 |
课前准备做得怎样? |
|
|
是否主动的探究,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
|||
对教师的言行是否有所思考和感受? |
|||
是否及时记录重点内容? |
|||
学习态度 |
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
|
|
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
|||
学习中,能否对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
|||
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认真? |
|||
学习能力 |
听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 |
|
|
在学习中能否自觉从各种给出的学习资源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
|
||
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会分析、解决新问题? |
|||
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对自己做出中肯的评价? |
|||
合作学习中,能否有意识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并在合作过程中关注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
|||
答题是否规范? |
|||
总 体 分 析 与 评 价 |
|
课堂教学观察量
维度 |
观察点 |
课堂实录 |
评价反思 |
教材的利用 |
对教材理解是否正确 |
|
|
教材把握正确与否、难易度是否合适 |
|
|
|
能否不拘泥于教材,挖掘教材内涵,创新性地运用 |
|
|
|
是否做到了加工、整合教材 |
|
|
|
能否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拓展 |
|
|
|
课程资源开发 |
是否结合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需要,补充有关社会、生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或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
|
|
能否挖掘教材中或现实生活中的隐形资源,服务教学 |
|
|
|
是否充分运用教师、学生等技能技巧、生活经验、行动智慧等,用于教学 |
|
|
|
课程资源的形式(图片、资料、实物、视频等) |
|
|
课堂观察量表-------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处理(视角)
维度 |
课堂观察点 |
课堂实录 |
等级 |
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中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 |
|
|
教师教学过程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
|
|
学生学习过程 |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理解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的把握及掌握的程度 |
|
|
师生互动过程 |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对话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以及对重点、难点的处理情况 |
|
|
教学小结 |
教学小结中再次呈现重点、难点的情况 |
|
|
板书体现 |
板书中呈现重点、难点的情况 |
|
|
观察结果分析与建议 |
|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观察视角 |
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 |
||
维度 |
观察点 |
课堂实录 |
观察结果评价 |
问题设计 的科学性 |
问题设计的目 的性与价值性 |
|
|
问题设计的准 确性与科学性 |
|
|
|
问题的思维容量 |
|
|
|
问题设计与 学生的匹配度 |
|
|
|
问题的呈现方式 |
|
|
|
|
提问的方式 |
|
|
提问后等待 回答的时间 |
|
|
|
学生回答的方式 |
|
|
|
即时性评价 |
|
|
|
|
讨论问题 的价值性 |
|
|
讨论运用的方式 |
|
|
|
学生回答的方式 |
|
|
|
教师对讨论 的调控 |
|
|
|
讨论的时间 及效果 |
|
|
|
|
问题的生成 与捕捉 |
|
|
教学中遇到了哪些生成性的问题 |
|
|
|
生成问题 的处理方式 |
|
|
|
生成问题 的处理结果 |
|
|
|
观察结 果总体 评价及分析 |
|
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视角)
时 |
|
地 |
|
课 |
|
被观察者 |
|
观 察 者 |
|
|
|||||||||||||||||||||||||||||
维度 |
观 察 点 |
教学实录 |
等级评定 |
|
|||||||||||||||||||||||||||||||||||
创设情境 巧妙导入 |
自主读书 建构知识 |
质疑问难 合作共享 |
拓展探究 深化主题 |
反馈总结 巩固提高 |
A |
B |
C |
D |
|
||||||||||||||||||||||||||||||
思考 |
①学习目标的呈现方式(问题式/叙述式) |
|
|
|
|
|
|
|
|
|
|
||||||||||||||||||||||||||||
②教学驱动方式(问题驱动/讲述驱动/练习驱动) |
|
|
|
|
|
|
|
|
|
|
|||||||||||||||||||||||||||||
③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独立/小组合作/教师提示) |
|
|
|
|
|
|
|
|
|
|
|||||||||||||||||||||||||||||
④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思考的程度(人数/时间/水平) |
|
|
|
|
|
|
|
|
|
|
|||||||||||||||||||||||||||||
⑤对待或处理学生思考中的错误的方式(生成/忽略) |
|
|
|
|
|
|
|
|
|
|
|||||||||||||||||||||||||||||
民主 |
①教师的提问的方式(个别提问/集体提问) |
|
|
|
|
|
|
|
|
|
|
||||||||||||||||||||||||||||
②学生参与问题探究的意识及课堂气氛(主动热烈/消极沉闷) |
|
|
|
|
|
|
|
|
|
|
|||||||||||||||||||||||||||||
③师生行为(情境设置、叫答机会、座位安排) |
|
|
|
|
|
|
|
|
|
|
|||||||||||||||||||||||||||||
创新 |
①问题设计有没有新意? |
|
|
|
|
|
|
|
|
|
|
||||||||||||||||||||||||||||
②问题设计是否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创新性思维? |
|
|
|
|
|
|
|
|
|
|
|||||||||||||||||||||||||||||
③课堂生成了哪些新问题?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
|
|
|
|
|
|
|
|
|
|
|||||||||||||||||||||||||||||
关爱 |
①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否关注不同学生的需求? |
|
|
|
|
|
|
|
|
|
|
||||||||||||||||||||||||||||
②特殊(学习困难、疾病)学生的学习是否得到关注? |
|
|
|
|
|
|
|
|
|
|
|||||||||||||||||||||||||||||
