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建筑漫行(47)2008年青岛 琴屿飘灯之 湖南路 江苏路

标签:
青岛湖南路江苏路胶州旅馆黑氏饭店安治泰福音堂二提督府旅游 |
http://s1/middle/633136dbha7b3ab54d7d0&690
湖南路上首屈一指的优秀建筑当属与中山路交口处的胶州旅馆旧址。最早的胶州旅馆只是一座单层建筑,十分简陋,估计内部除了几个单间外都是大车店一样的通铺。门楣上Kiaustschou的意思是“胶澳”,能叫得上如此有地域代表性的名字,这家旅馆应当是修建的很早了。从反映中山路的这张旧照中可以看到依旧简陋的胶州旅馆和气派的水师饭店(位于湖南路的下个路口——湖北路)。
http://s6/middle/633136dbh772b912ed485&690
http://s12/middle/633136dbh772b9138e41b&690
http://s1/middle/633136dbha7b3ac64cd10&690
http://s3/middle/633136dbha7b3acb11b62&690
http://s1/middle/633136dbha7b3ad0cb8d0&690
喜欢那些华丽建筑的朋友们,可能会对接下来的湖南路失望了。过于平淡的建筑,经过粉饰的立面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从还原历史的角度出发,不妨带着依列女是何意思去寻访这条小街的点滴沉淀。
1922年,中国收回胶济铁路后成立了胶济铁路局,为了解决铁路职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当局在湖南路开办了铁路小学。如今,这里依然是一所小学的校址,但已经很难将其与近代建筑联系起来了。
http://s13/middle/633136dbha7b3ad49bc0c&690
日照路原名比洛路(Bülow
http://s8/middle/633136dbha7b3ad7785d7&690
http://s7/middle/633136dbha7b3adb48306&690
http://s13/middle/633136dbha7b3ade24adc&690
http://s1/middle/633136dbha7b3ae100d90&690
湖南路的亮点不多,但万不能忽略不计。因为它是青岛历史的一部分,少了它,就不在是一个完整的青岛。平淡的外表下,也会有一颗跃动的心,永远不要低估它。况且,湖南路留下了那么多的疑问,亟待我去解开,这条道路上的一切,都会长久地萦绕在我的脑中。假如有一天我知道了——依列女是某位德国名宿,C--W是某家洋行或国际组织的简称,黑格尔家真是开饭店的,等等,我会更加爱上这条名叫湖南路的街道。
湖南路与江苏路交口处的建筑门拱上,刻着大大的1899字样,这是它的年龄,几乎与青岛同岁。我不敢肯定它就是德占青岛后最早的建筑,但足以后缀之一。道路交口本就是黄金地段,我纠结到底应该把它放入湖南路还是江苏路,平添了幸福的烦恼。思量一番,放在湖南路上,它只会跟着湖南路一同平淡,但放在江苏路,它会随着江苏路一同闪亮。要知道江苏路有着仅次于威廉皇帝海岸的响亮名字——俾斯麦大街。
青岛的开篇已经提到了俾斯麦,相信懂点世界史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这位德国宰相陌生。尽管他偏于怀柔的外交政策在威廉二世眼中不过是一团垃圾,但不能否定他在追逐德国统一中的铁血手腕。腓特烈大帝奉他为辅国重臣,而威廉二世却逼迫他下野。离开了公众视线的俾斯麦,却深埋在了德国人心中。道路的命名不会随意,一定是威廉最后拍板,不管是象征形式,还是心存感激,俾斯麦的名字刻在了这块德国人寄予厚望的土地上。俾斯麦从没有踏上青岛的土地,但来自汉莎、普鲁士、萨克森、汉堡、柏林、鲁尔等曾经邦国的臣民在来到青岛时,一定不会忘记,是一个叫做俾斯麦的人,让他们五花八门的国籍名称有了统一的名字——德意志帝国。俾斯麦大街止于海滨,但俾斯麦的光芒没有停歇,一直在延伸。
http://s7/middle/633136dbha7b3ae5c5d96&690
http://s16/middle/633136dbha7b3aea8ac9f&690
http://s11/middle/633136dbha7b3aef4e18a&690
http://s8/middle/633136dbha7b3af31f1c7&690
http://s15/middle/633136dbha7b3af6f12fe&690
