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各地方言的形成渊源(2)—官话的基本知识
(2013-12-01 16:47:03)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学习 |
主要分布于陕西省陕南、陕北南部、关中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西部、青海东部等地区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
陕西省: 安康市、柞水县、镇安县、旬阳县、白河县、平利县、汉中市、勉县、宁强县、凤县、略阳县、西乡县、长武县、宝鸡市、麟游县、陇县、千阳县、扶风县、眉县、太白县、延安市、甘泉县、富县、定边县、
宁夏回族自治区: 固原县、彭阳县
甘肃省: 庆阳市、环县、华池县、庆城县、镇原县、正宁县、合水县、平凉市、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武都区(陇南市)、成县、徽县、两当县、宕昌县、文县、康县、西和县、礼县、临潭县、武山县、甘谷县、渭源县、漳县、陇西县、靖远县、景泰县
青海省: 西宁市、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湟源县、湟中县、平安县、贵德县、化隆回族自治县、敦煌。
中原官话(即中部官话)
中原官话分布在远古华夏族的传统居住区,今陇海线南北。苏州市吴江县菀坪镇、宣城市以东部分乡村、皖南广德县、浙江长兴县属于中原官话孤岛。
河南方言
①黄帝打败炎帝,二者联合击败了东夷,华北平原西部、汾河渭河平原的炎黄后裔逐渐融合成华夏族,夏、蓟就是华夏族的两个分支。夏朝统治中原西部(河南省,山西省南部),其语言乃炎黄融合的原始华夏语;蓟统治北京,其语言乃黄帝的原始华夏语。
②商族语言最初是华夏化很深的东夷语,流行于中原东部(今鲁西南—冀南—豫北—皖北—徐州),商朝统治中原几百年后,逐渐与中原的夏族语言融化成今日中原官话的雏形——华夏语。
③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而不是鲁国方言,孔子成为推广民族共同语的先 驱。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汉代雅言演化为“通语、凡语”,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通语”来解释 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和江左一带。《魏书咸阳王禧传》就有关于北魏孝文帝通令 “断胡语”,用正音(洛阳话)”的记载。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金陵(今南京),当时的金陵话是洛阳话的沿用。
④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 颖达对经学的传述和注疏,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即 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北宋都汴梁(今开封),洛阳话和汴京话十分接近,两地流传的语音被称为“中原雅音”。 南宋定都于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在杭州扩大了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话还同中原官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当时洛阳话仍处于标准音的地位,“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北宋时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与今日河南方言几乎完全一样。今日北方官话之所以与河南方言大同小异,是历史上北方官话区长期以河南方言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语汇和语法系统而形成的。
⑤金人迁都北京后,河南方言的影响扩大到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元朝时出现了中原之音(河南方言)广泛传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就是“以中原为则,面又取四海同音”而编写的。元代汉民族还是以中原之音为正音的。从明初的《洪武正韵》到清中叶以前,教授标准音的学者都是以中原雅音为依据的。与此同时,元明清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集 中,大量古话文学作品(元杂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史》、《红楼梦》等)的产生和流传,使北京语音逐步上升到标准音的地位。元 末明初的供朝鲜人学汉语的课本《老乞大》和《朴通事》就是以当时的北京话为标准音而编写的。清政府曾发布过政令要求各级官员和“举人、生员、贡监、童生皆 学习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官话”。北京语音取代中原雅音的标准音地位,是在清中叶以后。清朝学者陈冲庆说:“国朝建都于燕,天下语音首尚京音”。于是乎, 汉民族共同语经发展演变,在标准音方面实现了从中原雅音到北京语音的转变,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秦陇方言