③叫答机会是否均等? |
|
|
|
|
|
|
|
|
|
|
|||||||||||||||||||||||||||||
④教师是否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 |
|
|
|
|
|
|
|
|
|
|
|||||||||||||||||||||||||||||
总 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堂教学观察视角量表
观察视角:师生互动 |
学科:地理 |
研制教师:朱珑 |
研制学校:龙山中学 |
||||
被观察人: |
课题: |
时间: |
|||||
观察记录 |
维度 |
观察点 |
课堂摘录 |
评价 |
|||
教师 提问 |
1.问题类型 |
|
|
||||
2.准确程度 |
|||||||
3.合理程度 |
|||||||
学生 回答 |
4.准确程度 |
|
|
||||
5.合理程度 |
|||||||
6.积极程度 |
|||||||
互动类型 |
7.师生互动 |
|
|
||||
8.生生互动 |
|||||||
教师对互动过程的推进 |
9.以问题推进 互动 |
|
|
||||
10.以评价推进 互动 |
|||||||
11.以非语言推进 互动 |
|||||||
言语互动时间 |
12.时间长短 |
|
|
||||
13.合理性 |
|||||||
师对生提问的态度 |
14.热情 |
|
|
||||
15.冷漠 |
|||||||
16.忽视 |
|||||||
互动管理 |
17.有效调控 |
|
|
||||
18.放任 |
|||||||
课堂总评 |
|
||||||
|
|
|
|
|
|
|
|
时间: |
学科: |
地点: |
|||
被观察人: |
课题: |
||||
观察记录 |
维度 |
观察点 |
课堂摘录 |
评价 |
|
教师 提问 |
1.问题类型 |
|
|
||
2.准确程度 |
|||||
3.合理程度 |
|||||
学生 回答 |
4.准确程度 |
|
|
||
5.合理程度 |
|||||
6.积极程度 |
|||||
互动类型 |
7.师生互动 |
|
|
||
8.生生互动 |
|||||
教师对互动过程的推进 |
9.以问题推进互动 |
|
|
||
10.以评价推进互动 |
|||||
11.以非语言推进互动 |
|||||
言语互动时间 |
12.时间长短 |
|
|
||
13.合理性 |
|||||
师对生提问的态度 |
14.热情 |
|
|
||
15.冷漠 |
|||||
16.忽视 |
|||||
互动管理 |
17.有效调控 |
|
|
||
18.放任 |
|||||
|
|
|
|
|
|
观察者:
观察视角: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活动主体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应呈现积极参与、主动建构的状态;学习的最终追求是有效目标的达成。
1.观察点设置:从①课前“准备”;②课堂“倾听”、“互动”、“自学”等两大角度四项指标观察,看课堂活动是否有效或高效的“达成”;
2.观察维度:从①“行为”、“程度” ;②“习惯”、“态度”两个维度观察。
课
被观察人:
指标 |
具 体 观 察 点 |
课堂实录 |
量化分析 |
准备 |
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 是教师布置还是自己做的? |
|
|
准备得怎么样? 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学难生参与进来了吗? |
|
|
|
学优生、中等生、学难生的准备习惯 分别怎么样? |
|
|
|
倾听 |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 能倾听多少时间? 对哪些感兴趣? |
|
|
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有多少人没认真听? |
|
|
|
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 (笔记/阅读/提问)?有多少人? |
|
|
|
互动 |
有哪些互动行为? 学生的互动能为探究新知提供帮助吗? |
|
|
回答行为(主动/被动,群体/个体,教师/学生, 回答水平)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
|
|
|
提问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
|
|
|
提问对象(向老师提问,学生互相提问)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
|
|
|
讨论行为(不懂的/拓展的/创新的,主动/被动) 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
|
|
|
讨论对象(同桌/小组/班级/师生)有哪些? 多少人没参与?活动有序吗? |
|
|
|
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学难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 |
|
|
|
自学 |
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少? 有多少人参与? 学难生的参与情况? |
|
|
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
|
|
|
学生的学习资源(印刷材料/实物与模型/ 多媒体/教师/学生)有哪些? 各有多少人? |
|
|
|
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 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 学优生、学难生情况? |
|
|
|
达成 |
学生清楚这节课要干什么? |
|
|
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 表达核心知识和概念吗? 有多少人? |
|
|
|
学生能用核心技能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吗? 有多少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有什么感受、 认同、领悟? |
|
|
|
学生的当堂作业有哪些? 完成情况? 反馈过程、行为、方法、结果如何? |
|
|
|
评价 与 建议 |
|
课 堂 观 察 量 表
学科:语文
被观察者:
观察 记录 |
学 生 课 堂 表 现 |
等级 |
课堂实录 |
|||||||||
1、学习用具的准备;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
|
|
||||||||||
2、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资料袋)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
|
|||||||||||
3、积极独立思考,能探询深层问题。 |
|
|||||||||||
4、合作学习中,与同学有效合作,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
|
|||||||||||
5、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方式,理解性表述明显提高。 |
|
|||||||||||
个别发言记录 |
||||||||||||
|
||||||||||||
活动监测 |
教师启发个人思考回答 |
演示 |
记笔记 |
写作片段 |
绘图 |
课堂实录 |
||||||
次数 |
|
|
|
|
|
|||||||
行为 状态 |
|
|||||||||||
|
||||||||||||
学生课堂问题的解决途径记录 |
||||||||||||
生成性问题的提出及解决 |
|
|||||||||||
学生参与活动情态评价 |
课堂实录 |
|||||||||||
学生参与活动的自主性 |
|
|||||||||||
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
|
|||||||||||
观察感悟: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