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的乐趣

(2014-02-16 15:14:27)

 

    回想起来,儿时翻父亲的书橱是件很开心的事情。把书一本一本从书橱里搬出来,拆开书皮看看封面翻翻目录。遇上看得懂的就浏览几页。然后再一本一本放回书橱。这样的乱翻对我而言其实是一种游戏。我的阅读生活在轻松的游戏状态下开始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父亲去日本生活、工作了很长时间。回国时给我带了一些新奇的文具以及当时在国内还不曾见到的带拉链的塑料袋之类的日用品。这些东西连同父亲关于日本的种种讲述,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对我的阅读生活,以及诸多观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结识了商友敬先生。他的身上兼具了中国传统读书人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特征。商老师直到临终依然读书不辍,不断反思。阅读让他建立了一个丰盈的精神家园,让他挺过了十余年的牢狱之灾,让他始终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而这颗赤子之心,正是中小学教师最需要,最重要的精神气象。除了读书思考,我想不出还有其他途径能获得这样的精神气象。

教师阅读是一个被人们谈得实在太多的话题。以至于有的时候这个话题竟变得有些沉重。其实,从我个人的阅读体会而言,阅读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阅读的魅力首先在于能让阅读者获得乐趣。

阅读起码有三个乐趣:得到了原先不知道的信息或者知识;透过文字了解了作者的感受;从文中或者书中读出自己。我很喜欢龙应台的《目送》,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 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从“长长”、“一寸一寸往前挪”和“停留片刻、“闪入”、“倏忽不见”的对比中,我能感受到母与子不同的心理状态。我时常将这篇文章推荐给同行。

《目送》的第三节写道:

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目送》中间有一个小节和最后一节的文字一模一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三个小节构成了一个圆圈,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圆圈。你在目送前人,后人则在目送着你。此生有缘成为亲人,理当惜福惜缘彼此善待。有一次,当我把这些感触告诉同行时,一位长我多岁的男老师不禁潸然泪下。活动结束后,还特地向我致意,说文章和我的解读让其想到了自己的经历,说话间竟又哽咽起来。我想,这就是好文章的力量。这就是读好文章的乐趣。

作为教师,单是自己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还不够,还要在师生共读中传授一点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让孩子们也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我教学生读老舍先生的《母鸡》,从一句“可是,现在我改变了看法,因为我认识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入手,先读出作者因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而“不敢再讨厌母鸡”,再读出作者因为母鸡欺软怕硬喜欢炫耀而“一向讨厌”它。然后前后对比,用一条折线画出文章线索。最后,让学生读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从中找出描写母亲“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读巴金先生的《狗》,画出文章的线索。圈圈画画之间,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读懂文章,体验发现的愉快。

不同的文章不一样的书,阅读指导的方式也应不同。有些书需要大声读给学生听,有些书要当作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有些书需要让孩子们静静地看,还有些书适合用来设计成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读书很快,一本书没多大功夫就看完了。那是因为有吸引他们的情节,有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小学生读书也很慢,拿起来看看放下了,过段时间又拿起来看看,总也看不完。不管读得快还是慢,总有些家长在困惑——书读了不少,怎么作文一直写不好。读得快是好事,一本接一本地看,即便是囫囵吞枣也无不可,因为读书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读得慢,也正常。孩子们不是为了写作文而读书的。引导孩子读书最忌功利,最忌希望学生读完立刻懂立刻会。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学生回答,那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读书更是如此,你把一本书一篇文章推荐给了学生,然后你能做的就是等待。如果等来学生主动和你交流心得,那当然很开心。如果等不来,也不必难受,你要相信,只要读进去了,终归会有用。

所以还是回到上面的那句话——要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有了赤子之心,你就能理解儿童,你就能知道,儿童阅读应该是多元的,你就能知道,阅读不是儿童生活的全部,于是你的阅读指导就会更有效。那时,你获得的乐趣就不仅仅在阅读领域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