http://s6/middle/633136dbha7b3afac0985&690
(早期江苏路
最左侧的建筑就是安治泰住宅)
http://s14/middle/633136dbha7b3afd9d90d&690
http://s13/middle/633136dbha7b3b016d3fc&690
http://s16/middle/633136dbha7b3b053f38f&690
(北望江苏路
最近处为安治泰住宅,道路西侧仅有总督府童子学堂)
除了总督府童子学堂,早期的俾斯麦大街以东还是一大片荒地,后来一些洋行纷纷选择在此购地,为高级职员修建了私人别墅。这里距离洋行集中的广西路、中山路并不遥远,职员们上班也十分方便。这一带的别墅如今保存尚好,不过很多门口停放着北海舰队的车辆,加上院深墙高,我没有能够走进去拍照,只是在路边尽量选取合适的角度。
江苏路3号的建筑是原太古洋行大班库克的住宅,太古洋行捷足先登,选择了俾斯麦大街东侧最靠海的一块地基,修建了一栋豪华别墅。虽然只能看到巨大的孟莎式屋顶和转角处的小阳台,但这些就足以让我想想正立面的华丽和室内的奢侈。青岛的太古洋行大班是幸福地,这里就像是私家领地,远强于太古洋行在上海法租界和烟台大马路的同级别宅邸。
http://s12/middle/633136dbha7b3b3563a3b&690
http://s4/middle/633136dbha7b3b39333d3&690
http://s4/middle/633136dbha7b3b3d037f3&690
《胶澳租借条约》中的租期是99年,这足以保证数代德国人可以在此安居乐业。基于此,德国总督府在青岛兴办了各种学校,以保障教育的需求。总督府童子学堂就是专门招收德国贵族子弟的一所小学校。建筑竣工于1901年,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了重建。如今这里是江苏路小学的校址。学校坐落在一个小坡地上,坑洼的土地上好像在举行着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围栏。物换星移几度秋,我的眼前是雕砌整齐的台阶和一个往上爬的小学生。我深深地记得那天的场景,他的妈妈送他来学校上专业课,他背着画板,手里提着一箱油彩,极不情愿地走进校门,用无比羡慕的眼神看着铁栅栏外面的世界。我不相信这样的小孩子只是一个特例。纵使我们有优越的硬件,但这难道就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吗?这难道就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吗?这难道是在培养祖国的未来吗?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服务国家、造福社会,而是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和强大!
http://s16/middle/633136dbha7b3b5dbeeff&690
http://s9/middle/633136dbha7b3b65faff8&690
转个身,江苏路西侧建筑的样式要更加富于变化。江苏路8号建于1900年,它的主人是顺和洋行的董事罗兰德·贝恩,这原本是一座我将要错过的建筑,一座造型奇特的盔顶吸引了我。树木几乎完全遮挡着这座建筑,但惟独没有掩盖最靓的锋芒。探寻中国近代建筑的道路上,不仅仅要有不畏疲惫的双腿,还要有善于观察的双眼。
http://s6/middle/633136dbha7b3b6ac0bb5&690
说这话并不是欣慰我发现了这座建筑,而是错过了与它毗邻的江苏路6号,这座建筑曾经作为俄国驻青岛领事馆使用。更加遗憾的是,再也看不到他曾经的风貌了,一位老板购置了这座建筑,并大加改造,尽管民间的反对呼声此起彼伏,但这是人家的私产,外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希望我们的政府在置换这些房产时,一定要加上对建筑风貌保护的条款,而不仅仅是收钱交房这么简单的事情。
http://s15/middle/633136dbha7b3b742900e&690
http://s1/middle/633136dbha7b3b78ed340&690
(最近处两座建筑分别是二提督府和柏根·弥勒住宅,远处的建筑是太平路上的山东路矿公司,稍近些的是江苏路的安治泰住宅)
