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无疆行者
无疆行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22
  • 关注人气:6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寻中国近代建筑之127——宁波&杭州教堂建筑

(2010-05-11 05:55:55)
标签:

宁波江北天主堂

杭州思澄堂

杭州天主堂

文化

宁波:

http://s1/middle/633136dbt85cd7eea8ea0&690

http://s6/middle/633136dbt85cd7f27a155&690   http://s11/middle/633136dbt85cd7f97189a&690

http://s14/middle/633136dbt85cd7fe3771d&690   http://s16/middle/633136dbt85cd80207b9f&690

http://s15/middle/633136dbt85cd805d826e&690

http://s13/middle/633136dbt85cd80a9d71c&690

 

http://s12/middle/633136dbt85cd80e6cbfb&690   http://s9/middle/633136dbt85cd8123e508&690

 

宁波天主教堂位于江北区中马路40号,始建于1871年,翌年建成后举行了祝圣典礼,奉圣母七苦为主保,教堂定名为圣母七苦教堂。“圣母七苦”指圣母一生所受之七种巨大痛苦;传统之圣母七苦经文如下:(1)闻西默盎,预言吾主,受难之状,圣母一苦。(2)王黑落德,心生恶计,谋弒吾主,圣母二苦。(3)京都瞻礼,行归在路,不见吾主,圣母三苦。(4)主负十字,重压跌仆,苦街相遇,圣母四苦。(5)见举圣架,通体全伤,七言而终,圣母五苦。(6)吾主圣躯,二圣取下,白布敬殓,圣母六苦。(7)圣身已葬,石板盖墓,忧闷回府,圣母七苦。纪念圣母七苦的节日始自16681817教宗碧岳七世(Pius VII)订为普世圣教会之节日,于每年九月十五日纪念。1876年,增建了主教公署、藏经楼,教堂升格为主教座堂。1887年,教堂增建了钟楼。

教堂由钟楼、大堂组成,砖木结构,外墙用青砖、红砖和灰砖砌筑,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建筑。钟楼高四层,底部开叠券式尖拱大门,为哥特教堂惯用的“透视门”造型。二层中央开巨大的圆窗,下方饰有连续的尖拱装饰。三层是方形的钟室,每个立面上开两个并排的尖拱窗,券角处饰科林斯式倚柱,转角处立科林斯石柱,石柱内的墙壁上饰以隅石。教堂顶部立攒尖式屋顶,坡面上开尖顶采光窗,坡脊上饰有齿花。尖顶四周立小亭,亭子顶部饰有小尖塔,与济南洪家楼天主堂所饰的小尖塔造型相似。屋顶的四面开面钟,正好嵌在塔亭和尖顶之间的区域内。钟面上刻有罗马数字,钟顶部立三角形山墙,两侧饰科林斯双柱,气质优雅,用古典主义的柔美中和了哥特式的凌厉。塔楼一至二层的转角处还饰有扶壁柱样式的柱体,从底部呈阶梯式而上,最终汇聚到顶部的小山墙。钟楼两侧还分别建有一座三面体翼楼,连接钟楼和大堂,楼面上开长方形窗户,顶部覆盖五面体的锥顶,起到了拱卫钟楼的作用,而且从视觉上也协调了钟楼的高度和大堂的比例,使立面看起来更加的饱满。

大堂平面布局为巴西利卡十字形,双面陡坡屋顶,屋面上覆盖中式风格的筒瓦。两侧开尖拱券窗,拱的边缘用红砖刻出齿状的装饰纹理。券窗上方刻圆形的盲窗,这一点与很多教堂的侧窗设计略有不同。窗间饰有扶壁柱,柱顶立尖塔,与钟楼上的尖塔造型一致。在十字交叉墙体的位置还开有侧门,门厅高二层,底层为方形平面,开尖拱门,上层平面为八面体,开尖拱券窗。门厅的屋顶设计独特,带有拜占庭风格的痕迹。大堂内部为三廊式布局,立两列仿科林斯式的石柱划分空间,同时支撑十字交叉拱顶的拱肋。柱身为束柱样式,柱头的演绎带有一些中式的风格。入口上方的夹层内设有唱诗台,正对面的是祭坛,后部的墙体近似于弧形,以复杂的尖券和拱顶构筑起这方神圣的空间。

大堂的右翼还建有一个小礼拜堂,供奉着曾任宁波主教的赵保禄的石棺。1884年,赵保禄被任命为天主教浙江教区的主教(1851年,首任浙江主教顾芳济由罗马教廷任命),直到1926年在法国病逝。1900年,赵保禄被清廷特赐双龙二等宝星,1913年,民国北京政府授予他四等嘉禾章,1919年再次授予他二等嘉禾章,以表彰其对地方教务及公益事业的贡献。赵保禄去世后,遗柩由法政府照会北京政府运回他曾经工作过的宁波天主堂安葬。这座石棺现保存完好,上面一块不起眼的小牌子上写着宁波主教赵保禄之亲友于1998522日不远万里特从法国前来致敬

江北教堂是天主教在浙江传播的重要物证,其本身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文革时期,教堂停止了宗教活动,到1979年才正式恢复。1980年,教堂和部分附属用房归还给教会,并于当年1224日正式开堂。1989年教堂被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舟嵊后勤部退还主教公署。教堂还被列为国家级的优秀近代建筑,宁波市十佳近代建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宁波市开始对原江北外国人聚居地进行整体规划改造,打造成融汇古今老外滩公园,成为集吃、住、玩、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时尚消费中心。天主教堂就位于老外滩的西端,以其重要的地位成为重点的保护对象。经过整治,教堂周围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屹立在三江口的老教堂重新焕发了生机,那高耸的塔尖成为宁波江北老外滩重要的标志。2006年,宁波天主教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

