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赫长眠处与贝多芬故居

(2014-03-25 14:28:52)
标签:

德国

波恩

莱比锡

巴赫

贝多芬

分类: 一镜走天下

                                巴赫长眠处与贝多芬故居

   

http://s3/mw690/001OEvCFzy6Hxdha9mG82&690
    德国著名肖像画家施蒂勒1820年创作的贝多芬像,成为此后大部分绘画和雕塑中贝多芬形象的蓝本。

 

    去年在德国旅游时,导游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德国人的音乐素养极高,随便拉几个人出来,就可以组成一个小乐队。
    在我们所到的两处景点巴赫长眠处与贝多芬故居,可以感受到音乐大师精神和作品传承的力量,这或许便是一代代德国人音乐素养养成的最重要因素。
   
http://s10/mw690/001OEvCFzy6HxcWwofD09&690

http://s6/mw690/001OEvCFzy6HxcWXRkxd5&690

           巴赫(1685-1750)最终的归宿地就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内

 

http://s12/mw690/001OEvCFzy6HxcW0zTtdb&690

                             教堂外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铜像


     自11世纪60年代,巴赫家族就居住在图林根公爵的领地上。这一家族从J.S.巴赫的高祖到巴赫的孙子,共七代人,历经二百六十多年。据记载家族中从事音乐事业的多达78人,卓有成效的有14人,而最出类拔萃的当属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通常简写为J.S.巴赫)。1723~1750年,巴赫担任圣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师兼合唱团指挥长达27年,创作出《马太受难曲》等众多名曲。
 

http://s12/mw690/001OEvCFzy6HxcXedZh8b&690
                             巴赫的灵柩就在教堂内主祭坛的前面

 

    回京后上网查阅资料,才知道巴赫安葬还有这样一段曲折的过程:巴赫病逝后,1750 年7月31日入葬于莱比锡圣约翰教堂墓地的南墙下,没有墓碑或任何纪念标志,结果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准确墓址很快就被人遗忘了。近一个世纪后,人们才又记起这位音乐大师。1850年成立的巴赫学会为了弥补前人忽视大师的罪过,决定在1885年即巴赫诞辰200年之际重修巴赫的陵墓。然而,世事沧桑,风物全非,巴赫墓址已不可寻。无奈之中,莱比锡市政委员会只好在墓地南墙钉了一块铭牌,上面刻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750 年7月31日葬于此处”。又过了 9 年,教堂墓地翻修,推倒南墙,挖掘地基,这才有了一个寻找巴赫遗骨的机会。但是1750年下葬在此的有1000多人,寻找巴赫遗骨无异于大海捞针。幸好查点纪录才知道,这1000多人中,只有 12 人是用橡木棺材盛殓的,而巴赫就是其中之一。1894 年的一天掘出了三副橡木棺材,其中一副为一成年男性骨骼,身材不高,头部很大,额头略平,下巴厚重,眼窝深陷。经与巴赫肖像比较,又经科学的检验,认定这就是巴赫的遗骨。随后,遗骨被装入一口厚重的石棺,安置于圣约翰教堂的祭坛下。石棺上简洁而庄重的刻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1750。又过了半个多世纪,由于二战战火的破坏,巴赫的棺材又于 1950 年迁往圣托马斯教堂。就这样,巴赫在他死后 200 年才真正入土为安。

 

      http://s3/mw690/001OEvCFzy6HxcXn2i6a2&690

                教堂内辟有巴赫家族使用过的各种乐器及有关资料的展室

 

http://s7/mw690/001OEvCFzy6HAf65OMS76&690


 

             http://s1/mw690/001OEvCFzy6HxdhkuFa00&690

               享誉全球的托马斯童声合唱团至今仍在发扬光大巴赫的作品

 

