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对泾川乃至平凉而言,都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柳毅传书》特种邮票将在泾川县举行首发式,这是国家继发行《崆峒山》邮票之后,在我市发行的又一特种题材邮票之一。那么,“柳毅传书”故事原发地之一是不是在泾川?泾川县是如何争得《柳毅传书》特种邮票在泾川首发的?该邮票在泾川首发有什么意义?它的发行对泾川的经济、文化、社会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围绕这些话题,记者在泾川作了一番采访。
泾川是“柳毅传书” 故事原发地之一 柳毅传书,是唐代产生的一篇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为老百姓所喜爱,有无数的画本、戏曲、电影、电视在传播它。这个故事的主线就是传书,也就是湖南人柳毅把泾河边泾河牧羊女的信传到洞庭湖;故事的起因是泾河,如果没有泾河,就没有泾河龙王,因而也就没有泾河小龙,没有泾河小龙,也就不能娶洞庭龙君之女为妻,同样也不能传书,这个故事就不能成立,因此,泾河龙王和洞庭龙王是一个因果关系,泾河是因,洞庭是果。
按理说,泾河边上有陕、甘、宁三省区的14个县市,都与泾河龙王有关,大家也都在争这个故事原地,国家邮政局为什么能批准泾川是原发地?张怀群先生说:“因为泾川物质证据和文字记载都是历史的,而不仅仅是自然的,是无法轻视的。”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薛举占领了关中、陇东以西的国土,有兵50万,称为大秦皇帝,把泾川蒋家坪的薛举城暂定为国都,并向长安进发。李世民当时才19岁,是秦王,他率军亲征薛举,久攻不下,积劳成疾,李世民只好回长安疗养,第二年再来,这一仗,打了整整18个月,终于取胜。28年后,做了皇帝的李世民再次来到泾川薛举城,写了《经破薛举战地》诗。泾川民间传说,李世民之所以取胜,是泾河龙王帮助了他,实际上,是在18个月之中,泾河曾发过特大洪水,李世民军队行动快,未被洪水吞没全军;第二次,是泾河提前结冰,李世民大军得以顺利过河,攻破了薛举城。因此,李世民对泾河特别是泾川段的泾河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封泾河为“敕赐泾水龙天圣祖济惠帝君”的最高封号,建置庙宇。这之后,随之产生了《魏征梦斩老龙》的故事。
唐代的李朝威是陇西人,李世民也是陇西人,他们是一个家族,李朝威就以泾河龙王为起因,写了柳毅传书的故事。 经过千年风雨沧桑,泾川薛举城的将台和城基、城壕和唐槐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它东、西、南、北各长3000米,这是第一个物证。关于泾河龙王庙的考证依据,最早的、早权威的是唐代的出土文物,那是1981年,平凉地区博物馆征集到一块唐代墓志铭,墓主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即唐岁军节度、上柱国刘元实,他的墓地在泾州城南五龙堂之西。这块墓志铭在刻下刘元实墓址的同时,也无意间留下了五龙堂的记载,由此证明,泾河龙王庙始建于唐代;在元代,五龙堂改名五龙庙,元至顺四年(1233)重修,留下了两块碑刻,碑刻至民国时还在,被收录在《陇右金石录》一书中。元代的朝廷命官肃政廉访副使王柏写了《五龙庙记》碑文,碑文完整地收录在清乾隆十八年的《泾州志》中,碑文也写清了李世民封泾河龙王和龙王庙在泾川的史实。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碑文和《泾州志》,又全部收录在清代大学士纪晓岚受皇帝之命编撰的《钦定四库全书》中,同时还收录在清代《大清一统志》、《甘肃通志》、清代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之中,还有清代光绪《泾州乡土志》、清代宣统《泾州采访志》也都对此作了记载,在民国《泾川县采访新志》、《泾川县志》中也都有记载。
从唐代至民国,至少有10部典籍史书记载了泾川五龙庙,记载中说:泾川回山之麓有龙王湫庙,有唐太宗御碑,就是说这里既有庙,也有水,老百姓在天旱时来这里求雨,很灵验,庙上有匾,叫“感应灵湫”。泾河龙王庙和李世民御碑,在清末民国初年被毁。
张学俊先生多次勘查,采访当地老人,终于找见了庙址和庙的遗址,就是宫山晓钟向西一华里、原西兰公路之上20米的平台上,有一眼矿泉水,清洌香甜,从古代一直流淌至今,这个泉址是不可移动、不可损毁的,是和史书记载吻合的又一个权威证明。
鲁迅先生在点评记有泾州、薛举城的唐代《灵应传》故事时,认为《灵应传》取了《柳毅传书》的故事。关于五龙庙的五龙,是除泾河龙王外,还有东海龙王、西海龙王、南海龙王、北海龙王,泾河龙王与大海龙王并驾,可见地位之高。