陇中方言
南疆方言
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包括十一片: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十九县市、湖南省西北部、陕西省南部的留坝—佛坪—宁陕—镇坪—岚皋—紫阳—石泉—镇巴—宁强、甘肃省文县碧口镇;泸州市—宜宾市—乐山市—西昌市、贵州省铜梓—仁怀—沿河—印江、云南省大关—绥江—水富,内江市—自贡市—仁寿县—富顺县,雅安市—石棉 县,云南省西北部下关—剑川—宾川—洱源—云龙—丽江市;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潞西;云南省东中部的昆明—昭通—曲靖—玉溪—楚雄—个旧—开远、贵州省 贵阳市—安顺市、四川省宁南县;贵州省北部以遵义—六盘水—毕节为中心的二十七县市、云南省威信—彝良—镇雄、重庆市秀山县、湖南省芷江—怀化—凤凰—新 晃—吉首;贵州省东南部镇远—岑巩—黎平—锦屏—台江、湖南省靖州—通道;贵州省南部凯里—都匀—贵定县;湖北省北部的襄樊—十堰—丹江口—老河口—随州;武汉、湖南省临湘县;湖南省南部永州、郴州;广西省以柳州—桂林—百色—河池为中心的五十六个县市;海南省昌江县—东方市—儋州市—三亚市的部分地区所讲的军话。西南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线在广水县—安陆县—应城县—黄陂—黄冈市—鄂州市—蕲春县一线以西以南。
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还属于原始汉语与藏缅语、苗瑶语、融合而形成的楚语,永嘉乱后,迁入湖北的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有六万,出现了西南官话的最初雏形。安史之乱后,十倍于土著的北方移民入洞庭湖北部,冲击、涵化并最终取代了当地的楚语,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江淮官话
江淮官话分布在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福建南平城关、长乐县。
附注:
1)兖菏片33个县市:
山东省兖州市、菏泽市、枣庄市、郯城县、临沂市、苍山县、费县、平邑县、滕州市、微山县、临沭县、邹城市、曲阜市、宁阳县、汶上县、泗水县、东平县、郸城 县、嘉祥县、济宁市、鱼台县、金乡县、单县、巨野县、成武县、曹县、东明县、定陶县、鄄城县、梁山县、阳谷县;
河南省范县、台前县。
2)徐淮片13个县市: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丰县、沛县、邳州市、睢宁县、宿迁市、新沂市、东海县(北部)、赣榆县(待议);
安徽省淮北市、砀山县、萧县。
3)郑开片24个县市:
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开封县、荥阳县、滑县、长垣县、封丘县、原阳县、兰考县、民权县、杞县、通许县、中牟县、尉氏县、荣阳市、新密市、新郑市、鄢陵县、南乐县、内黄县、清丰县;
河北省魏县县城以东、大名县。
4)洛嵩片16个县市: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巩义市、登封市、偃师市、孟州市、孟津县、伊川县、新安县、宜阳县、渑池县、洛宁县、三门峡市、义马市、栾川县、卢氏县。
5)南鲁片30个县市:
河南省南阳市、鲁山县、长葛市、临颍县、郾城县、许昌市、许昌县、平顶山市、舞钢市、襄城县、郏县、禹州市、汝州市、汝阳县、宝丰县、叶县、舞阳县、西平县、遂平县、方城县、南召县、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社旗县、泌阳县、唐河县、邓州市、新野县。
6)漯项片14个县市:
河南省漯河市、项城市、扶沟县、西华县、周口市、淮阳县、商水县、上蔡县、汝南县、驻马店市、确山县、正阳县、平舆县、新蔡县。
7)商阜片23个县市:
河南省商丘市、睢县、太康县、宁陵县、柘城县、虞城县、鹿邑县、夏邑县、永城市、郸城县、沈丘县;
安徽省阜阳市、亳州市、濉溪县、宿州市、灵壁县、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界首市、太和县、临泉县、阜南县。
8)信蚌片21个县市:
河南省信阳市、桐柏县、息县、淮滨县、罗山县、潢川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安徽省蚌埠市、金寨县、霍邱县、颖上县、寿县、凤台县、凤阳县、怀远县、五河县、泗县、固镇县/天津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