    到波恩,不能不去三处与乐圣贝多芬(1770~1827)有关的景点,这就是故居、19世纪的纪念铜像和现代头像。

http://s11/mw690/001OEvCFzy6Hxd3iHpw9a&690

 

http://s5/mw690/001OEvCFzy6Hxd29Vm434&690

 

http://s10/mw690/001OEvCFzy6Hxd1Vem5f9&690

 

http://s9/mw690/001OEvCFzy6Hxd2kGLeb8&690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开浪漫主义先河的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他的故居在市政厅北面一条小街的20号。这座小屋从正面看,洁白的窗棂,绿色的窗枢,粉色的墙壁,十分简朴和恬静。1770年12月16日,乐圣贝多芬就诞生在这座房子第三层的一间高不到2米、面积只7~8平方米的小房间里。他在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这里。贝多芬自26岁开始听力明显下降,但直到两耳失聪后,仍写出大量传世之作,他的一生是与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一生。1889年,也就是在贝多芬逝世60多年后,他的故居被辟为纪念馆,除展室外还有出售各种纪念品的小卖部。

 

http://s13/mw690/001OEvCFzy6Hxd32cK89c&690

                     进入故居旁门,有一处小庭院,黄色墙壁上藤蔓攀附。

 

http://s2/mw690/001OEvCFzy6Hxd2HbEte1&690

                                 庭院内放置一尊贝多芬的头像

 

http://s15/mw690/001OEvCFzy6Hxd3AijY4e&690
    贝多芬全身铜像树立于波恩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上,高高站立的贝多芬,右手执笔,左手执乐谱,高昂头颅,眺望远方。1845年8月12日,人们为这一铜像的落成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典礼。德国各城市的市政厅广场每到圣诞节便成为欢乐的集市,我们到德国时11月中下旬,离圣诞节还有一个月,但广场上都开始装饰起来,因此显得铜像背景杂乱。

 

http://s11/mw690/001OEvCFzy6HxcYoC1k2a&690

                           这是什么?一个水泥构件?

 

http://s2/mw690/001OEvCFzy6HxcXBchb21&690

                     再往前走一些,发现一个人的面庞开始展现。 

 

http://s16/mw690/001OEvCFzy6HxcYbr2vaf&690

               走到正面,才发现是贝多芬的头像!我和我的老伙伴们都惊呆了!

    该雕塑创作于1986年,用长短不齐的水泥板堆砌而成。作者是杜塞尔多夫雕塑家Klaus Kammerichs,原形取自1820年 Karl Josef Stieler那副贝多芬经典形象的画作。

 

http://s4/mw690/001OEvCFzy6HxcXR2FB63&690

                多么具有创意和非凡表现力的作品,只要看上一眼绝对不会忘记。

 

http://s4/mw690/001OEvCFzy6Hxd1Pw8b13&690

                          市区内一幅画板上贝多芬的形象

 

    贝多芬病逝于奥地利维也纳,也就安葬在当地中央公墓,墓碑是一座锥形的白色大理石,正面底座上刻着:“贝多芬1770~1827”。莫扎特、海顿、舒伯特和施特劳斯父子等20多位世界著名音乐家都安葬与此,希望到维也纳旅游时能够前往瞻仰。

 

    除巴赫、贝多芬外,德国还涌现出众多音乐大师级人物,旅游中我也拍下了了其中几位的雕像。

 

http://s8/mw690/001OEvCFzy6Hxdgv5Q3d7&690

     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犹太裔作曲家,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对弘扬巴赫的作品起了重要作用。

 

http://s8/mw690/001OEvCFzy6HxdgKSaj07&690

 

http://s2/mw690/001OEvCFzy6HxdgYdjz31&690

                          门德尔松雕像下反映人们音乐生活的群雕。

 

http://s14/mw690/001OEvCFzy6Hxd3S0G1cd&690

    李斯特(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六岁起学钢琴,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有着“钢琴之王”的美称。1848-1859年,任魏玛宫廷乐长,在此十年中指挥演出大量作品,特别是柏辽兹和瓦格纳的作品,使魏玛一跃而为显赫的音乐中心。1886年因肺炎在德国拜罗伊特其女婿瓦格纳家中去世。

 

http://s9/mw690/001OEvCFzy6Hxdj39Qk08&690

    瓦格纳(1813-1883年),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由于因为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尤其是由于希特勒非常喜欢瓦格纳的作品,使他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

 

    前些日子发现一段7分钟的视频,可以快速了解西方音乐史,现将链接置于此,以便共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zODc2ODIw.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