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扎实开展字词教学

(2013-11-06 13:40:44)
标签:

教学实践

字词教学

教育

 

 

    毋庸讳言,说起字词教学这个话题来就有些惶惶,从教二十余年,也曾无数次跟风或“被”跟风,有过喜也有过痛,而在亲身经历了字词教学一步步被边缘化的过程之后,我确实感到了伤感和无奈,看看我们的孩子们,识字量下降,书写不规范,错别字猛增,词不达意,文不通句不顺……面对如此“惨状”,痛定思痛,我的主张也在慢慢坚定:回归本位,扎实有效地搞好字词教学。

一、在亲近中积累

    在我们的课堂上,字词教学往往被演化成“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特别是文言词语的学习,往往是机械的记忆、默写,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学习变得兴味索然。面对如此状况,我的解决办法是:努力走出正音、记形、释义这种单一的平面推移式的僵化模式,多创设情境,多创设活动,多创设形式,让字词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对字词的亲近中高效积累。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字词教学;可以组织一些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开展查字典比赛、注音比赛、成语接龙、格言警句、好词好句的摘抄等,让学生积累自己发现的好词好句,难词难句,促进学生对字词的牢固掌握。记得我在任教《台阶》(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一文,遇到易写错的且对文本理解有着非常重要重用的“尴尬”一词时,我首先提问这两字各有多少画(让学生明白该字的形旁只有两画,是“九”,不是“尢”);接着提问该词的意思(学生回答不自然);我又问:父亲造高台阶的理想实现了为什么却不自在呢?就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字词、亲近字词,并从字词的把握开始逐步走进文章深处,水到渠成完成内容的理解。这样了无痕迹的字词教学其实正是调动了学生学习字词的积极性。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淡化语法,不对语基做系统介绍,我个人觉得这样做有他科学的一面,但这并不是说在语基方面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其实有些语基对我们进行字词教学将显得至关重要。例如妙趣横生的汉字造字法,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掌握汉字造字法入手去理解记忆词汇,会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掌握。我在讲解“心无旁骛”的“骛”(人教版九上第二单元《敬业与乐业》)与“趋之若鹜”的“鹜”时,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骛”和“鹜”这两个字为形声字中的下形上声,“骛”字形旁是“马”故该字是追求的意思,“鹜”字形旁是“鸟”,是野鸭的意思。又如,我在教学生在学习“寒暄”一词时,努力引导学生联想与“暄”相似的字,如“宣泄、喧哗、渲染”等词,然后让学生来区分这些词。“寒暄”的“暄”是“日”字旁,温暖的意思,连起来就是问寒问暖的意思。再如,在遇到“尖”“尘”“孬”“甭”“信”“休”等字时结合会意造字法,我想学生就能得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语文学习中遇到类似的形声字、会意字等,采用这种方法学习,永远不会忘记它的音、形、意,绝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激发学生亲近字词热爱字词的情感。

    字词教学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中学语文字词教学绝不能功利于考试范畴,更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只有学生亲近了字词、掌握了字词并能不断积累,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二、在随文解读中培养

    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对词语的理解要能随文处理和强化,是我成功进行字词教学的又一经验。在众多的字词教学体系中,我觉得二十多年前那些深入教师内心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珍贵体会其实比较符合字词教学的特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为学生的高效记忆提供一定的背景。所以,我主张应尽可能多地 “从课文来,到课文去”,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揣摩、加深对关键字词的理解,通过对字词所透露出来的文本意蕴的把握,去实实在在触摸语言的魅力,促进自己语感的形成。

    事实上,字词的理解与文本的解读息息相关。字词是文本的基本意义单位,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往往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体验。多花一点时间推敲文本的关键词,往往能引导学生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在语文字词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既要引导学生解读词语的本意,更要深入发掘那些字词与文本中的句段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及时补白文本解读中想象空间。这样,解读好一个词,就有可能将整篇文本激活,并能变得更加丰满,从而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走进作者的内心。例如,我在教到《老王》(人教版八上第二单元)我就抓住文章的中心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的文眼“愧怍”一词,先弄明白该词的意思是“惭愧”,然后,引领同学搞清楚“为什么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产生惭愧之情呢?”,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从个人、历史、社会等方面进行解读,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人性光辉,认识到老王的悲剧不仅是老王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在字词解读过程中运用得最多的可能要数比较法。常言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如《天上的街市》(人教版七上第六单元)中有一句诗,“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走。”诗中的“朵”为何不用着“颗”,此处就可以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颗”虽然顺口,但用“朵”可以让读者产生奇妙的联想——流星如行云般的大而慢,如鲜花般美而灿。学生自然对“朵”的表达的效果就有了深刻的体会。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模拟法,比如《孔乙己》(人教版九下第二单元)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茶,慢慢地坐喝”这句话中“踱”为何不能用成“走”,我就请两位学生分别根据自己“踱”和“走”的理解,模拟一下动作,这样同学们对“踱”字活现出长衫主顾悠闲自得、养尊处优的神态就了然于心了。当然我们还可以采用情感体验法、探究法等。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字词教学中能结合文本随文解读,对一些关键字词进行“咬文嚼字”的品读,就能不断撩拨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使显性的语文字词学习动作变为隐性的语文素养的涵养,从而在增加“味道”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三、在文本依托中举一反三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本民族先进文化、优秀品质的过程,字词教学同样具有传承、积淀文化的功能。所以字词教学离不开诸如课文文本这一类的语言材料,而这些语言材料往往积淀着丰厚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学语文中的字词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记住生字新词,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也就是说,能够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字词并能迁移成一种能力,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例如,《苏州园林》(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文章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在这里,语文老师不仅让学生知道“标本”是“典范样本”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标本”背后站着的那些传统民族建筑艺术有所体悟有所总结,有所“比较”有所发现,例如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民族不同的建筑风格,然后用最能代表“这”一类风格的“园林”二字进行造句训练,相信这个时候的造句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平面的词语造句了,其内里发生的变化不言而喻,词语的学习也就有了延伸的神韵。

    字词教学在一个民族精神的承继上,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精神传统常常附于其上,融于其中,以自我体味来完成文化精神的领悟,承继及生成,尤其文言文字词教学。例如,我在教《夸父逐日》(人教版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一文的“逐”字时,引申出了一个成语“逐鹿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文中的“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这个词语就充分体现了民族的伟大的奋斗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我在教《春酒》(人教版八下第四单元)这篇文章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其中“家醅”书下注释是“自家酿的酒”,由此,可以引申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杜甫《野望》)“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等等,其实,这个词充分表现了我们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也深深的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综上所述,字词教学承担着中学语文教学基石的角色,所以说,字词教学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坚守语文这块热土,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脚踏实地的组织学生发现、探究字词的奥秘。同时,我们还需深入挖掘、理解,带领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学习,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10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