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堂耐人寻味的好课——小学语文课《落花生》观后感

(2012-03-31 13:15:38)
标签:

杂谈

       一堂耐人寻味的好课——小学语文课《落花生》观后感

        近些年很少能听到令人折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了,这几天偶有机会听了“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特等奖:《落花生》”这一课,感慨万千,好课,实在是一节难得的好课,是一节实实在在,令学生和听课教师收获颇多的好课,扎扎实实,循序渐进,教与学的结合,读与品,读与写的结合是那样的巧妙自如。教师的语言简洁干净利索,教师的板书恰到好处,教师的评价句句中听,教师的教态潇洒自如。一堂课实实在在地做到了“真”“实”。可以说是小学教师的“大片”,百看不厌,百听不倦,值得学习。更可见教师的教学功底,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与把握。功夫在前,功到自然成。现转载课堂实录,便于学习。相信看过实录会更好。

(转载)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特等奖:《落花生》(甘肃)  

 推荐《落花生》教学实录  甘肃张玉栋  特等奖
            版本:人教课标本五年级上册
            执教者:甘肃 张玉栋
            上课时间:2010年10月20日15:00—15:40(第二会场下午第二节)
             【上课时间】
            
            师:话说这落花生啊,它不仅仅是这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们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有的孩子就要问了:老师啊,我们的资料上写的他的笔名是落华生啊!其实呀,因为在古代,还有就是许地山生活的那个年代,常常把花写成华,所以落华生就是落花生。这么一来,一边是一种普通的农作物,一边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有这么一个笔名,你对这个笔名有什么疑问吗?
            生:好端端的一个人,干嘛起个落花生的笔名啊?
            师:是啊,问的好!今天这节课啊,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
            师:咱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你们都预习过,是吗?
            师:有信心把课文读对读顺的,请举手。
            师:哟,都有信心,那我就考考你们。我也不多考,就考两道题,请看第一题,来,请你们四位起立,依次读这四个词语,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们读的这四个词,读音上有什么特点?
            生:分辨,常常。
            师:等等,第一个词,你读一个。
            生: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师:你听出来什么特点了吗?没听出来,他听出来了。
            生:我觉得他们一个声音比一个大。
            师:哦,他们读的特点是,我问的问题是这四个词语读音上有什么特点?也难怪大家听不出来,刚才有人读的不对,有人知道,你说说看。
            生:他们这四个词呢,就是xx(一个学生的名字)呢。他把第一个词“吩咐”读成了“分辨”,但是他又改过来了。
            师:是的,知错改了,你说说看。
            生:我发现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都读的是轻声。
            师:你瞧瞧她多有眼力啊!我出示的这四个词的另外一个字都是轻声,所以刚才有两个同学读得不太准,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像这样“吩咐、常常、便宜、石榴”(师师范读),你们请坐,辛苦了,一起来读一遍,预备起。
            生齐:吩咐、常常、便宜、石榴。
            师:第一个词再读一遍,吩咐。
            生齐:吩咐。
            师:好多了,第一关顺利通过,请看第二题,谁来读读这段话?好,请你吧。
            生: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你能够读下来,这段话可不好读了,有几个多音字,他读对了其中的三个音,很不错!这个词有点疑问,在这儿应该读什么,你说。
            生:应该是“播种”(四声)。
            师:他读的跟你一样,有不同的意见吗?有,那个女孩子,你来说。
            生:是播种(四声)。
            师:也是播种(四声),我问的是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是播种(二声)。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是翻了地再种它。
            师:是翻了地再种它,老师提示你一下,看看前面这个词,是买,买什么?(买种)买的是种子,翻的是?翻的是什么?(地)浇的是什么?(水)这样一来,你看这组词语都是动词加什么?名词。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播撒种子。要读什么?(种)看你们很聪明,大声的把这个词读一遍。
            生齐:播种。
            师:好极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意思来判断。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附加题,刚才这个字他读错了,谁听见了?他读成什么了?你离的近,你说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他读的是我们家的后院有半亩空地。
            师:听得非常仔细。可是,为什么说是后园而不是后院呢?这俩字有什么区别?猜猜看,你马上就举手。
            生:院子是有很多人可以在里面玩耍,园子是可以种东西的地方。
            师:园子说的挺清楚的,院子有点问题,你说说看。
            生:我发现院子的院是四声,园子的园是二声。
