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诗经的用韵

(2010-01-21 14:24:45)
标签:

韵例

关睢

韵部

静女

魏风

杂谈

浅谈诗经的用韵

小河镇茅坪完全小学        

         [内容摘要]孔子《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至于《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就必须了解它的格律,了解它的用韵。其中,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只有较好的掌握了一些音韵学知识,才能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做到得心应手,彻底了解古诗文之内容,欣赏古诗文韵调之优美。

关键词:用韵   韵例   韵部    格律

读中外古代诗歌,发现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则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科毕业在即,论文催交甚急,教学工作又不敢搁置,只得结合教学实际及个人对音韵知识的领悟,拼凑些文字,请老师指正)。汉族人民的诗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用韵了。《诗歌》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至于《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就必须了解它的格律,更要了解它是怎样用韵的。

《诗经》的用韵应从韵例和韵部来看。

说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得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虽然韵例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韵母是指一个音节除声母以外其它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韵头不同的字如檀tàn gãn lián chán huáncàn是可以互相押韵的。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民族语言讲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习惯上叫做韵脚(韵文句末押韵的字)。

一、《诗经》的韵例

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如何用韵。例如:(周南、关睢)

关关睢,在河之,窈窕淑女,君子好

“鸠”、“洲”、“逑”是韵脚。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少女,寤寐之。

“流”、“求”是韵脚。

再(一)例如:(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采”、“有”、“掇”、“”是韵脚。

再(二)例如:(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

静女其,贻我彤。彤管有,说怿女

“姝”、“隅”、“蹰”、“孌”、“管”、“炜”、“美”是韵脚。

再(三)例如:(鄘风、柏舟)

汎彼柏,在彼之  髡彼两髦,实维我。之死矢靡,母也只!不谅只!

例句中,“舟”、“髦”押韵;“河”、“仪”、“它”押韵;

再四例如:(魏风、伐檀)

坎坎伐兮,置之河之兮,河水清且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彼君子兮,不素兮!

以上加点字为韵脚

再(五)例如:(魏风,硕鼠)

硕鼠硕,无食我!三岁贯,莫我肯,逝将去,适彼乐,乐土乐土,爱得我

以上加点字为韵脚。

以上六例(六篇诗)的用韵格式基本上反映了整部《诗经》的韵例。

第一,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例如《关睢》一章,《静女》全诗,《硕鼠》全诗。《诗经》里还有不少的诗句以代词和语气词收尾,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的前面,可心看做句中韵,也有同学把它看做变相的句尾韵。例如《关睢》二、四、五章和《伐檀》全诗都用的是这种句中韵。句尾的代词或语气词常用的有“之”、“我”、“矣”、“也”、“只”、“思”、“止”、“兮”、“猗”等等。有的代词或语气词完全相同,例如《关睢》二、四、五章都用“之”,有的还不完全相同。例如《伐檀》各章第三名用“猗”,其它各句用“兮”等。

第二,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来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举例来说,《静女》第一章便是一韵到底,第二章“孌”和“管”押韵;“炜”和“美”押韵,换了一次韵。又如《关睢》五章(依、郑玄所分)一韵到底;有的同学还这样分,《关睢》只有三章,第一章四句,二、三章各八句,那么第二、三章就算换韵了。

第三,从韵脚的相互距离来看,情况也是比较复杂的。概括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句句押韵。《诗经》押韵一般都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例如《静女》第二章和《硕鼠》第一章。

2)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这是《诗经》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例如《关睢》第二、四、五章,都是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此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押韵方式,就是首句入韵,第三句以下才是奇句不押韵。例如《关睢》的一、三章和《静女》第一章都是首句入韵而后偶句押韵的。

3)交韵。这是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例如《静女》第三章第一句“荑”和第三句“美“押韵,第二句”“异”和第四句“贻”押韵。

如上所述。《诗经》押韵的格式是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类似民歌的一种诗体。民歌是随口唱的,随口用韵,随时转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簌”。格式多样化,这也是《诗经》用韵特点的一个方面。但最主要的格式却是两种:一是隔句押韵的句尾韵,二是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这两种押韵的格式成了后来诗歌押韵的规范。

二、诗经的韵部

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和字在原则上属同一个韵部。押韵的诗读起来应该是音韵和谐的。但是《诗经》的韵脚,用现代汉语的语音去读,有许多地方并不是和谐。例如《关睢》一、二章,现在也还是押韵的,三、四、五章按现代读音就不押韵了。又如《静女》第三章,如果根据现代语言,就会把“荑”看成同“异”“贻”押韵了,而不知道它是同“美”押韵的。综上所述:会出现三种情况。(1)是古代押韵,现在也押韵;(2)是古代押韵而现在不押韵了;(3)是古代不押韵,现代反而押韵了。所以,在谈到《诗经》的用韵时,我们首先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清代以来,就有学者按照《诗经》用韵的实际情况概括出《诗经》时代的韵部来,叫做“古韵”。

例如,《关睢》三章的“得”“服”“侧”押韵,如果照现代普通话之读音,“得”读dè,“侧”读cè,“服”读fú,那是不和谐的。可以肯定的说,这三个字在上古的韵一定相同。要么它们的韵母都是e,要么它们的韵母都是u。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它们的韵母既不是e,也不是u,而是第三种音。根据音韵学家的研究,我们知道它们是入声字,应该是以—k音收尾的,它们的韵大概是一个—ek。现在广东话在某种程度上还反映这种情况。

在古韵的分部方面。清代的古音韵学家就做了大量的考证,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江有浩的《诗经韵读》。后来,顾炎武开始把古韵分为古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黄侃分为二十八部等。现在综合后又有学者分为三十部。

例如:

1、之部   2、真部    3、元部    4、月部    5、幽部

6、冬部   7、宵部    8、屋部    9、支部    10、鱼部……

《诗经》的押韵,除“冬”部应归为“侵”部,其余都是同部相押,不同部就不相押。当然也有合韵的情况。所谓合韵,就是邻近的韵相押。

例如: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冬部)

姜出而赋:“在隧之外,其乐也洩洩。”(月部)

(左传隐公元年)

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现代,读起来有时就不和谐了。这就是对音韵学知识的不了解造成的。因此,我认为,在读古诗时,要了解古今语音是不同的,要积累一些有关音韵方面的知识。读古代诗歌,完全可以按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读。

[以上见解,纯属一人之见,欢迎对音韵爱好的朋友商榷,不妥之处,还望博友提出宝贵意见。]

1]波斯彼洛夫.文艺学引论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2]闻一多全集 北京三联书

[3]唐诗三百首注疏 元曲精华 ­.远方出版社,20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绚烂的季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