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牢骚不等于先进的思想
(2011-10-27 00:17:00)
标签:
小悦悦社会风气思想伏尔泰。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在“小悦悦”事件的新闻留言里,竟然有人这样评论道:“反正中国人这么多,死几个没什么大不了的。”身边也有人这样说道,“历史就是通过暴力完成的,流血是应该的。”我发现“暴力改变历史”的想法相当广泛。总之是“乱吧!乱了也好,反正已经这样了。”
这些言论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面对千穿百孔的制度,做为普通民众该如何选择?暴乱、牢骚是否能解决一些问题?
在中国,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对政府的质疑,并不是先进思想产生的摇篮,大多数是暴力牢骚的根源。批判精神在中国发生了质变,丢掉了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非理性的发泄。有人为这种发泄辩护道,老百姓怨气深,发泄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这种解释很合理,因为我无法辩驳。但我依然有一个疑问,制度的漏洞,是否能成为暴力合理的理由?暴力是否会导致恶性循环?
我有一个过于理想化的渴望,就是政府与民众,同样需要自律。或许这种自律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实现。政府与民众之间有一种很诡异的现象——民众认为,政府都不自律,凭什么让我们自律。政府反之,也是同样的想法。就如同面对躺在路边的小悦悦一样,估计十八个路人心想:“他们不救,凭什么让我救?”
不可否认,一切先进的文明制度,并非是由一群暴力思想的反社会分子产生的。而是靠康德、伏尔泰、卢梭、尼采这样的人。或许中国社会里隐藏着一千个李自成,但却没有一个伏尔泰。
中国现行的社会体制能产生真正的思想者吗?是否要等到社会体制完善后才会产生?民众把思想的苍白归于制度的残缺。但问题是,每个时代的思想者都是在制度需要改变的情况下诞生的。制度需要这样一批人改变,如果制度做到完美无缺,思想家的出现就没有意义。
大多数人的想法是:等社会变好后,我们再干点什么。这就相当于哥白尼等宗教改革后,再发表日心说。但事实是,哥白尼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发表了日心说。等待社会变好,是这个时代人群的另一种奴性。
我们失去了思想上的抗争精神。每个时代都是残酷的,都存在这样与那样的问题,但存在的问题,也恰恰是思想产生的根源,而在当下牢骚却比思想多,这似乎也是社会的一种病态。
政府的腐败,是民众放弃道德、法律、思想的理由吗?我不相信有这样想法民众能改变社会。或许,你可以说,我们的冷漠、自私、见死不救、趋利避害、见利忘义等等,都是这个时代、政府、官员们造成的。但问题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健全大脑、四肢的人,应该有能力拒绝一些东西,也有能力思考一些东西。但大多数人放弃了这种能力。
我们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而是一群生活在制度下的人。每个人都在跟随社会的风气左右摇摆。有多少人在利用官员的腐败,从中获利?有多少人,放弃了原有的善良,加入到冷漠的行列?有多少人,为了进入体制,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权利?
当然,发牢骚也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但人毕竟是种感性的动物,牢骚的积累会使人有一种厌世情绪、暴力倾向。对普通民众而言,我们是选择思想上的抗争,还是在随波逐流后,发发牢骚,把牢骚转化成暴力呢?如果有人说,发牢骚的人,将来会成为行动者,行动者会让社会动乱,中国社会会改变。面对这样的结论,我同样无言以对。只是想说,我对这样的“行动者”不抱希望,因为他们让我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