            师:你发现了读音的不同,意思呢,再给一个机会,你说,让他说好吗?你发过言了。
            生:我觉得院子的院应该是人们住的地方前面有个小院子,而园子是种弄作为的地方。
            师:原因也说对了,大家想啊,刚才两个孩子都说院子是人们住的地方,有围墙没有?有没有围墙?
            生:有。
            师:它们俩的区别就在这儿,院子是围墙四周房屋的空地,园子是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这段明白了吗?读书的时候要是分不清楚,别偷懒查查字典。还是这段话,第二句还没读完呢,现在呢,我请大家再来看看这段话,看你能发现什么问题?看,读着读着,你的标点符号,你的词突然就跳出眼睛里了。好,有人发现了,说。
            生:跳进我眼睛里的是那个居然,我觉得收获应该是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用居然这个词?
            师:从居然里看出来他的家人是想到还是没想到?
            生:没想到。
            师:没想到,所以用居然,但是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别着急回到我,看你们能不能理解上下文找找答案。花生收获了,为什么没想到呢?
            生:因为没过几个月,竟然收获了。
            师:这个时间比他们想的?
            生:还要短。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看看母亲说的话,好,这位女生,还没说过话的,你来说。
            生:因为他们买种,翻地,播种,浇水,非常的辛勤,所以花生很快的就收获了。
            师:那么辛苦劳动之后,收获花生就更应该了,这个理由不成立。看看母亲说的话,你能发现原因吗?为什么没想到?你说。
            生:因为它本身是亩荒田。
            师:你瞧瞧,特别会读书,什么地?
            生:荒地。
            师:荒地啊!要能种出来,是不容易啊,没想到!再看看母亲说的话,判断咱们姐弟几个这是第几次种花生?
            生:第一次。
            师:判断对了,又是荒地,又是第一次种,没经验,结果种出来了,意外不意外?
            生:意外。
            师:仅仅是意外?心情如何?
            生:高兴。
            师:是呀,意外的高兴用个词叫什么?你说。
            生:激动。
            师:还有?意外的高兴?你说。
            生:喜出望外。
            师:瞧,他说的词多好,喜出望外。那是惊喜啊!那就让我们带着收获之后的惊喜来读读这个段话,好不好?
            生:好。
            师:嗯,先酝酿一下,从第一次种到收获了,我们家的后园,预备起~~
            生齐: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师:可能是齐读的原因,那种惊喜还不够呀,孩子们!没关系,下去再练练,刚才还有个词语没读对的,播什么?
            生:种。
            师:是的,播种,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吗?居然是最后一句话。是呀,?什么,
            看出问题来没有?呀,你说说。
            生:那里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应该是顿号,不应该是逗号。
            师:他根据我们以前的判断,并列词语之间是顿号,这里用的是。
            生:逗号。
            师:问的好,为什么呢?猜猜看,你猜猜好吗?
            生:我想可能这些事情是阶段的,所以才要用逗号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个事情都隔了一定的时间,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不是很紧的,中间隔了一定的过程,那么还有买种啊,翻地啊,播种啊,这几件事本身是一下就能完成的吗?
            生:不是。
            师:也持续了一定的——
            生:时间。
            师:说得好,最容易猜对这种答案了,其实啊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产生的。如果是语气舒缓,而且是比较长的时间,就用——
            生:逗号/
            师:是的,如果你们在写作文时有这样的需要,并列词语之间也可以用逗号,而不是顿号,告诉大家,两个都对。这一段话,寥寥数语,就交代了种花生,收花生两件事。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快速的浏览课文,除了这两件事,还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件事情?
            师:还写了哪几件事呢?你是第一个举手的,你来吧/
            生:还写了尝花生/
            师:还写了尝花生。你们找找看课文里边,真写尝花生的在哪儿呢?找找,看见了吧,哪儿?
            生: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师:这会儿尝了没?尝了没有?尝了吗?他摇了摇头。还没呢!真写尝花生的,看看课文的结尾,就那么一句话,说“花生做的食品都——
            生:吃完了。
            师:就那么一句,还写了什么啊?你说。
            生:还写了议花生。
            师:是,其实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边议,可是经过刚才大家的寻找发现,这里的尝花生都是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呢,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你说
            生:因为是议花生这件事,让作者获得了终身的启示。
            师:重要的是,这是这篇文章的什么?
            生:中心思想。
            师:重要!我给你个词。
            生:重点。
            师:好极了,重点的过程作者写的,什么?多还是少(多)多,我们用个词叫作家写的详细具体,而次要的部分作者写的?跟详细、具体对应的叫什么?
            生:多与少。