近几十年来,泾川县对《柳毅传书》和泾河龙遗产的保护和应用从来没有间断过,1984年,《泾川民间故事》收录了《柳毅传书》《魏征梦斩泾河老龙》两篇故事,出版后,被国家艺术科学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收录。1985年,原平凉电视台台长吴晔编导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泾河行》,拍录了泾川县画家刘文君的水彩画《柳毅传书》、大幅工笔画《魏征梦斩泾河龙》,在全国许多电视台播放。1988年,泾川县政府在北门广场建了由县政协副主席刘映祺先生设计的泾河龙雕塑,1996年出版的《泾川县志》,也收录了泾河龙王的记载。泾川的中小学生和文艺爱好者,经常以泾河龙王和《柳毅传书》为主题,作诗作文。
大量的史实证明,泾川是“柳毅传书”故事的原发地之一。泾川争取《柳毅传书》特种邮票首发的内幕 泾川县邮政局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因为《柳毅传书》邮票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泊与祝英台、董永与七仙女、许仙与白娘子、柳毅与小龙女)的最后一套邮票,也是关门票,更具收藏价值,所以,柳毅传书故事原地之争就显得非常激烈。2004年初,泾川县邮政局在得知国家邮政局决定于7月17日发行民间传说《柳毅传书》邮票这一消息后,从年初即开始搜集资料,调研论证,并着手设计相关邮品,因为他们知道,这套邮票取材于民间传说,而传说中的龙女传书,就发生在我市泾川县泾河流域,为此他们特别邀请对泾川县古文化有特别研究的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先生加入到争取“原发地”的行列,张怀群先生欣然领命并很快撰写了《甘肃泾川是柳毅传书邮票原地之一》的文章,该文在《中国邮政报》上刊登后,迅速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全国各地的集邮爱好者、邮票原地探讨研究人员纷纷来函来电询问“龙女传书”的故事,《甘肃邮电报》、《兰州晚报》、《平凉日报》也相继刊发了柳毅传书原地探讨的文章,为泾川争取《柳毅传书》特种邮票原地首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甘肃省邮政局领导也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柳毅传书”邮品开发领导小组,经多方准备之后,于2004年4月初向国家邮政局正式申请甘肃泾川作为“龙女传书”第一枚邮票的原地,举办国家级邮票发行仪式,省邮政局邮资票品处负责人亲赴北京,向国家邮政局有关领导面陈在甘肃泾川举办首发式的意义。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5月初,国家邮政局正式决定2004年7月17日在甘肃省泾川县举办《柳毅传书》特种邮票首发式。《柳毅传书》特种邮票的发行成为热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家邮政局在发行这套邮票的同时,又决定发行少量的小本票,这又使民间传说——《柳毅传书》特种邮票的发行成为热点。在这期间,发行量达500多万份的《中国集邮报》于第47期又刊登了张怀群先生的文章,向全国的广大集邮爱好者披露了我省泾川县列为《柳毅传书》特种邮票首发的原地。这篇文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国各地的集邮爱好者和省市邮政局的相关部门为原地邮品的开发提出了完善的意见,为邮品的成功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泾川邮政局先后开发原地首发封、首日封、专题卡书、个性化邮折、飞天的故乡等八个系列邮品,丰富了《柳毅传书》邮票的内容。泾川县邮政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仅邮票发行当日他们为全国各地的集邮爱好者免费加盖邮戳纪念、销售各种邮品就达2850多本,为全国各地的邮票爱好者实寄首日封、首发封5400多封,办理全国17个省市、包括港澳台地区和英国邮票25000多元邮品函购。业内人士认为,《柳毅传书》特种邮票由于寓意深远,爱情主题鲜明,设计精美,最终被全国集邮爱好者抢购,成为2004年邮坛上的经典事例,创我市集邮史上一套邮票在县上销售的最高记录。毫无疑问,泾川县邮政局围绕民间传说——《柳毅传书》邮票的发行,抓住机遇,成功地策划了系列营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柳毅传书》是泾川的国家级名片 面对丰富的文化资源,泾川县以“一流策划”为突破口,精心创意,把众所周知的历史文化遗产筛选出来,先后推向全国。