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食罗马意大利意大利面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旅游博物馆 |
分类: 行摄搜食 |

来了意大利,当然要尝尝真正的意大利面。
或者如果你不太习惯于吃西餐,
或者每天吃披萨牛排之类的,感觉难以忍受了,
都可以选择意大利面作为调节,
因为意大利面是西餐中最接近中国人饮食习惯的。
这大概也算是意大利面起源的一个传说佐证。
关于意大利面的起源,一种说法是源自古罗马,
一种是由马可波罗从中国经由西西里岛传至整个欧洲。
看来因为马可波罗,意大利的饮食或许真的与我们古老的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呢。
意大利人吃的意大利面是什么样呢?又是怎么吃的呢?
意大利面除了好品质的面粉原料保证口感外,
酱汁也是非常重要的。
原来意大利面酱主要分为四种:红酱(Tomato
Sauce)、青酱(Pesto Sauce)、白酱(Cream Sauce)、黑酱(Squid-ink Sauce)。
红酱是主要以番茄为主制成的酱汁,最为常见。
青酱是以罗勒、松子粒、橄榄油等制成的酱汁,口味特殊浓郁。
白酱是以无盐奶油为主制成的酱汁,主要用于焗面、千层面、海鲜类的意面。
黑酱是以墨鱼汁制成的酱汁,主要佐于墨鱼海鲜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的形状多样,据说林林总总,可能有数百种。
如果点餐的话,
可以看到常见的有两种词:spaghetti和pasta。
我不是特别清楚这区别,
只大概了解到spaghetti应该是长条形的细面这种,我们最常见的。
pasta就比较宽泛,各种螺纹状啊什么的,甚至那种像饺子一样的可能也可以叫pasta的。
还有的有趣故事是,
据说正是因为意大利面,西方人才发明了餐叉。
因为意大利面吃起来连汁带水,不方便,最初人们用手抓,上层人士觉得不雅,于是发明了餐叉。
而餐叉的发明被认为是西方饮食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呢。
吃法上来说,
在意大利餐中,意粉主要是作为头菜的,不同的酱汁也讲究搭配不同的餐酒。
酱料浓郁的配红酒,海鲜意粉一般配白酒。
但对我们这种胃口来说,
就一份意大利面足以吃饱一餐了。
回过头来整理照片才发现,
原来我们吃过了意面中的三种酱汁:红酱、白酱和黑酱。
于是把不同时间和地点吃到的意面都整理到了一起。

这些面就是红酱了。
名称上来说菜单上都叫做spaghetti。
你看菜单的话它在first courses的下面。
佛罗伦萨吃到的西红柿酱汁意面、米兰的番茄意面和海鲜意面、罗马的肉酱意面和西红柿肉酱芝士意面。

这些自然就是白酱的了。
第一个是米兰吃的,餐单上叫做pasta。
这一餐每人都是意面,餐厅居然还上了餐前包,
所以我想大概意大利人也会把意面当做主餐的吧……
中间是佛罗伦萨吃到的海鲜意面。
最后一个是在威尼斯,在店家的介绍下点的千层面,有点油腻,配份红酒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这个当然就是黑酱了。
这种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吃。
威尼斯的墨鱼面味道不错,
第二个不知道是不是意面,餐单上叫做balck noodles with
sardines。

啊,还有这种。
餐单上叫做pasta。像饺子一样,里面是有馅儿的。
我们点的是当日特制通心粉,给我们上的就是这个了。
酱汁非常浓郁。
意大利面真是博大精深啊,
这里粗略的整理了我们吃到过的一些,
对于这么一个风靡全世界的美食,
我所知还仍然是粗浅的皮毛,
但总归是吃过了原汁原味的意大利面,
而且再一次勾起了我学习做意大利面的热情,
往后应该也会上意大利面的博文的,
嘿嘿……
嗯,吃饱了,要继续罗马的旅程了……
这一天主要是在梵蒂冈度过的……
一大早去了梵蒂冈博物馆。
队伍排出去老长老长,
幸好我们出发前就网上订好了票,
虽然花一点手续费,但绝对值得的。