            师:不详细不具体叫什么?
            生:应该是略。
            师:简略,说得多好!这是这篇著名散文的第一个特点,你看咱们已经看出来了,就是主次要分明。那我问问大家,这样的写法对你们平时的写作文有什么启发没有?不要慌,你平时写作文,你说说好不好?
            生:因为一般写作文先是把那个,先是把起因先写上,然后再把自己得到的启示和重点写上,最后再写上总体得到的启示。
            师:咱们先不说先后,就落花生这篇文章的写法对你写作文有什么启示?还没想好,没关系,你先坐,谁想好了?说。对你写文章有什么启发,你说。
            生:先写次要的,再写主要的。
            师:那倒不一定,请坐。就是说咱们平时写文章啊,也不能平均用力,也得分主次,主要的要写详细,次要的呢(简略)是这样,那么下面我们就直奔重点,看看那天晚上父亲和我在一起都发生和讨论了些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的3—15自然段,有什么有疑问的地方做上标记,开始吧!
            师:看大家都读得差不多,看我要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谁?这个孩子,你说。
            生:为什么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
            师:后边呢?
            生:非常的难得。
            师: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我的问题是天色既然不是特别好,为什么父亲也来?
            师:父亲来是不应该的吗?问题在哪?
            生:为什么父亲来实在很难得?
            师:瞧,他这个问题问的好,父亲跟孩子一起吃饭是很平常的事,对不对?可是作者却说父亲来了很难得。实在很难得,猜猜这是为什么呀?你来说。
            生:因为父亲工作太忙了。
            师:是,他跟我们平常想的一样,父亲可能工作很忙,孩子你猜对了!忙什么?提示,快速的翻一翻课后的资料吧,看看你能不能猜出来他忙些什么?好,看材料,你说。
            生:他的爸爸是一位爱国志士。
            师:可能在忙什么?
            生:在和台湾交流。
            师:哦,他倒不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背景,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呢,许地山就跟随他的父亲来到了大陆,那个时候许地山的父亲在广东一带做知县,平时为老百姓的事情奔走忙碌,所以很难跟家人在一起团聚,而那天晚上天色还不大好,父亲也(来了)所以说,(很难得)
            生:实在难得。
            师:是的,让我们带着对父亲的敬意来读一读这段话,那晚上,预备起。
            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师:是的,那天对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的母亲一样,很难得,你还有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吗?来。
            生:我说花生的价值很便宜,不对。
            师:想好了再说,别紧张。
            生: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这个可贵指什么?
            师:我可以这样理解吗,孩子。就是你在问,父亲说花生的好处有一样最可贵,为什么说它最可贵,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你瞧瞧这个孩子问的问题,很重要。咱们应该谈谈花生了,谁对花生的谈论最重要?谁说花生的话是最重要的,谁?是父亲.。你看他抓住了父亲的话来讨论这个问题,但是我却想聊一下,为什么说最可贵?先得知道什么最可贵,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呢?问题提出来了,靠谁解决?靠我还是靠你们?一起说。
            生:靠自己。
            师:大声说,是的,我最欣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为了更好的读书思考,老师这儿有个求救室,想解决问题就得先读书,先读课文的第十个自然段,用笔轻轻勾画,再把自己的理解,简单的批注在旁边。如果有想法了,可以和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好了,开始吧。看一看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
            (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师:这个读书习惯非常好,看起来平时就有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有想法了可以喝同桌交流交流。好了,孩子们,我看大家都批注的差不多了,谁来说说,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呦,瞧瞧你们,刚才读书很有效率,这么多人都举手了,我最喜欢看到课堂上你们林立的小手,你来说。
            生:我觉得花生的品格最可贵,父亲就是要我们做像花生一样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炫耀自己。
            师:一连说了这么多词,这些我特别喜欢,朴实无华,默默无闻。谁能读读课文的原文呀?父亲说花生的什么最可贵?好,你来。
            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她读的原文很好,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你们也想想,父亲说花生吧就说花生,说桃子干什么呀?
            生:因为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都非常漂亮,而且是挂在高高的枝头上,这样像做人,如果像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张扬自满,这样我觉得很不好。
            师:其实呀,大家想一想桃子、石榴、苹果高高挂在枝头,其实也就是炫耀吗?那是它生长的特点呀,对不对!它就长在那,你说花生,这苹果要是长土里,那还是苹果吗?摇头了,不是。刚才有个孩子有的发言我很欣赏,就是说父亲其实就是在拿跟花生生长特点截然不同的桃子、石榴、苹果干什么?
