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一种让人精神高贵的素养。

(2012-10-22 20:27:56)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笔记

文学,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素养。

一个人,不写作,不搞文学评论,不关注文坛动态,就与文学绝缘吗?大多数人认为,文学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精神,是一种只和作家有关的职业,它与普通人无关。

我却认为,文学与每个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柔化了人们看待世间万物的眼光。文学素养的有与无,直接影响其精神世界。

今天,既然求得物质贵族如此艰难,当一个精神贵族有何不可?文学素养,可以润滑个人与世界的僵硬关系。因为,人们面对世界,总有这样那样的怨气,总以功利主义看待大千万物。但是,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化解,将人们的怨气,化作一种艺术之美。例如,在普通人眼里,石头就是石头,但在文学家眼里,石头里能蹦出一只猴子。这不是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超越自然的想象力。所以,文学素养好的人,想象力异常丰富,让未知拥有无数种可能性。否则,生活就太枯燥了。

文学,也是心灵的慰籍。人们总有这样那样的创伤,因为年龄、因为情感、因为孤独等等,即使你不读小说,不读诗歌,不读散文,但总有一些耳熟能详的句子流动于耳旁。面对失落,我们需要勇气,“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千年之前的诗人,足以给今人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面对容颜衰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生于乱世的英雄,让我们超越年龄,歌颂理想。当感觉命运对自己不公时,“幸福的家庭都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异国文豪的神来之笔,让人们有理由、有勇气去承受各种生活的不幸。

文学,让每个人看待世界有了高度。即使是凡人,也可以通过文学去洞察历史、文明、人性、社会等一系列看上去宏大的主题。面对社会的丑态,你会想起一百年前的鲁迅,他为什么会如此悲愤?他为何要塑造一系列“丑化”中国人形象的符号,今天的社会还有这样的符号吗?我们也会想起一千年前的杜甫,中国人需要他,在他命运多舛的一生中,始终保持着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诗句,今天还实用吗?在狄更斯笔下的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描写英国工业革命的句子,依然适合今天的中国。

生活、历史、世界、人文等等,通过文学,汇成一条滋润人们心田的河流。它会渗透到人的灵魂,不断更换精神的血液。让人们有了自己的世界观来洞察世界。因此,人,这株脆弱的芦苇,不会轻易被坚硬的现实压伤。

尘世的无奈,是我们依然需要文学的理由。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文学来滋养高贵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挣脱网络束缚
后一篇:闲人太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