梵蒂冈博物馆的双层螺旋式楼梯。
超级漂亮。
但更让我震撼的是博物馆的电梯。
空间非常大,三面都是座位,木质的,内部装潢庄重而大气,不能完全记清楚了,应该是以木质为主,
感觉有点中国风。
可惜没有拍照。
本来也坐不到这个电梯的,也不知道有这么个电梯,
是因为包包寄存之后,想拿耳机,
然后问工作人员到哪里去拿,他带我们坐了那个电梯,
真是一下子就被震惊了的,那么那么漂亮……

拉奥孔。
谁都认识的。
真正站在它面前的震撼是图片所无法表达的。

这个哪个是奥古斯都的像了?应该是奥古斯都吧?
在这里你会不断的遗憾自己知识的贫乏……

拉斐尔,《雅典学院》。
我超喜欢的一幅画。
拍了好多张,不管怎么个角度,怎么个取舍,哪几个人,每一张都可以做成明信片。
那么这张画其它不说,仅仅在构图上就多么让人惊奇……

这里有太多东西可看,
时间总是不够。
赶往西斯廷的途中,
匆匆而过的那些画作,
突然发现了这幅,
文森特·梵高。
一下子就惊到了……

去往西斯廷……
米开朗基罗的旷世杰作在那里等着我们……
如果能有更多的时间看该多好……
西斯廷是不能拍照的。

圣彼得广场的半圆形长廊。
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88根方石柱,上面40个圣者像。
出自巴洛克之父——贝尔尼尼之手。

一进门,就看到这样的景象,
阳光从穹顶穿进来,
圣洁感油然而生……

赫赫有名的圆形穹顶。
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
阳光就是从这里照射进来的……

穹顶下方,教堂的中心位置,圣彼得墓穴的上方,放置的圣体伞,也叫青铜华盖。
来自贝尔尼尼。
极尽巴洛克式的夸张和奢华……

圣体伞后面的这块,
圣彼得宝座。
依然是贝尔尼尼的大作。
极其华美。
似乎是圣者的光芒,让人肃然……
这样的光,这华丽的雕刻,
让人不由自主想到那些电影里的镜头,
《魔戒》之类的……
突然觉得或许那些也并不完全是凭空的想象……

我特别喜欢的雕像。
非常非常漂亮的一对天使,非常非常美的人体,
站在她面前看,
你会觉得这是真的,
有生命,有血有肉的……
非常有质感。

每个这样的穹顶,
都有非常漂亮的画,
色彩鲜艳,精美绝伦……
在这里还看到了一群修女祷告或者是告解?
跪在一扇关着的门前,
那种宗教的虔诚和肃穆,
让你不由自主的放轻了脚步和声音……

进门右手边的第一个位子,就是这座雕像。
《圣殇像》。
出自25岁时候的米开朗基罗。(亦有说24岁)
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签名作品。
可惜隔着玻璃,只能在较远的地方参观。

教堂出来左侧的卫兵。
身上的制服据说500年不变,说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
米开朗基罗真是全才,
还有什么是他不会设计的么?
士兵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呢。

这是另一边的两位士兵。
可以看清楚这衣服的造型了。
我忘记好像在哪里看到说这些士兵都是从瑞士雇佣的,
这传统也是一直没变,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嗯,这些士兵现在还兼具了给游人拍照的义务,呵呵。
这也是梵蒂冈一景啊……

圣彼得广场。
贝尔尼尼的杰作。
除了那半圆形的长廊,还有广场上的喷泉等等……。
中间的是著名的埃及方尖碑。
我们没有登上教堂的顶层,
所以没能俯瞰到广场的整体,没能领略那么壮美的样子。
去的太晚了,连米开朗基罗的圆形穹顶都没能站到正下面去看看,
都好遗憾……
我好喜欢这地面,
经过了漫长的时间,不平整却非常光滑的表面,
坐下去是暖的,
太阳晒了一天了……
感谢老房同学帮我拍的这张照片,
好像我正在看地上呢……

在地上发现的,井盖?
下水道盖子?
很特别吧,
留个念……

从圣彼得广场正门直接往前走,
这边就到了圣天使堡。
回头看去,圣彼得教堂在落日的余晖中……

圣天使堡。
我在图片打了罗马。
但其实,圣天使堡属于梵蒂冈。
据说从圣彼得教堂到这里是有一天密道的,
供教皇在特殊情况下安全撤离……
我们买了Roma
pass,这里是可以用的,但是我们来的时候太晚了,没能进去参观。

圣天使堡前的圣天使桥。
桥上的天使,
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落日余晖中,格外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