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Information Gap”在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中的作用研究(转载)

(2015-03-11 13:44:10)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

Information Gap”在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中的作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3-1-18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21期供稿   作者:周志健
[导读]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语言环境的缺失,教师往往注重课堂的知识传授和机械操练。

摘要:本文结合在任务型教学中运用信息差原理最成功的一个案例研究了信息差在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中的作用,并谈了笔者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Information Gap;语言交际能力;作用研究
        在英语教学中,由于语言环境的缺失,教师往往注重课堂的知识传授和机械操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动因和技能。《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并且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交际语言学认为:交际者之间存在着需要填补的信息差,交际活动才有进行的必要。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创设“Information Gap”(信息差),可以有效突破目前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相互割裂的课型限制,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发展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理论基础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提出了外语学习的“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概念。交际法也称“功能法”、“意念法”或“功能——意念法”,它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交际法不仅要求语言使用的正确性,更要求语言在具体环境中使用的适切性。教学过程交际化,交际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手段,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言语交际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交际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应当为学生的有效交际服务,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影响交流目的的语言错误保持适当的容忍度。强调教学材料来源的多样性,除教材之外,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等,皆可用于实际教学中,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素材和话题,刺激学生运用目标语言交流沟通的欲望。
        交际法能给学生提供真实语境,从而达到刺激学生综合运用与能力提升的目的。同时交际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外语、运用外语的兴趣。在日常外语教学中,以词法、语法和语篇教学为基础,创设有利于学生运用语言交流的环境,或者直接将学生置于目标语言环境中,锻炼其语用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必将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水平。而在交际过程中,Information Gap(信息差)的存在,是交流沟通的前提。因此,在使用交际法实施外语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恰当的“信息差”是形成有效交流的基础。
        二、教学实践
        2009年9月1日,9A第一单元“Star signs”的“Welcome to the unit”刚上完,笔者就发现,两个月的“分离”已经让学生和英语几乎成为“陌生人”了,课堂跟不上节奏,英语表达结结巴巴,最关键的是学生“兴味索然”。
        第二天,上Reading之前,笔者让课代表在上课之前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房,而笔者自己事先在机房等着。很远就听到了学生议论的声音:“不是英语课吗,怎么改上信息课啦?班长怎么不事先通知我们啊?”一进教室,学生看到笔者,愣住了。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信息课”,看看大家网上冲浪的技术如何。不过,有一个要求,这节课大家只能用英语交谈,而且要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学生一听,一下又兴奋起来,连声说好。
        于是,笔者首先用教师机给每一位学生电脑上发了一个“Star signs”的表格,让每一位学生确定自己的星座,然后让同一个星座的学生相对集中坐在一起,形成九个“星座小组”,还有三个星座没有对应的学生。
        接着笔者布置了本节课的第一个任务:九个小组与笔者进行一场比赛,每一个小组合作搜索一个“star sign”的资料,笔者搜索三个,看谁先完成,搜索的范围以下面几个问题为准:
        1.Can you find any pictures for your star sign?
        2.Can you find an English song for your star sign?
        3.What characteristics do you share since you are under the same star sign?
        4.Can you find a famous person who is under the same star sign with you?
        由于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运作非常熟悉,他们迅速分工并开始搜索相关资料,不到五分钟,九个小组全部完成任务,笔者也基本完成。

        然后,笔者开始布置本节课第二个任务,每个小组为自己的“Star sign”做一个说明,要图文并茂,并且配好音乐。每一个组完成之后,要派一名讲解员到台前用教师机向全班学生展示成果,并用英语做说明,每组限时一分钟。
       
 十分钟之后,学生完成了任务,笔者也整理好了三个说明。此时,最精彩的环节到了,九个小组抢着到台前发言。由于学生对星座的兴趣非常浓厚,他们在讲述的时候可谓声情并茂,同时由于星座资料之间存在信息差,听的学生也非常专注。这个环节用了十五分钟,延时的原因主要是有部分小组的学生积极要求上台补充,尤其是对他们喜爱的同星座的体、艺明星的描述,非常精彩。大家一致评出:笔者做的星座说明画面最难看,但英文歌曲最好听。
        接下来,笔者设计了本节课的第三个任务。请大家讨论一下:(1)Do you think what your “star sign” says is true? (2)Do your personalities match what it talks about?
        讨论完毕之后,请每一个小组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选一名学生上台发言。笔者欣喜地发现,连平时对英语不太感兴趣的学生都积极地加入到讨论之中,每一个人在个性中的差异让讨论变得激烈和富有效率。上台发言时,有一个小组还推荐了一位“网络高手”(平时特喜欢上网,英语成绩有些差强人意。)上台发言,他的表现让所有学生刮目相看。
        最后,笔者设计了本节课的第四个任务:在最后的七分钟,笔者让学生们打开课本,阅读Reading部分“What is your star sign?”并完成Part B、C中的练习,学生完成速度之快、效果之好,使笔者非常开心。并且Reading第一课时的目标也顺利达成。通过信息差的应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综合锻炼,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恰当语言的意识得到了增强。
        本课结束之后,笔者把学生和笔者自己制作的有关星座的说明打印了出来,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中。之后的几天,好多学生都还在课间的时候围在他们的作品前阅读、欣赏。
        三、反思与结论
        以上是笔者认为在任务型教学中运用“Information Gap”原理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正贯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的“需要”去设计教学的过程和活动,还原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本来面目。利用学生之间存在的信息差(Information Gap)激发学生使用语言交流以填补信息差的欲望,结合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和教材内容来训练和培养学习者用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目标语言知识,而且还能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不同的场合中对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的、得体的交际,切实提高其语用能力。
        在使用“information gap”原理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教师创设的信息差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要考虑到学生既往的学习经验。如果话题学生不感兴趣,或者凭借以往的英语语言知识根本无法表达,即使存在信息差,学生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把教材中的文本环境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两者密切结合,情境互动是比较好的方法。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Information Gap”,就要考虑填补信息差的多种互动方式和任务。比如,学生和教材文本的互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学生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互动,学生和生活经验之间的互动等等。互动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熟悉在不同情境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要尽量根据实际生活提出的具体任务来组织学习活动,唯此才能让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具生活实用性。
        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组织者、监控者,更要做好参与者、合作者。在运用“Information Gap”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控制好课堂的活动,以期达到教学目的,防止学生漫无边际的交流而忽略了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去,以促进学习、交流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作为一名普通的交际者参与到填补“Information Gap”的活动中也是在英语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时反馈创设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Brumfit C. J. and Johnson K..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Betty Wallace Robinett.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Substance and Technique[M].New York, University of  Minnesta Press, 1978.
[3]Johnson K. and K. Morrow. Communication in the classroom[M].London, Longman, 1981.
[4]Wilkins D. A.. Second-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7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
邮政编码:21001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