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乡渐变

(2022-04-06 08:23:28)
分类: 散文

 

山乡渐变


初冬,我回到老家大秦乡东阳村。伴随着秋收结束,土地空闲,由区水土保持局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紧锣密鼓展开。走进村子,潮湿的泥土气息在风中荡漾,层层梯田顺着山势盘绕延伸,一台台推土机在田间奔走,轰鸣声在山间回荡。据年轻的大学生村官满怀信心的介绍,村里的地七十年代平田整地后,由于多年水冲风卷,变得坑坑洼洼、凸凹不平,且零散不便于耕种,这次要将两三块窄小的农田合并成一块,这样不但能提高土地蓄水保墒能力,还能用大型机械播种、施肥、收割,节省劳力。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山乡渐变

我的老家在平凉北塬上,但和其他塬面上的村相比,与塬一点关系也没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东西两面是深沟。早些时候,人们为吃水方便,便在沟里挖窑洞,一层层的,上百户人家,散落在山的阳面。因此,也有了东阳的名字。

东阳村,是大秦回族乡最偏僻的一个村。据老人们讲,村子原早叫邬家沟,同治未年,左公安民时,在邬家沟安了杨秦邸苏赫五户人,后人也称五家沟。

由于交通不便,也因了穷,外面姑娘不愿嫁进来,五户人家便互相结亲,有了几代人的女儿亲家,现在也分不清辈分了。因此,在东阳村,你找不到族派的影子,人们互称大大或舅舅。不论谁家有个红白事,全村人都是主家。

山乡渐变

也不知谁起的头,村里家家户户在门前地头,山梁沟里全种上杏树。也许是杏树适合在干旱的山里生长,或是杏姑娘对村人的偏爱,不经意间,东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杏花村。每年春天杏花一开,整个村子淹没在花海中。待收麦子时节,杏成熟,外村沾亲带故的成群结队来吃新鲜。对于杏子,村里人向来不分你我,你爱吃谁家的,尽管去摘,走时主人还要给你带点。记得小时最爱到村北头大伯家吃杏。大伯家独住一个山头,杏树特别多,最受人喜欢的是那棵甜胡杏。杏子不大,但甘甜如蜜,每年杏子一黄,村里的孩子便跑去摘杏。大伯人特好,来的人越多他越高兴。杏也许是水果中最不好保存的,几天时间,那些口味好的便一扫而光。剩下人不爱吃的山杏,也有他的用处,人们晒杏干,酿杏醋。杏树可以说全身是宝,老的树杆可以做案板。在没有电的日子,杏树枝和沟里的槐树枝,是人们平时做饭和冬天烤火的必备。在儿时零散的记忆里,最让人难忘的是那袅袅炊烟。乡里人冬夏吃饭有别,夏季天长,也要劳作,吃三顿饭,冬日天短,人也闲着,吃两顿饭。孩子们贪玩,活动量大,没油水的饭这顿等不到下顿就饥肠辘辘了。当一柱炊烟袅袅升腾,紧接着几十柱、上百柱炊烟升腾起来。炊烟在风中飘散,萦绕着宁静的村庄。这个时候,村庄出奇地静,空气里弥漫着淡淡饭的芳香。

清晨,一轮鲜红的太阳冉冉升起,给东阳村镀上了一层金色……

山乡渐变

东阳村和全国农村一样,包产到户一下子解决了吃饭问题。老百姓有一句名言:人哄地是一天,地哄人是一年。

同样的地,到了农民手中,日子过成光阴了,那年年没精打采的田地换发了青春。绿油油的麦子,套种了豆子南瓜的玉米,让老乡们满面春风。到麦子成熟,玉米吐穗季节,我们上学的男孩,便成了各自地头的哨兵。有塄的地头挖一个能容一两个孩子睡觉的小窑洞,无塄的用柴草搭一个简易茅屋。每当夜幕降临,月亮发光,繁星闪烁的时候,每家的地头上便点燃用臭蒿编拧的用来熏赶蚊虫的草辫子。我们躺在茅屋里,听着河渠的蛙叫,数着天上的星星。草丛中的萤火虫也不甘寂寞,不时发出微弱的银光。那时山里猪比较多,每到夜深人静,我们熟睡时,他们便来偷食玉米。为对付这些不速之客,我们几个哨点便轮流值班。