 

 

 

思澄堂:

http://s10/middle/633136dbt85cd86e10b69&690

http://s1/middle/633136dbt85cd871e0050&690

 

思澄堂位于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132号,与丰乐桥畔交口处。教堂建于1924年,1927年建成,是杭州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基督教堂,教堂隶属于美北长老会。1858年,美北长老会的中国传教士张澄斋、金麟友与信徒龚坤荛、王孝丰从宁波来到杭州,租用剪刀巷一房屋开始布道。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由于担心中国人民的反抗,长老会传教士返回宁波。1864年,长老会美籍传教士葛宁与张澄斋再次来到杭州,并租用皮市巷五开间楼厅一所作为礼拜堂。1868年,张澄斋被教友们推举为牧师,成为该堂的第一任牧师。

1871年,教会购得了丰乐桥畔的一处关姓住宅,将前厅改做礼拜堂,后面三进改造成牧师住宅。到1921年,由于教徒的增多,教会决定再建新堂,张澄斋的儿子张宝庆医生带头奉献1万银元,同时,在国内募集2万银元,向国外募得3万银元,共6万银元筹齐了建设资金。为了纪念张澄斋,教堂命名为思澄堂

    思澄堂是一座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也是浙江省第一座从总体到细部都力图表现中国风格的基督教堂。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中国籍教众的心理习惯,使宗教更加容易被中国人接受。教堂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平面为十字架形状,外观却表现出明确的民族风格。入口两侧的塔楼高度降低,暴露出别具特色的屋顶,歇山顶和硬山顶在十字交叉点汇集,成为建筑主要的表现形式。在塔楼和入口处加了一道水平腰檐,角部起翘,用筒瓦覆盖。入口处做中式的抱厦,门窗上刻有中式的花纹。外墙用青砖砌成,大厅内用进口洋松木做梁柱。二楼、三楼的地面用木板铺垫,采用中国建筑的对称格局。在外墙的底角嵌有二块大理石基石,上面写着万古磐石,耶稣降世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这两块基石见证了思澄堂的历史。大堂内高三层,一楼的讲台下有一个浸礼池,二楼是主会场,一面是讲台,三面是座位,三楼采取中国式的回廊格式,坐在二、三楼任何一角都能看到讲台,视角非常好。教堂的门窗采用了江南园林的造型,歇山屋顶上飞檐突翘,整个教堂看上去就像是一座江南的大户宅邸。教堂前原有一座钟楼,但后来因拓宽解放路被拆除。

1930年的复活节教堂正式使用。抗战爆发后,思澄堂成为难民收容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驻杭日本宪兵立即搜查英美传教士住宅,监视他们的行动,教会教产全部被日军侵占。1945年,日本人把思澄堂改做中日文化馆。抗战胜利后,思澄堂重新回到了教会手中。文革时期,教堂关闭,建筑曾由杭州图书馆使用。1981年重新归还给教会。1984年起,浙江省基督教两会也设在这里,浙江省神学院也在此开办。20045月,思澄堂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第一批杭州历史建筑

 

 

 

 

天主堂:

 

 

杭州天主教堂位于今下城区中山北路415号,由耶稣会意大利籍传教士卫匡国始建于1659年。建成时,即为西式风格,是中国最早的西式教堂之一。清朝时期,教堂曾因为清政府的禁教政策而被迫关闭改为寺庙。还曾数度遭遇火灾,现存的建筑建于1916年。

卫匡国(Martino Martini),1614年生于意大利,17岁在罗马加入耶稣会,入罗马学院研习数学。卫匡国是欧洲著名的东方学者,对古埃及和中国的文化有深入的研究。1640年,他同其他21名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亚洲,1648年转道印度来到中国,最初在江浙一带活动,后来还到过两广、福建以及北京、山西。卫匡国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对中国山川地理、人物掌故详熟于胸。游历的同时,他还广结江南名士,学习汉文华语,阅读中华典籍舆志,对中国历史文化极富造诣。为取明朝政府,卫匡国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意在匡扶保卫大明江山。1650年,他被委任为中国耶稣会传教团代理人,赴罗马教廷为中国礼仪辩护,罗马教廷事后颁布敕令称,中国教徒的敬天祭祖尊孔等礼仪只要无碍于天主教的传播均可照旧讲行,卫匡国的努力拉近了天主教和中国的关系。1657年,卫匡国再次来华,到北京觐见了顺治皇帝,而后返回杭州传教。在华期间,卫匡国撰写了《中国新地图册》、《世界新地图》、《中国新地图》等著作,被称为中国地理学之父1661年,由卫匡国主持在杭州兴建的教堂正式竣工。不过,在这年五月,年仅47岁的卫匡国就在杭州病逝。
http://s13/middle/633136dbt85cd886ff04c&690

杭州天主教堂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占地996平米,建筑面积594平米,平面布局为拉丁十字式,建筑坐西朝东,巴洛克风格。底层开三间拱门,中间稍大,两侧稍小,门间建有壁柱装饰。硬山屋顶,门楣上饰有大型的石膏山花浮雕装饰,中间的拱内立一尊圣母玛利亚的雕塑,人字形尖顶上立有十字架。大堂两侧开拱形窗,上面镶嵌彩色玻璃。大堂内以两列立柱支撑,分隔成三条通廊,天花板上用石膏线装饰。

文革时期,教堂遭到了破坏。1982年,杭州市拨款进行了修复,并于当年1212举行了复堂庆祝弥撒。教堂面目一新,还被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新一轮的中山路拓宽改造,教堂门楼被拆除,内部也是一派热闹的工地场景。教堂的外立面粉饰一新,内部也进行了翻新,显得金碧辉煌。美中不足的是入口处上方的那尊圣母像不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