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发展的性质

(2012-08-14 10:53:43)
标签:

杂谈

 

一、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心理是一个有机系统,其形成与发展是心理各个方面协调统一的过程,这就是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首先表现在生理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协调统一上。儿童心理发展是在遗传素质基础上,伴随着生理成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先有生理发育,后有心理发展。在生理成熟中,生理各个系统的成熟水平都会影响到心理发展,尤其是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最大(如图2-1)。http://s10/middle/6336c528gc730f52e8709&690

 

 

图-21脑的机能和智力、情绪机能发展的关系

有一种令家长和教师头痛的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多动症,其主要特征是缺乏注意力,所以又叫“注意力缺乏障碍”,行为具有冲动性。在小学儿童中发生率为5%~10%。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轻微的脑功能失调,是儿童神经系统功能发育不良所致。同时,儿童心理的发展又会对其生理发育产生影响。偏食是某些儿童的一种不良饮食习惯,由于偏食,儿童不能获取生理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会造成这样的儿童生理发育不良。因此,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是相互依存、统一协调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性还表现在心理发展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个体心理是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各种因素的发展相互联系与制约,某一因素的变化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如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多种感性材料,影响与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使得感知更加概括、深刻和准确。另一方面,儿童各种具体的心理形式也具有整体的特点。比如,心理活动具有不随意性,认知活动表现出具体、形象性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共同特点,这种心理活动的共同特点概括了儿童各种心理形式的整体状况与特征,并反映与体现在儿童各种心理活动中。如心理活动的不随意性,在注意方面体现为儿童的注意以不随意注意占优势,在记忆方面则表现为儿童的无意记忆是主要方式等。认知活动的具体、形象性,使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等。总之,儿童心理的这些特点反映并表现在他各方面的心理过程与活动当中,使这些活动都带有整体的特点。

 

二、发展的顺序性

 

儿童心理发展是有顺序的,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学习、训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出现心理发展的超越或逆转。

 

从心理机能上看,心理发展一般遵循感知—运动—情绪—动机—社会交往—抽象思维这样一个大的顺序。在心理过程方面,儿童心理发展也是先发展感知后发展思维,先出现外部言语活动后过渡到内部言语活动。从心理活动特点看,其发展也是从不随意到随意,从具体形象到逻辑思维,从受他人监督调控到自我言语调控。从心理发展的趋向性看,其发展是由不分化趋向分化,由整体反应到细微、精确、集中和定向反应。心理学家们指出,个体心理发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继续着的,“它具有并伴随着一种已知的程序”,“一般儿童都是先爬而后能走,先走而后能跑;他们必须经过一定的消极阶段而后能与人自觉而循规蹈矩地进行合作。……只有这样,心理学家们才能够正确无误地描写每一个儿童的心理能力、社会关系和情绪表现等等”。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顺序性反映着个体心理发展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实质的过程,说明人类心理发展是按一定模式进行的,个体的认知机能、社会适应行为和情绪反应等,毫无例外地按照循序渐进的程序发展。虽然这种发展的每一程式在发展的速度上可能有个别差异,可以加速或延缓,但发展的顺序或程序一般却不能改变。

 

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又未出现新质变时,它就正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这种一定的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而进行着的孕育更新的质的量变,就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实际上,每一种心理过程、心理特征的发展,都以先前的状况为基础,都是对先前心理活动的继承与发展。要想从一种状况超越其中间状况,而转到另一种完全不同质的状态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循着一种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顺序,整个思维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状况既有上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影子”,又向下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趋近。具体来说,学前儿童的思维继承着婴儿动作思维的特点,但形象思维也开始发展起来;小学中、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又开始发展抽象思维;小学高年级的儿童抽象思维更进一步发展,但仍保留着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心理的发展与变化、心理特点的形成与发展不是脱节的,而始终是在某一发展阶段的早期存在着上一阶段的某些特点,而在发展阶段的晚期可以发现下一阶段的某些特点已在萌芽或开始显露。个体心理的发展不是一种绝对的、无联系的或突变的过程,它是一种量的积累过程,发展过程中每一质变的转折点,都是儿童长期发展、量的积累的结果。儿童每一个发展阶段有意无意为下一发展阶段作了准备,并且每一发展阶段又是儿童先前成长发育与经验的结晶。

心理变化遵循发展的顺序,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这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儿童心理发展从量的积累形成量的变化,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产生质变,由于质变,使得儿童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与其他时期不同的心理特点,于是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如果把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看做一种矛盾运动过程中数量的积累,那么矛盾运动的质变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与人的年龄相联系的。由此,心理学上把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说心理年龄特征是心理的一般特点,乃是由于它是某年龄阶段的儿童普遍具有的;说它是典型特征,是因为它代表了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色;说它是本质特征,则是它足以作为该年龄阶段的标志,以区别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年龄特征是个体在一定年龄阶段心理水平的标尺,它是从许多同龄人心理发展事实中,通过概括并与不同年龄的人的心理进行比较而被确认的。目前,心理学依据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3岁)、幼儿期(3岁到6、7岁)、童年期(6、7岁到11、12岁)、少年期(11、12岁到14、15岁)、青年初期(14、15岁到20岁)。

 

四、发展的差异性

 

虽然儿童的心理发展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进行,但发展的模式却各不相同。儿童心理发展的程序是统一的,但其发展的速度则有很大的差异。儿童心理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指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速度、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众多心理学家曾专门研究了个体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并由此建立起“差异心理学”。他们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其“心理机制、运动系统的活动能力、感觉和知觉的灵敏度、智力、知识范围、学习成绩、兴趣、态度以及其他种种不同的心理特征……都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差异性”。

有人曾对66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进行测验,并依据测验结果绘制成发展曲线,曲线表明,没有一个儿童的阅读能力是完全相同的。

美国心理学家洛文格(Loevinger)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状况进行了概括性的研究,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模式”。他认为,不同个体的发展差异可概括为以下四种典型模式。

模式Ⅰ:不同个体的发展从同一时期开始,最终也达到同一发展水平,但不同个体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

模式Ⅱ:不同个体心理发展速度不同,并且最后的发展水平也不同。

模式Ⅲ:社会生活可能规定个体心理发展早期的速度,但允许不同个体心理发展的最终水平不同。当个体经过最初的固定时期之后,一些个体停留在一定心理发展水平上,另外的人则向不同的、更高水平发展。

模式Ⅳ:指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后会出现下降退化的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个体的年龄所致,比如智力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出现退化;其二则可能是由于个体生活的影响,个人丢弃了原有的抱负和志向,从而使原来发展良好的心理水平下降。

http://s15/middle/6336c528gc730fdc0ec8e&690

 

图2-2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模式差异

造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性的原因很多,主要与个体自身的遗传素质、后天生活环境、学习等因素有关。由于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个体之间无论是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状况还是心理发展的趋势与水平等都有一定的差异。

2008-06-16 人教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