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喬同學
记者在多个省市调查发现,由于存在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空间,加上相关信息透明度低,以及高校面试存在“走过场”等原因,一些特殊群体将“保送生”渠道异化成为子女升学“捷径”的状况依然让人忧心忡忡。更为甚者,南方一所高校梳理总结10年“保送生”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在中部某省的2014年“保送生”中,几名厅级领导干部的孩子赫然在列;广东一名落马副省级干部子女被曝凭借一项科技发明奖造假获得重点大学的保送资格……(北京晨报)
众所周知,推免保送,免试进入重点大学,是很多眼中的可望而不可即。而旨在为优秀学生开绿色通道的“保送”制度,从政策实行开始,就频频爆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政策初衷,早已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而记者所言暗箱操作、厅官子女占据多数保送名额的现象,相信也早已并非是“保送腐败”,更甚至是教育腐败的冰山一角。
国内教育,公平与否本就争议已久,加之户籍、学籍、高考加分等等政策的错从复杂,教育已有脱离选拔优秀人才的迹象,大有沦为权力寻租、权贵盛宴的舞台。而保送制度也不无另外,其政策实行的三道环节,相互独立,却又没有相互制约以及监管得力,在推荐环节、公示环节、审核环节,环环既不相扣,也得以在每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人为操作空间。制度漏洞与缺陷明显,也使得腐败滋生的顺风顺水。
保送制度,本意是好的,虽目前出现有违初衷的行为,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如何做到治标治本?有人说缩减推荐保送名额、提高门槛。我想,这想法是存在争议的。缩减推荐名额,也许治标但很难治本,因为他没有彻底去除滋生腐败的温床,即使名额在有限,只要有权利探视的地方,都有腐败的现象;而相比之下,提高门槛之说,不知所谓何意,要想知道目前推荐保送名额已然锐减,而且无论是高考加分还是推荐保送门槛都已经很高了。但是都是政策边缘的小修小补,无一命中要害。既然我们都知道推荐保送的三道关口,那也是治本之关键,从源头推荐环节开始,论成绩、论综合素质、论特长,都要同功利性区分开来,当然目前遴选标准不一,做到完全公正很难实现,但寻求推荐不可只凭少数人的一言两句,必须多数人的共同决定,这样杜绝腐败滋生,尚存在可行性;其次,公示环节,信息制度的缺斤少两,也是的外界对于其透明性的不信任,所以,公示信息制度的完全透明化,才是做到无愧于心的公正推荐;最后,审核环节,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想必真正的优秀保送生,不在乎如何审核与考验,所以此环节严格把关的重要性,将徒有虚名之人在最后关头拒绝于门外。
一提及,保送腐败,我们就想到了暗箱操作、监管不力、制度缺陷等等,其实说一千道一万,总而言之就是普通大众对于教育的公信力不足,频出丑闻,改革推进迟缓,收效甚微...其实,真正要做的,并非是纠正某一个制度的缺陷,而是要肃清教育制度中的很多不正之风和不良的教育价值观,究其源头,“保送腐败”,或许只不过是教育腐败的冰山一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