西王母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上规模最大的百里石窟长廊、中国最早的金棺——佛祖舍利供养地大云寺和柳毅传书故事等,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新华网、互联网等以不同的形式报道,这对宣传泾川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泾川县抓住国家级名片《柳毅传书》特种邮票发行的机遇,使“甘肃泾川”的邮戳和名字与系列邮品成为一个整体,与国内外亿万集邮者、爱好者见面,且能永久收藏、欣赏、研究,再传播。随着邮品在市场的升值,泾川的知名度也将随之攀升。从宣传角度讲,这一成果已超出集邮本身。
从大的地域讲,《柳毅传书》仅有两个原发地,一个是北方、一个是南方,北方因有泾河龙而有泾河小龙才有牧羊龙女传书之起因,南方因有洞庭龙君而有龙君之女才有远嫁泾河小龙之必然,泾河是因,洞庭是果。但泾河边有陕甘宁的14个县市,都与泾河龙有关,泾川县邮政局在今年3月份得知7月份《柳毅传书》票发行的消息后,局长王世英在两小时内就拍板,与县上文化工作者协力挖掘这一遗产,几天内写成论证文章,副局长冉庆川在市、省、国家局多次争取,其精神与依据形成合力,使之争取发行成为现实。
业内人士认为,从全国有市、县3000多个角度讲,全国每年发行与县级地域有关的纪特邮票在3至5套之间,如果轮流的话,一个县轮一次也需一千年,泾川的确是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使这一品牌真正成为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 如何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泾川作为“柳毅传书”邮票原发地,其泾河龙王庙将成为回山的又一旅游亮点。我们相信,泾川的文化资源一定能够在泾川的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全被搬上邮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的柳毅传书故事被搬上了邮票。7月17日,国家邮政局在这个故事的原发地湖南省岳阳市和甘肃省泾川县举行了柳毅传书邮票的首发式。至此,中国四大民间传说全被搬上邮票。
柳毅传书的故事最早出现在中国唐朝李朝威所著的《柳毅传》中。故事讲述的是唐代仪凤年间,落第书生柳毅路经泾阳时,偶遇洞庭龙君之女,自诉嫁与泾河之子后,受尽欺凌,请他传书洞庭龙君搭救。他不负所托,传书洞庭龙君,救出龙女。最后,几经曲折,结为夫妻。至今,在岳阳市境内的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仍有柳毅井、传书亭等传说中的遗迹。 这次发行的4枚邮票,主图分为“龙女托书”、“传书洞庭”、“骨肉团聚”、“义重情深”。邮票设计者为中国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省艺术馆专业画家徐永生。其他三部被搬上邮票的中国民间传说分别是:“许仙与白娘子”、“董永与七仙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据新华社) 《柳毅传》作者的籍贯 徐华淼
“柳毅传书”以书面形式出现且故事情节较完整的可考文本最早见于唐传奇《柳毅传》,系唐朝李朝威著。根据《柳毅传》篇末注明的作者信息———“陇西李朝威”五字可知,李朝威的籍贯为陇西。 “陇西”一词概念有两个不同的所指。一个指行政区划陇西郡和陇西县。另一个指地理的地域概念,其含义为陇山(今称六盘山脉)以西。 “陇西李朝威”是一个缩称,展开来读应为“陇西成纪李朝威”。“陇西李某”往往是唐代李渊的后代子孙之自称或被称。这是因为唐王朝的建立者唐高祖李渊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地区秦安县北部)人。唐代的宗室表上,渤海王房之六世孙有李朝晟、朝式、朝威、朝良等一辈十余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有“陇西三李”之说,他们是创作唐代传奇的代表人物,分别为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一般而言,他们的籍贯都被确认为甘肃陇西。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部)处于陇山西麓,其境地距陇山山脉主干约50至6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