柏根·弥勒何许人也,鲜有文字记载,应当是非官即商吧。考虑到这座建筑靠近江苏路12号总督府官员的宅邸,推测此人为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屋顶的变幻极大地包裹住了整座建筑,这是中国德式民居建筑最经典的样子。在我生活的济南,也有数座此类建筑,在鲁中的坊子、张店也有少量此种风格的建筑,当然都不及青岛的十分之一。在一些以青岛老城区为外景的影视作品,都会体现主人公租住在青岛建筑的阁楼内,这些宽敞明亮空间布局都拜这些屋顶所赐。
http://s12/middle/633136dbha7b3b7f049eb&690
“二提督府”是青岛人对这座建筑亲切的称呼,这是江苏路上最豪华的一座私人官邸。对于他的主人,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胶澳总督的副官,有人说是民政厅长官,还有人说这是德侨潘宅。总之,说法越多,证明人们对它越关心,反而探究它真实的主人身份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我原本以为湖南路充满了很多未解之谜,原来江苏路同样如此。谁说建筑不能决定人的意志,它轻松地把人们视线笼络在自己身上,让众人百思不得其解,而它却悠然自得地唱着“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这座建筑最大的亮点是用砖石的颜色变化,勾勒出了仿木架构的形态。入口塔楼上方也一改德式建筑的盔顶,而采用了攒尖顶。虽然不如盔顶那般威武和张扬,但却与木架构展示的生活情调很搭配。建筑的规模并不大,但楼体的变化无规则且跃动,让人发自内心地环绕一周,以求看全它的身姿,这是伟大的设计师为后人留下的一道视觉盛宴。在青岛,只有两座建筑给我这样的感觉,一座是它,另一座是德国总督官邸。
http://s5/middle/633136dbha7b3b83c9e94&690
http://s16/middle/633136dbha7b3b888e74f&690
http://s12/middle/633136dbha7b3b9b9bb6b&690
第一次对青岛江苏路的探访,我并没有走完这条道路,而是只走到了沂水路,便向西折返。在沂水路、江苏路、平原路、龙口路组成的五岔路口上,坐落着一座美丽的德式教堂,这就是基督教青岛福音堂。
胶澳租借地开辟后,德国殖民者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对青岛进行开发和规划。根据1900年的第一份城市规划,位于观海山南麓的坡地被预留为宗教建筑用地。这里的一座小山头得名总督山(Gouvernements
http://s2/middle/633136dbha7b3ba05fe91&690
http://s8/middle/633136dbha7b3ba432507&690
http://s1/middle/633136dbha7b3ba9c40d0&690
教堂的风格融合了德国青年艺术派和新古典主义两种流派。黄色的波纹状墙面仿佛是海水的倒影,粗糙的蘑菇石讲述着德国物语。教堂转角处的钟楼,不仅传达着上帝的福音,而且忝列青岛六大钟楼之列,成为城市的标志。绿色的铁皮盔顶,充满了浓郁的日耳曼风情,也无情地炫耀着德国的占领。
http://s11/middle/633136dbha7b3bba3465a&690
http://s1/middle/633136dbha7b3bbe04db0&690
走入教堂我看到了在一侧墙壁上看到一块陈旧的石牌,上面清晰地刻着教堂开工的时间——1908年4月19日,和竣工的时间——1910年10月23日。我轻轻地抚摸着牌上的字迹,表面的浮尘粘在了我兴奋而出汗的手掌上。我看到了罗克格在绘制着它的蓝图,我听到了竣工仪式上雷鸣般的礼炮,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座建筑历经百年,注定是要经过修缮和改造的,只有这些如奠基石、开竣工纪念的牌子才是自始就相随建筑左右的伴侣。正是从这里开始,我在寻访中国近代建筑时,开始留意建筑物上的这类标记。每每发现它们,都仿佛与建筑更近了一步。
http://s4/middle/633136dbha7b3bd0430d3&690
教堂收费的部分是钟楼。沿着盘旋的楼梯登到钟楼的钟室,就看到了遥控大钟的长方形机械。这台大家伙高约2米,内有多个齿轮,时间就在齿轮的咬合中产生并走动,与机械手表的原理相同。这台机械的上方铸有“J.F.
http://s5/middle/633136dbha7b3bd412b64&690
http://s16/middle/633136dbha7b3bdd4e1e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