没有钟表的岁月,公鸡是报时的精灵。我们上学要去10里外的中学,当鸡叫三遍,便是我们起床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顺路一个叫一个,到庄头,一个不少了准时出发。因为路远,中午回不了家,大家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干粮,到老师处要点开水吃了爬在桌子上休息。

山乡渐变

知识改变命运。穷则思变,随着东阳村一批批高中生,初中生毕业,原本那早出晚归,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慢悠悠的农耕生活被打破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终于通了电,几家有实力的还买了电视机。有文化的后生们被外面的新生活所吸引。他们纷纷上银川,下西安,走内蒙新疆,蒸馒头、开饭馆、收废品、卖鸡蛋、承包小工程,步入城市生活里。这些走南创北的高初中生,接触了外面世界,对子女的教育越发重视,进入新时代,从东阳这个小山村走出的大学生有20多人,有几户两个孩子都进了高等院校,他们大部分已走向工作岗位。但随着大量的中青年走出村庄,家中留下的老弱病残者,艰难经营着那人均4亩地。由于山地道路不畅,老人们难以耕种,一些远一点的地荒凉了。村民住在那百年窑洞里,贫穷依然轮罩着小山村。东阳村共3个社138户666人,有贫国人口215人,贫困面32.3%。

山乡渐变

实现脱贫致富、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是贫困乡村群众最现实的向往、最强烈的愿望,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脱贫致富、和全国全省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共同担负的神圣职责。东阳村也和其他贫困村一样,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契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主导产业肉牛养殖、农作物种植。

 2013年,东阳村被确立为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村,共搬迁30户160人。新建人饮工程1处,新修混泥土村道0、6公里,修建砖木结构住宅301929平方米,人均043平方米,养畜暖棚301386平方米,项目总投资2924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搬迁工程90万元,省级配套32万元,危旧房改造资金315万元,区级财政配套资金62元,群众自筹资金1386万元。

山乡渐变

2015年,东阳村又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栽植绿化苗木、种玉米、建暖棚、提高当地肉牛养殖的标准化水平,确保当地百姓“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财政专项扶贫资全18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9万元:村组道路硬化1.3公里60万元;特因户危房改造3户12万元;五改三建45户27万元。增收项目81万元:购牛45头36万元;建暖棚牛含30座15万元;种养业贷款贴息10万元;扶贫互助社20万元。通过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5元。随着环境改善,一些外出挣了钱的青壮年也回到乡里,养牛、办农业合作社。到2020年底,累计脱贫57户268人,全村有59户养牛户,养殖数量达330余头。贫困面下降到8%以下。

山乡渐变

如今的东阳村,越来越多的村民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新生活。从全乡最贫困的村一跃成为最美的村,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深山人家,住的房、养的牛,曾是衡量好日子的标准。现在,行走东阳村的小路上,一幢幢小康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整洁有序,院落门面各具特色。宽敞明亮新房里、贴上壁纸、摆上沙发、席梦思,水泥院落里还圈出一方花圃……晚上窗外常亮的路灯投到天空的光辉把村庄照的通亮。搬进新家的乡亲,生活的变化依然令他们难以置信,如做梦一般。崭新的水泥路、宽阔的玉米田和现代化的“青贮池+牛棚”。吃自来水、用动力电,屋后的牛棚里一头头毛色发亮,膘肥体壮膘肥体壮的肉牛,增添了生活的喜气,也沉淀着人们一年收获的幸福。

山乡渐变
山乡渐变

山乡渐变
山乡渐变
山乡渐变
山乡渐变
山乡渐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雪韵
后一篇:崆峒春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