            生:作比较。
            师:聪明!作比较,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我们跟加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像刚才那位孩子说的朴实无华。那么,我又有问题,一个外表不好看的花生却能够这么默默的给人带来好处,真的是更可贵,更让人钦佩。让我们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花生的这份可贵,好不好?
            生:好!
            师:跟大家一段时间酝酿一下,等会儿我们看谁读得好,读出对比。
            (生自读父亲说的话)
            师:行,看来练的差不多了,谁来读,呀,别着急,读好,
            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你有点?厉害!特别是有勇气读就很好,老师刚才听同学读得有点心痒痒,我也想读,可以吗?
            生:可以。
            师:你们允许了,我就试试,读得好呢就给点掌声,好吧?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孩子们给老师送上一片掌声)
            师:看起来读得还不错,刚才没有立刻鼓掌的一定陶醉在我的话语里了,你们能像我这样读吗?
            生:能!
            师:相信你们能比我读的更好!我们一起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生: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父亲说花生可贵是在于它的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质可贵,这正是父亲为什么说它最可贵的原因。课文读到这里,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
            师:你们摇头了,说不是。不仅仅是在说花生,是在干嘛?你说。
            生:是在讲述花生对人们的道理。
            师:在讲做人的道理。哪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在讲做人?你说。
            生: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看看这句话,明白在讲做人啦,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你说说吧。
            生:我从这句话里的不好看,读出了花生不计名利的高贵品质。
            师:他虽然不好看,可是——
            生:很有名。
            师:是的,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来说。
            生:做人要代表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师:他的意思是说呀,外表丑一点没关系,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少年许地山也正是这样理解父亲的话的,他说,读。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发现齐读呀,我听不出你的理解,谁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谁想?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我听到两个词,你先别坐,一个是体面,什么是体面?
            生:体面就是只讲以貌取人吧!
            师:体面,咱们就说体面这个词
            生:体面就是……
            师:有点困惑,看看我今天的穿的体面吗?好看吗?还行,穿的好看叫体面。长的呢?(帅)那也叫体面,长的体面。体面就是外表的东西好看,你继续说
            生:体面就是不要只看一个人的外表怎么样,要看他的内心美不美。
            师:我听见他刚才强调——不要只,你再读一遍,把那个不要只。
            生:不要只看。
            师:读读这句话,把你刚才读的这句话,不要只给读出来。
            生: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少了一个字,不过比刚才好多了,这句话是讲人能不能讲体面?讲体面有没有错?
            生:没有。
            师:大声的告诉老师。
            生:没有。
            师:比如说我今天穿的邋里邋遢的来是对你们的尊重吗?不是,所以说讲体面是没有错,关键是不能,看那个字,不能什么?
            生:不能对别人没有好处。
            师:不能什么?看那个字,讲前面的那个字可关键。
            生:不能只讲体面。
            师:对了,不能只讲体面,不能只讲究外表光鲜好看,只顾自己生活的平实安逸,而要做有用的人,是的,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注意,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预备起。
            生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再请一个孩子读,一个,谁来?不要做只讲体面,好,你来读。
            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是的,请坐,那么孩子们什么是有用的人呢?你说。
            生:他得乐于帮助别人的人。
            师:是的,能举些例子吗?
            生:就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师:好,能举个例子吗?哪些人是有用的人?
            生:默默奋战的人。
            师:哪些人?哪些行业?
            生:警察。
            师:警察是,还有哪些?
            生:为人分忧的人。
            师:为人分忧的人,很好,还有哪些人?
            生:还有义工。
