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
(2011-08-06 19:33:50)
标签:
杂谈 |
现在教师们都知道,学生已会的,或者能自己学会的,教师就不要去教。教师如何知道哪些内容是学生不会的呢?一种是上课前预设,一种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然生成。我觉得后者更好。那么学生如何能生成呢?很简单,教师要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能力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之后,会与不会,一问便知。
现在教师们都知道,一堂课要呈现出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才算是发挥出来了。可是,用多少时间完成这个过程呢?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有精心的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不设计,死教,也能完成这个过程。但这不是好办法。
现在教师们都知道,教学过程要有层次,要有铺垫,要成系统,可以是简单的系统,也可以是复杂的系统。就像写一篇文章,起承转合,起起伏伏,彼此照应,才能吸引读者,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只是零碎地呈现,东来一下,西来一下,环节、方法之间无法贯通,那就不是真正的层次感设计感。
今天下午分组活动,我到中学组听郑桂华的讲座,讲古诗文教学改革,很赞同她的观点。她提到,有教师抱怨高考压力大,只能应试,有农村教师抱怨,农村条件不好。类似的问题我也遇到过,我的建议和郑老师的建议一样。但是,我知道那些建议其实没用。关键还是要当事人自己想明白,去实践,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如果实践证明,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可以让学生文明,有教养,那么是不是通向文明的道路只有这一条了?
专家说,新课改过程中,有人批评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几年后,幡然醒悟,批错了。那么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到底是什么?批评他的人是否读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每天不是坐着就是躺着,虽吃得少,但一日三餐之后,仍腹胀难受。明天开始还要少吃。
2011年8月6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