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克劳德·洛兰:描绘日出日落的杰出风景画家
标签:
风俗油画 |
分类: 绘画(油画)类 |
http://s7/mw690/001OCItugy6TGcOHzJsd6&690
出身于法国东北部农村的克劳德·洛兰,曾做过食品工人,但天赋的艺术才华促使他选择了通往艺术天旧的路——前往罗马并长期旅居此地成为画家。
http://s13/mw690/001OCItugy6TGcPduC8fc&690
http://s1/mw690/001OCItugy6TGcPhGzm60&690
17世纪初,风景画在意人利已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类型存住。罗马的艺术氛围为克劳德·洛兰的绘画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发展空间,到了30年代,他已颇具知名度,作品深受上流社会的喜爱。克劳德·洛兰的风景画创作由初期的讲究传统迅即转入极富活力的北欧风格。由于他久居罗马没有为法国的学院画风浸染,使他的风景画能与普桑的作品一脉栩承。他革新古典风景画,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恕相结合,开创了以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为主的新风格。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画家对光线的高度敏感,加之注入人物细腻的描绘,使中年时期的画风到达澄净与和谐的境界;晚年则更有个性,物体造型刻意拉长,色彩带有银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严肃的气氛。
http://s13/mw690/001OCItugy6TGcPlR4Efc&690
http://s12/mw690/001OCItugy6TGcPpRJ9ab&690
http://s1/mw690/001OCItugy6TGcPtabmb0&690
克劳德·洛兰去世后,墓忠铭的记述形容他是:“小色描绘日出日落的杰出风景画家。”19
世纪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感叹道:“迄今洛兰仍被认为是目前最完美的风景画家,我想他当之无愧!”
http://s6/mw690/001OCItugy6TGcPwBSt75&690
http://s9/mw690/001OCItugy6TGcPzlskc8&690
http://s10/mw690/001OCItugy6TGcPCvMJc9&690
1635年是克劳德成熟期的开始,那时候他的绘画已经越来越精致却还没有成为他独特风格的标记,依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前面提过的他人之影响。他这段时期的早期作品最显著的一幅画是《Port Scene with theCampidoglio》现存于卢浮宫,其中克劳德将著名的罗马建筑与水流相依,克劳德对于可信的现实丝毫不感兴趣;他的画就是一首田园诗,被构思如画般且令人心情愉快,远离一切建筑逻辑。在卢浮宫的克劳德绘画给人们展示了他著名的“金色光线”(golden glow)。作为西方绘画中一个技法上的奇迹,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至今尚未被人所知。仔细观察画面可以发现画家苦心经营的一些小笔触。克劳德不是笔触的魔法师,从这种意义上说,他并不具备十七世纪三十年代的前五年许多他的意大利同代人或者甚至普桑所具有的那种随心所欲(freedom)。相反,克劳德将他的画面建立在精心绘制的涂层上面,钟爱于观察每一个细枝末节却又不失整体色调。
http://s16/mw690/001OCItugy6TGcPGcHR2f&690
http://s10/mw690/001OCItugy6TGcQ8GpP69&690
克劳德的“金色光线”引发了大量的艺术史性的思考,因为它成为了一定荷兰绘画的特征,并且给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早期绘画带来很深的影响,尤其对于从理查德·威尔逊到透纳的英国画家。荷兰画家简·鲍斯(Jan
Both),在大约1640年带着克劳德式的构图以及金色光线,离开罗马返回他的出生地乌德勒支。大家都知道克劳德的作品,但同时每一位艺术家却受到了同样的自然现象的影响。
http://s3/mw690/001OCItugy6TGcQbZ3s32&690
http://s4/mw690/001OCItugy6TGcQfnfJ73&690
http://s15/mw690/001OCItugy6TGcQirwy7e&690
可以体现它对于自然直接的反映的最好的例子就是1645年创作的《有牧羊人的风景——the Ponte
Molle》,现藏于伯明翰城市波博物馆和艺术画廊,尽管从地形学的角度来看并不准确。画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基于对自然极佳的观察;没有什么东西具有明显的艺术化的痕迹,但是克劳德安排了这些元素——地面上像卷心菜一样的植物,古典的废墟,一棵大松树——用一种后代人将之称为如画的方法。对于那些他绘制的实际风景不一样的作品来说,克劳德德绘画看上去比他们实际看上去得更加艺术化。罗马城四周的平原自十七世纪以来就发生了一些的改变,尤其是提沃利的周围地带,那里被古典的文物遗迹所点缀,到处散置着数不清的松树,尤其是当人们与那些废墟一起并穿过那里,似乎就带着一种“克劳德式”的神态。光线是无比的清晰,天空从清晨到傍晚也由蔚蓝逐渐变色黄色。克劳德在伯明翰的绘画中完成了对于大气几近完美的描绘:这不是《圣·尤素拉》(St
Ursula)中耀眼夺目的阳光,而是一种更加柔和的晚霞,在其中艺术家创作了一种几乎是乳白色的光线。他不是靠模糊每个物体的轮廓线来试图捕捉大气,而是在不失去微小的细节的情况下并置细微的色调渐变。在所有克劳德的成熟风景画中,最显著地体现在这幅上,它似乎有一种使观察者能够随心所欲地漫步的不确定的距离感。
http://s5/mw690/001OCItugy6TGcQlhEE34&690
http://s5/mw690/001OCItugy6TGcQoxvK34&690
http://s6/mw690/001OCItugy6TGcQrQLX55&690
http://s6/mw690/001OCItugy6TGcQuYzb45&690
对于一个如此容易就达到完美的画家的出现,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批评的声音和嫉妒的怨恨以及与普桑不必要的对比。对于克劳德的艺术最为频繁的评论就是关于它对于人物的处理。他们经常缺少自然主义并且有着对于解剖学的视觉断念,当克劳德更老些的时候,这样的问题就变得更加严重。正是在这些奇怪的拉长了的任务当中克劳德解释了他的洛兰背景:他的手法主义是来自于他同道的同国人还有他的老师克劳德·Duret。尽管适合于克劳德风景画的那些任务的奇怪姿势和不自然的色彩,那也仅仅是在大量引进他们的时候观察者便开始意识到他们的特征。例如,在曼切斯特城市艺术馆《对金牛的崇拜的风景》中,人物被和谐的整合进背景中,不需要单个的检查和思考。在这幅画中他有着与普桑在二十多年前处理同一题材所完全不同的方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