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2010-01-25 13:05:12)
标签:
芭蕉樱桃内人老太太费孝通永康杂谈 |
中秋节要到了,空闲的时候又常会想起亲人和朋友。朋友中有不少是吴江的,于是除了想起人,自然还要想起吴江这个地方。
吴江是太湖边的一个鱼米之乡。很多年前看过的一个纪录片,拍的是社会学 家费孝通先生的姐姐费达生先生。老太太那时大概已经有八十多岁了吧,慈祥和蔼,精神矍铄。老太太的丈夫是著名的蚕业教育家郑辟疆先生。夫妇俩将一生都献给了蚕桑业。他们在吴江庙港开弦弓村改良蚕种,创办丝厂,造福桑梓。费孝通先生那本著名的《江村经济》写的就是那里。拍那部片子的时候,正遇到苏南乡镇丝织企业不景气,老太太一直在为此担心。还在自己的庭院里试验用蓖麻养蚕,并用蓖麻蚕的丝织出了衣服。最近听说老太太还健在,一百多岁了,住在浒墅关。
如果说,看这部纪录片让我知道中国有个叫吴江的地方,那么真正记住它则是在三年前。那天,去一个学校参观。校长发给我们一些资料,其中有一份是一位叫谈永康的老师写的。我经常在报章上读到他的文章,知道他是吴江市的语文教研员。不知怎的,看到“市教研员”四个字,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五十多岁的老教师的形象。有一次我们的文章还同时刊登在《小学语文教师》的同一个栏目里。“这个谈老师不是吴江的吗?”我忍不住问。校长笑着回答,他现在来上海了,就在我这里。正说着,一位个子不高的青年走到我面前,伸出手说:“我就是谈永康。”我赶紧回答:“我是朱煜。”我与永康就这样认识了。永康很勤奋,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几个月后,他给我看一部书稿,是他几年中写下的几十万字关于教育的各类文章的结集。佩服之余,更多的是惭愧。那段时间,永康一个人住在学校宿舍里。我邀他到家里坐坐。一天晚上,他来了。大家聊了很久。临走时,内人说,什么时候方便再来,我烧几个菜,请你尝尝。没想到,只一年,永康就离开浦东,开始了漂泊。虽然我们不大联络了,可我与内人还是经常谈起他。每次内人总会说,我们还没有请永康到家里吃过饭呢。
因为永康的介绍,我知道了教育在线网站。那时,网站初创,不少网友是苏州的、吴江的。在那里,我结交了不少朋友。小青、建刚、伟华……后来我们还都见了面,走出虚拟世界,变成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从这些朋友的身上时时可以感受到他们对教育的热忱,他们用脚踏实地的实践,实现着自己的教育理想。现在想来,从教十余年,与他们交往的这段时间是我在专业上进步最大的时期。“网络改变生活”,这句话在我的身上真真切切地得到了印证。
前不久,听说永康又回到了上海,基本安定下来。朋友们都很高兴。
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词,与吴江有关,叫做《一剪梅·舟过吴江》。其中最后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名句。丰子恺先生还以此作过画。句中满是人生苦短的怅惘。其实,如果前行的路途上有朋友相伴,就算是时光飞逝,我们的心头也会充满灿烂的阳光。
2004年9月15日起笔,2005年9月16日写毕。
附记:
2005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