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庸俗文化,大众的集体穷得瑟。
(2011-10-02 20:26:30)
标签:
庸俗文化抵制大众杂谈 |
分类: 杂文时评 |
这是一个文化最庸俗的时代,也是一个将“抵制庸俗”的口号喊的最响亮的时代。制造庸俗与抵制庸俗,同时出现,证明我们只能在口头上表达某些情绪。到底是庸俗的人制造了庸俗的文化,还是庸俗的文化塑造了庸俗的人,仿佛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根本无法追溯源头。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中国,在文化方面是前所未有的庸俗,原因是因为中国有一群庸俗的大众。
以色列人的读书量每年每人64本,中国人的读书量只有可怜的5本。在以“庸俗大众”为主的国家里,却是将“抵制庸俗”喊得最响亮的,这也太黑色幽默了——庸俗的人骂庸俗的文化。
在中国,“抵制庸俗”并不是对高雅的渴望,只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如果中国人的读书量与以色列人一样多,那么“庸俗”会自然而然消退。现在,就算我们把“庸俗文化”彻底消灭,那么“高雅”在那里呢?有一种言论说,“庸俗文化”把大众的欣赏水平降低了,这只能说明民众没有最起码的辨别能力。既然是“庸俗”,为什么还要接受?张艺谋的一部《三枪》能取得很高的票房,因为张艺谋明白观众中很多“庸人”,他们迷信于“中国第一导演”的权威,他们崇拜红地毯走秀的演员。中国人的“迷信权威”“崇拜明星”成就了《三枪》的票房奇迹。很多人看完《三枪》后骂张艺谋,但问题是,当初没有人逼着你去看。
我们现在抵制“庸俗文化”,就相当于穷人抵制带补丁的衣服一样,因为补丁衣服难看。但问题是,不穿带补丁的衣服,又没衣服可穿。抵制了“庸俗文化”,就变成了没有文化。大众抵制庸俗文化,不如说是大众的集体穷得瑟。自己要高雅,可以主动去追求,为什么把自己的庸俗归罪于“庸俗文化”呢?中国人,永远都是需要别人引导的,不引导就会“庸俗”。这是“庸俗文化”诞生的根源。但引导十几亿人不庸俗,也的确是件难事。
许知远说,十年前的中国是文化荒漠,现在的中国这片荒漠上堆积了很多垃圾。我觉得荒漠上多了一些垃圾,总比一无所有强,最起码还能从垃圾中淘出一些东西。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不缺乏高雅,但我们主动的丢弃传统。因为传统不够时尚、不够前卫、不够先进、不够拉风。传统的嫌太落伍,现代的嫌太庸俗,我们到底要什么?就连“庸俗文化”都是抄袭别的国家玩剩下的,我们能“高雅”起来吗?
大众选择了庸俗文化,然后开始骂庸俗文化。骂,不是为了高雅,只是发泄一下自己的怒气。凭什么庸俗能“出人头地”?
大众,永远是以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的。傻×们相信,“中国第一导演”不会拍烂片;傻×们相信,能把吃出来的病能吃回去;傻×们相信,日本地震,中国缺盐;傻×们相信,抵制了庸俗文化,自己就能高雅起来。
抵制庸俗文化,要求封杀凤姐、芙蓉姐姐,并不是我们对文化有多高的要求,最多只是黑乌鸦笑猪黑,突然发现还有凤姐、芙蓉这样的人存在,是多么让人欣慰的事情,与她们相比,自己算不错了。骂骂他们解解气。我发现,骂《三枪》的人,欣赏水平也搞不到哪儿去。骂凤姐、芙蓉的人,也不见得有多少自知之明。
《三枪》的高票房,与凤姐、芙蓉姐姐的走红,证明中国人的欣赏水平也只能到这一步了。庸俗文化,与中国人很匹配。
就目前来看,中国人的生存压力大,在文化上有太高的要求,似乎有些奢侈。大家都想着法的挣钱,但又见不得别人挣钱。凤姐、芙蓉脱贫致富,应该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最起码改变了生活条件。但穷得瑟的大众非要以“高雅”“低俗”评价她们,人家就不是为了“高雅”而出名,只是为了改变生活条件而已。从这方面来说,凤姐、芙蓉是勤劳脱贫致富的杰出代表。
庸俗文化,有他存在的理由,给大家图个乐子。但很多人,非要以“高雅”要求别人,不愿意看,把电视机关了就是了,好好的坐在书房里,认认真真的读两本书。但中国人没有读书的习惯,只有“抵制”的习惯。
抵制庸俗文化可以,提高自身水平再说。
中国的庸俗文化,还属于起步阶段,还不够好看,还不够放肆,还不够新颖。最后,祝愿庸俗文化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