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神贯注》教后感

(2011-06-07 10:43:55)
标签:

杂谈

小引

关注表达是当前小学语文界最近几年叫得最响的口号。关注表达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语文教学传统,留下了许多“文章教程”。打开那些书,无一不是谈如何读文章写文章的。遣词造句抒发胸臆,都有方法可供过去的读书人学习模仿,迁移运用。我们的前辈教师也关注表达的,只是他们的教法比较生硬,离小孩子比较远。我小时候最怕老师教归纳段意。为什么怕?因为枯燥,因为学不会。自己做了教师,还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说段意的事情。好像事情是从新课改开始发生变化的。新课改之所以新,核心是强调了要关注学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这本是好事,可谁知道后来不知怎的,语文知识成了枯燥无趣的代名词,语文课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的词成了避之不及的东西,更不要说完整的表达形式的学习。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又明白了,又要往回走。道理很简单,表达形式的学习,是非要教师教的,学生学了之后能真正在知识能力上获益。之前的枯燥无味,不是因为表达形式,而是由教学方法造成了。

有的事情就是这样奇怪,舍弃的时候很方便,想要重拾却很难。不过我想试一试,如果说上学期我执教的《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是初步摸索,那么最近上的《全神贯注》就是比较完整地体现自己在关注表达问题上的思考了。要真正关注表达,不能在某个环节里小打小闹,而要从备课思路上彻底调整。这次我打算走得远一点,直接回到叶圣陶的传统。

 

要教的

每当我们在课堂中见到孩子巧舌如簧对答如流,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业外人士比我们更喜欢这样的场景,然后总能抒发出许多感想和不切实际的愿景。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中的优异表现,一是因为孩子本身的天赋,二是因为教 师平时的教授。当教师先教会了学生某项知识技能,然后又提供适切的机会使其将知识方法融会贯通,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通过他们的交流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对于一个专业的教师而言,在课堂上听到孩子的一次精彩发言,欢喜之余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应该去探寻之前孩子已经掌握了什么,精彩发言的背后是怎样的思维过程、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能否让更多的孩子共享。

小学生是要教的。有的知识直接教授,有的知识可以组织探究。用什么标准来区分?学生学习规律和知识的特性。教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下,可以根据教师的能力创新教法,开发教材。由于小学生特殊的身心特点,所以教小学生的过程是要设计的。当然,我的意思不是教师设计好教案,引着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内紧外松。譬如师生共同画棵大树,师生先一起画出枝叶,而主干位置在教师心里。枝叶画完,主干自然呈现。

学习国外的教育教学经验固然重要,但更要分析经验的产生背景。大到民族文化传统、课程设置、教育制度,小到学生数量、考试方法等等。没有任何背景分析,空谈某个教育教学现象或者做法,意义不大。

 

教什么

《全身贯注》一文是从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中选出来的。进入课文前,编者将其从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原文很长,语言也不平顺。改写后,虽还有些小问题,但总体说,是一篇不错的“教材体”文章。全文紧紧扣住“全神贯注”一词展开。其中第二自然段更是分成三个部分将主人公忘我工作的状态写得细致生动。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与中心不难,读通课文后,全都明白。但是作者如何写出“全神贯注”,是难点。还有第二自然段中的层次区分也是难点。因此,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角度写出主人公的特点。”第二自然段的层次分析,只是示范给学生看看,不多做解释。除了三年级每节课都要落实的字词教学、朗读指导外,课后习题中的背诵、选择题型、词语辨析都要结合教学中去。从课堂实际情况看,这个目标是合适的。

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以一节课的范围思考的,而是应该从整个单元甚至整个学期的目标来确定。所以这节课我的定位只是“了解”。

文中的重点段落虽好,却不适合三年级学生模仿,所以不安排相关练习。

 

怎么教

有些老师总担心,教表达形式会不会枯燥。

表达形式的教学不是一条一条地讲解习作方法,而是通过琢磨作者的写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内容、思想情感。

要想课堂不枯燥沉闷,得妥善处理教学难点。有的难点要分解开来教,有的难点要由教师充分示范。

教《全神贯注》时,我将表达形式的教学与朗读指导结合在一起。而且将重点目标的落实分成新授、巩固、运用三个阶段。

指导朗读“罗丹自己端详一阵……”是新授。当请学生读完句子说说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全神贯注时,学生说不出来。这不是目标定的不准,学生说不出恰恰说明这正应该是教师教授的。而我的不足是当时教授得不够果断。事先铺垫也还欠缺。

教“质疑”时,我用课前课后示范的办法。当然,这样的示范,一次二次不够。教会质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随便提问。而是让其得到思维的训练。这几乎是各个年段里的任务。

要想课堂不枯燥,得处理好教师讲述与学生自学自悟的关系。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使用已有的学习经验,互帮互助,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在教学中,我一共指导了三段内容的朗读,每个阶段都尽力实现师生的互动生成。而且每个阶段的指导方式也尽量不同。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将课后练习或者作业指导引入教学环节,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练习中有道选择题,题目不好,但是题型好。我将该题型用在省略号的作用上,当学生得到答案之后,又可让其明白句中一对对反义词的作用。另道题是“好像”的辨析,我也没用课后习题,而是用“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这个材料。通过讲述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全神贯注的词义。

这堂课有没有思想启蒙呢?有的。就是最后引导学生课后对教材与原文加以比较,找出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这样做要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孰优孰劣,比一味批评教材更有意义。

 

结语

学生学习了别人的表达方式就会表达了吗?从我的实践来看,是这样的。只要在教表达形式时,不是抽象地教条条杠杠。回顾自己学习表达的经历,在小学、中学都没有人正确地教。全靠长大后花时间花精力自己阅读,自己摸索。如果有人教,应该会少走很多弯路。

《全神贯注》一课中不仅体现了我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我的学生观也在里面。通过这次实践,希望自己能越来越接近语文教学的本质。

20115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333、免试入学
后一篇:第一次发图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