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9:雁湖景区入口---叉口---西石梁大瀑---叉口---梅雨瀑---雁湖林场---雁湖(35--36--37--36--38--39--40--41)
推荐指数:AA
难度指数:AAAA
适合人群:本地游客及所有户外徒步爱好者
预估往返全程时间:五个小时左右
综合评述:雁湖,对很多初识雁荡的驴友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主要是基于两点:一、雁荡山的名称因雁湖而来。“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这句话见诸于太多与雁荡山有关的地方,使很多人产生了雁湖为雁荡之源或中心的错觉。二、《徐霞客游记》中记载400年前徐霞客三次来雁荡,其间探寻大龙湫之源,纠正了古人认为雁湖是大龙湫之源的说法。但熟悉雁荡山的人都知道雁湖并不属于雁荡旅游精华范围之内,较之五大精华景区风景也没有过人之处,地处雁荡山最西边,没有班车可以直达,所以第一次来雁荡的驴友或计划行程在两天内的客人不建议走这条线路。对于这条徒步线路有下面几点需要说明。
1.建议直接从雁湖景区入口(地图中35位置)进入。我们第一次本想走46-47-38线路,探下逃票线路,结果在山上转了近两个小时,硬是没找到这条路,我们推断这条路很可能被刻意毁坏或掩盖。如果一定要走46-47-38这条线路,建议一定要在山下找个当地村民帮你带一下。不过个人认为没这个必要,因为雁湖景区的门票只有15元/人。
2.非专业团队建议到达雁湖后原路返回,而不是继续走42-43-44-45-46线路。走42-43-44-45-46线路虽然可以不走回头路,但实际上已穿越到了雁荡山的背面,那里交通非常不方便,很难找到愿意送你回来的司机和车了。
3.这条线路进入雁湖景区后的开始一段建议去看一下“西石梁大瀑”。它是雁荡山第二大瀑,很近的,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
4.很多驴友到雁湖是为了野营或看日出,应该说还是较适合的。雁湖周边较为平坦,是野营的好地方,但这里属于雁荡林区,一定要注意防火。雁湖日出需要一点天公作美,鉴于雁湖太小,它的日出确实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雁荡也不以“观日出”出名)。想看日出的驴友建议早起直接走我博客中的线路5,较之雁湖日出,朝阳嶂上的日出景美路近,雄险美峻。

徒步线路9地图(在图上点击后再放大便可看到大图,也可下载到自己电脑了再打开)

进入雁湖景区之前会经过一段田地,这地里种的就是当地非常著名的“红花芋”(景区内山下也有),我去时正值九月,芋株长得比人还高点了,普通的芋株都只到人的腰部高,也难怪红花芋头跟大番薯差不多大了。

雁湖景区入口,门票15元/人。

进入景区很快就会看到这个叉口,向左去西石梁洞和西石梁大瀑,向右才是去雁湖的线路,建议先向左去看下西石梁大瀑,再折回这里向右去登雁湖岗。拍这张照片的地方是几家农家乐,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这里补充点给养或吃饭。

西石梁大瀑,瀑高约160米,仅次于大龙湫,为雁荡山第二大瀑布。拍这张时正值旱季正午,效果不太好。



这三张摄于登雁湖山路开始一段的山下,很多来雁湖景区的客人是到此为止,不打算登雁湖的。第三张为梅雨瀑,一年当中大多时候是没水的。只有雨水丰润时才得一见。


再向上约五分钟,可见一叉路,左侧是通向罗带瀑的小路,罗带瀑因上端两叉汇为一流成“Y”型,象古人系于腰间的罗带而得名。

到雁湖的山路大多如这张上的情况或破损得更严重一些,如果一路不太歇息,估计在1.5小时左右能够完成。这段山路坡度大多不大,就是长了点。

当看到上图这座房子时,你离成功只有10分钟的距离了。一路上来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对面的芙蓉峰随高度的变化呈现它不同的姿态。翻过芙蓉峰的山那边就是大龙湫景区。


雁湖林区管理处,雁湖岗上唯一能给你提供些食宿或其他帮助的地方。
雁荡山雁湖林场宿舍
黄帮岳(林区主任)
15088992337
13868744381 0577-62241408



本次旅行最大的收获就是这片介于湖和林区管理处之间的茶园了,我们看到它时这片茶园中开满了灯笼花,茶园的上空则飞舞着无数花絮,这种情景可是只在那些很唯美的电影中得一见,本以为只是传说或想象。




前两张拍于2011年9月11日,后两张拍于2014年10月4日。
雁湖,面积上可能真的会让你有些失望,但在山顶有这么一汪碧水确实令人心旷神怡。准确的说这不应该叫“湖”,而应该叫“塘”,池塘。有人说雁湖古时很大,近代才变小,我猜测这种说法有以讹传讹之歉。从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来看,雁湖位于雁湖岗的最高处,只在其北面的山比其高了一些,这决定了水不可能在这里囤积出一个湖的规模。除非遇到暴雨或台风,但那也只会持续一小段时间,所以也不排除有人见过大到象个“湖”的雁湖。从《徐霞客游记》“游雁荡山记后”中记载的情况来看:“初三,仍东行三里,溯溪北入石门,停担于黄氏墓堂。历级北上雁湖顶,道不甚峻,直上二里,向山渐伏,海屿来前,愈上,海辄逼足下。又上四里,遂逾山脊。从东北最高处,迤逦西来,播为四枝,皆易石而土。四枝之脊,隐隐隆起,其夹处汇而成洼者三。每洼中复有脊南北横贯,中分为两。总计之,不止六洼矣。洼中积水成芜,青青弥望,所称雁湖也。”可见400年前就是这样。南方人称浅水湖为“荡”(乐清方言中“荡”与“塘”同音),相传此荡为秋雁南归时所宿,故称“雁荡”,可见雁荡由此处得名,另一方面也说明此“湖”古时即是个“荡”(浅水塘)。
更多雁荡山旅游相关资讯请查看本人此目录下的几篇博文: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64668270_7_1.html
更多楠溪江旅游相关资讯请查看本人此目录下的几篇博文: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664668270_8_1.html
欢迎光临我的淘宝小店:雁行天下自助游http://shop59452768.taobao.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