            师:义工?说说他们的人。
            生:就像地震中那个阿福为了救人而牺牲。
            师:说得多好啊!谁能像他这样说说。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就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都在默默奉献。
            师:这个城市的清洁可离不开他们,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我们要做给别人雪中送炭的人,我们要默默的给别人奉献,不能……不图虚名。
            师:你的意思是说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去帮助他,是吗?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老师就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师:比如说,看看台下。
            生:台下很多都是老师,大家每天都要批作业、教课,很辛苦。
            师:谢谢你,孩子,我替在座的老师谢谢你!这会儿真的有点感动,其实在坐的老师和我一样,只要你们学的好,我们付出再多都是心甘情愿的,刚刚大家说了不少,其实呀,在生活中有很多工作看似不起眼,但是他们都对这个社会有用,我们做人就要做——
            生:有用的人。
            师:不要做——
            生: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老师也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他留学西洋多年却从不穿西服,不抽烟不喝酒,到处都是满满一屋子书,在香港大学任教时,他以系主任的身份每周还上20小时的课,抗日战争时间,他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喊,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著名作家郭沫若评价他说,他有献身精神,……他就是本文的作者——许地山。他曾说,读出来吧。
            生:我要做花生一样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付出,为中华而奉献。
            师:读得特别好,孩子。现在知道许地山为什么将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了吗?你知道?
            生:因为他要提醒自己,时刻要做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师:说的多好,他是把自己落花生的品质作为自己一身的追求,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
            生:以物喻人。
            师:借物喻人。课文学到这儿,这节课快要结束了,老师最后啊有个小小的请求,在我兰州的班级里有个同学,他叫小鹏,大鹏展翅的鹏,名字起的很大气,但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是我们那里当保安,而其他孩子的父母亲都是大学教师,所以这个小鹏在班里常常抬不起头,学了这篇课文,我想请同学们鼓励鼓励他,也已经打铃了,我想请大家给小鹏写封信,用你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劝劝小鹏,让小鹏抬起头来,和你们一样的自信,你们可以把信写好以后发到我的邮箱里,老师期待你们的信可以改变小鹏。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不用起立了。(掌声)
            师:谢谢老师们,这片掌声应该是送给你们自己的!

 

张玉栋,男,汉族,1982年2月出生。2002年到兰州大学职工子弟小学任教至今。小学高级教师,兰州市城关区优秀教师、兰州市优秀辅导员。多次获得省、市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05年参加全国首届青年教师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获得一等奖。执教的《介绍我的好朋友》由中央电教馆录制并出版发行。担任中国——欧盟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主讲教师,甘肃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主讲教师。多次获得省、市级论文及教学案例评比奖项,并应甘肃教育出版社之邀编写教辅读物。
联系电话:13739313041
联系地址:兰州大学职工子弟小学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落花生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
《落花生》所在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在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受到的启示的基础上,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为训练重点。考虑到初升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对谈及做人的两句话,为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同时体现一二课时的特点,本课设计将其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1、多音字;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
(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过渡: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讲体面有错么?只讲体面呢?不能,要有用。怎样就是有用?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观察吩、咐榨、榴,指导书写。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五)课后小练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