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塘 张寅民
(2011-12-19 13:35:18)
标签:
杂谈 |
荷花塘
入夏,听说荷花塘的荷花开了,一早我就带上相机来到了荷花塘。荷花塘四周的岸边,绿荫遮地、郁郁葱葱。漫步其间,微风拂面,香樟和荷花的清香迷漫在清新的空气中,沁人心脾。一泓池水,微微泛起阵阵涟漪。碧荷一片,布满荷塘的东北一偶,生机勃勃、夏意盎然。朵朵神态各异的莲苞端坐在荷叶上,象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羞涩的躲在大荷叶的绿荫下,含情脉脉;有的怒放在绿叶枝头,卓然独立;有的两朵花相依相偎在一起,情同姐妹;有的荷花成双成对,似情侣在窃窃私语……
泾县荷花塘,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正式名曰:明堂池。荷花塘只是人们的俗称。它的建造与当时崇尚儒学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明嘉靖39年(公元1560年)《泾县儒学明堂池碑记》记载:“学塘者泾县儒学之泮壁也”。明堂池北面是学宫。它的前后左右,分布着大成殿、文昌祠、儒学门、义学门、忠孝祠、教谕署、明伦堂、尊经阁等几十处建筑 。从这些建筑名称,顾名思义,我们也可看出它们在政治、思想、宗教、礼仪以及文化、教育上的意义。明堂池作为这组建筑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意义不言自明。老《泾县志》记载:明堂池正中原有一土墩,名曰“印台”,后来迁至偏东处,四周用石砌成方形,象一颗印呈现在水面上。明嘉靖年间,县教谕涂均见之,觉得不建一亭就象印之无钮,便筹措资金、主持修造了八角小亭,“取日新洗濯其心之义”名“洗心亭”。 该亭“四隅之正为门,四角之正为牖”,“ 圆顶锐末,取‘文峰耸突、笔锷摩空’ 之意”。
泾县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荷花塘和洗心亭的建设,对其曾多次维修和重建,清理池塘淤泥,疏通进出水道,进行水质净化处理,培植了新品种观赏荷花,池中还新建喷泉一座。
现在的荷花塘:倩影靓丽、容貌娇美,妖娆多姿。
泾县荷花塘略呈四方形。四周堤岸用条石砌就基脚,上用花岗岩石雕成的石板和石柱围成护栏。护栏共有大石柱176根,大护栏板173块;洗心亭及通向岸边桥的四周,有小石柱29根,小护栏板28块。大石柱柱头,均采用莲瓣上顶宝葫芦瓶、下佩卷云纹饰作座襟的样式,富涵佛教道教色彩;而护栏杆下座86块石板全采用浅浮雕、刻成莲荷图案,显得庄重大方而略含禅意。另87块护栏下座则采用两扇形缕空窗口透雕,扇形窗口露出174幅各种不同荷莲画面,既精巧绝仑,又别有一番韵致。透雕护栏与浮雕护栏相互错开,既避免了图案的单调,又增添了透亮透风的实用性能,还加强了灵巧秀逸的视觉效果。
新建的“洗心亭” 焕然一新。它高高耸立在那尊“印台” 上。
亭为上下两层,均有八角,飞檐翘然、如翼欲飞。宝葫芦瓶底盖住亭顶,葫芦尖直刺苍穹,真有“文笔摩空”之豪气。顶层东门楣额上书“洗心亭” 三字,下层四门也均有题字。东曰“翊震”, 西曰“揽晖”, 南曰“丽明”, 北曰“拱极”。 所有题字均用行楷写成,铁画银钩、率意天成 。上乘书作与精致亭台,相互辉映,平添了一份文气、一缕古韵和一丝禅意,令人深思、引人玩味!
拍过数张荷花塘的景色后,我凝望着“洗心亭” 三字,陷入了沉思:“洗心” 二字有什么深意呢!
世俗之人,熙熙攘壤皆为“利’”来,吵吵闹闹皆为“名”去,拼得个你死我活、身心憔悴。当你远离喧闹的物欲世界,返归大自然,青山绿水会让你渐渐收起躁动的心,清澈的流水、新鲜的空气、会荡涤你胸中(为名利而奔波)的污泥浊水。此皆前面所说“取日新洗濯其心之义” 吧。修身养性,应当每日三省吾身,以求“身心”日日有所省悟、“精神”天天有所更新。
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今天,如果你想远离喧闹、返归大自然,以求得心灵短暂的休息,那么泾县荷花塘就是一个好去处。它象一颗明珠,以特有的魅力,给泾县这座小城增添了不少妩媚和灵气。随着小城扩建,市中心渐向东南移动,荷花塘逐步远离闹市区。它也渐渐显得宁静、幽雅,况且这儿原本风光漪丽、环境静谧,于是便成了市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每当晨曦微露,市民们便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来此散步或晨练。文人墨客和摄影爱好者也不时前来采风、写生和拍照。入夜,华灯初放,戏剧票友以及音乐爱好者在此拉琴、弹唱,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这儿已经成了人们宣扬精神文明的窗口。
啊,我爱泾县荷花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