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非常喜欢外出听课的,每次在听课中,我都会在手里拿到的简案旁边记录下上课老师的每一句话,使之变成祥案,放着以待下次自己教学备课之用。这次是第一次去福山外国语小学听课,惊讶地发现他们竟然没有给听课老师打印分发教案,而且以往也不发,我纳闷:是忘了吗?我想不会,这样一个其他学校都考虑得到的问题,精细化的福山是不会忽略的,定有他们的原因。
话归正题,这次福山的活动主题是同课异构,由学校两位学科带头人——朱煜和肖琼,就《12、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这一课分别示范上精读课。听后很受启发,感触良多,下面从两位老师教学的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说说吧。
说相同点比说不同点重要,因为说优秀老师们的相同点,就能知晓优秀教育的大方向。首先,两位老师在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上可谓滴水不漏。其次,两位老师均深谙评价及引导的“秘方”——往往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带着引导,评价也都以鼓励、表扬为主。最后在课堂练习设计中,都引导学生关注“两次手术的结果”,且都将两次手术不同的结果和文章布局联系起来,抓住“深感不安”一词,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对比和矛盾。
再来说说不同点吧。听完课,同行的几位老师耐不住沉默,在校车上进行了评价和反思,多数老师都比较喜欢肖琼老师的课,觉得她课堂设计精妙,环环相扣,难点层层铺设,学生知识点掌握得非常扎实。确实,肖琼老师整堂课精心布局,学生在圈划中边读边思,仿佛做游戏似的把老师的板书纸移动着完成表格,理清思路后,再根据表格复述课文内容,水到渠成,一气呵成。这堂课中的板书设计应该是她的点睛之笔,要学会她的这个“绝活”没几年研究是办不到的。然而,是不是老师充分引导、铺设就是最好呢?我想朱煜老师在这个引导的“度”上拿捏地更准,他的模式是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回答、交流,学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下研读课文,一个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到位,另一个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说,一旦发现交流中哪里发生了问题,老师在其中点拨一下,引导地评价,有些难点解决起来就比较轻松,课堂气氛也比肖琼老师的课活跃许多。而又有什么比学生积极的学习氛围,踊跃的发言更重要的呢?要学会他的这个“绝活”,对学生没有一定的包容也是办不到的。
研究,是一个需要慢慢积累的东西;而包容,或许容不得我慢慢来,因为培养自信、开朗和积极的孩子是何其重要,而这,也正是需要也随时检验着我的胸怀和气度。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了包容,他也就懂得了尊重和倾听。
希望再给我听更多的课,希望每一堂课都更精彩,希望更多的研讨,因为,我们“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