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男中音发声的二十大要点

(2016-05-25 15:51:53)
标签:

转载

       
 
   

张桂琴

2012612

 

(这篇文章是人问天说的传播者请老子给讲的声乐课,今天发表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声乐爱好者受益。)   

 

1. 力要下,气要升,神要聚。

力要下,气要升,是指歌者练声时要将身体的内力向下发,在力下行的同时提升内气,力、气在下沉和上升之间互动,保持声音的平衡。

神要聚,是指在力下行、气上升的同时,练声者要聚精会神、凝神走气、力量均匀,这是男中音发音最基本的要领。

2. 心要收。

男中音区是最不容易稳定的音区,高则破声,低则发不出声来。所以必须要控制在音区内,歌者在发音时要将全部的意念(注意力)集中在心脏上,即在练声时要想着心脏的位置来发音,来稳定这个特殊的发音区,这叫意念定位。

3.左脚微升,右脚微沉,心要左移

说的仅仅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很微妙的,是靠歌者在长期的练习中寻找和感觉的,长期习练必有收益。男中音表现的是心的力量,内气外放时不能下沉却要左移至心、力下,这样才能使心脏扩张,肺部上提,肛口紧收,发出男性歌喉中最动听的声音。左脚微升,右脚微沉,心要左移,是男性中音区发音的要素之一,是美声中音部的要之诀,秘之诀。

       4.头略下缩,双手放松,双肩略上平。

头略下缩,是指一种自然状态,而不是有意为之。

双手放松双肩略上平,是指男中的自然放松状态。这种自然放松的体态为发声提供了一个很和谐的身体条件,是我很喜欢的体态,可以试一下,效果非常好。

5发出的音要收于肺、沉于心、走于头 、立于顶。

发出的音要收于肺,是强调发音时要使肺部充分扩张。音收于肺就会 扩张肺部,音要尽一切可能向肺部收,当音真正收于肺时,肺的张力就会饱和,有力的推动声音向两侧发出,同时会轻松的送至头部产生头腔共鸣,这是音收于肺的魔力。歌者可以试一试,很容易,只是人们没有总结罢了,如果明了这一点,就可以追求这种效果了。

 沉于心,当音收于肺时,心必会紧收,将氧送至头顶,这时音就会顺其自然地归心而下行,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极为满意的收音效果,歌者可以试,一试便知。

走于头,这是音收于肺、收于心的必然结果。

立于顶,同上,是一样的道理。

 6口干而不燥、气粗而不喘、喉紧而不放、眼瞪而不怒、口开而不笑、肚腆而不挺、背含而不弯、胸含而不收。

口干而不燥,是指一种口腔状态,即口腔不渴、不干的状态。

气粗而不喘,这是男中音的特点,男中音无论怎样发音都会表现出浑厚圆润之声,虽气粗却收放自如,若行云流水一般,我们所说的是这样的结果,练到了就功到自然成。

喉紧而不放,这是难度极高的要点,要收紧喉,怎么收呢?在发音时两咽用力、下行,双腮横向拉开,头微低,下颚微收,气内收于口、胸、腹,连成一条气的下行粘连线,并适度的收放,这样才能保持喉结的松弛和发音的张力。

眼瞪而不怒,男中音的双眼在发音时是有定式的,不允许像通俗唱法那样任意发挥, 要目光集中、 睁圆双眼、含而不笑,这样才能使声音圆润。眼神不集中、心散、音散,就发不出男中音特有的声音。

口开而不笑,男中音的笑容是十分苛刻的,只能挂在腮边,否则胸气就散开。胸气散则意散、神不聚,意散、神不聚就发不出男中音的优美之声,就失去了声音的底气与和谐。

肚腆而不挺,男中音在自己的高音区时,一定要腆肚,这是发力的状态,但却不是前挺,而是将腹部的气力下行再上升,将喉部打开,将音送到头顶,这样声音才饱满,才会显示出男中音的无穷魅力之美。

背含而不弯,是指男中音在中音区时,含背的自然状态,双肩胛稍向后、向下用力的状态,是饱和的状态。

胸含而不收,是指男中音在低音区时,气向下行,力向中行的状态。这时人的自我感觉似有微含胸的状态,但实际上不是,只是感觉而已。男中音在低音区时不要内收于胸,这样会使声音失去流畅性。。

7掌松、手指松,脚紧、脚跟稳。

 掌松、手指松,是指全身放松的状态,只有全身放松,才能更好地调动身体各方面的因素,发出最和谐的声音来,而人的放松首先表现于掌。

脚紧、脚跟稳,这是发音时要保持的自然松弛状态。脚趾要轻点地,足弓要有力,脚跟要稳,一般人只要不紧张都是这种状态,这是自然状态下的松弛。唱歌和发音时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平常心态,得到好的声音效果。

8. 收胸不收丹,收气不收音,走力不走神。

收胸不收丹,是指发音时气流在前胸后背运动的收放状态,每当气流运动到胸部时,歌者一定要将气内收于胸上下运动,保持气海、下腹部的松弛和饱满状态,有易于声音的发出和跳跃性的反复。

收气不收音,是指当气流下行时,声音会自动上行。所以,收气时要使声音自动上升,不要有意压抑和控制,这样才能得到最好的自然发音,是歌者最喜欢最追求的声音。

走力不走神,是指音、意合一时,要以意发力,取力以支撑意的表现,做到神凝气重力不散,这是歌曲的意境表现,令人心驰神往,表现好了,曲意就凸显出来,很迷人的。

9. 口含音而放,口含气而放,口含心而放,口含意而放。

是指音、气、心、意都要从口腔中放出来,表现出来。所以口腔必须收住音、气、心、意,用自己的理解将其内容含在嘴里表现出来,这样口腔的内容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口腔就成了歌唱内容的海洋。所以说口含音而放,口含气而放,口含心而放,口含意而放,这叫放而意在、气在、力在、心在、音在。

10顶为日出,十面埋伏。

是指声音一旦发出就像初生的太阳饱和、明亮、光芒四射,又如突遇奇兵遭十面埋伏而忐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声音无限变化的魔力,使歌者的歌唱耐人寻味,美丽动听。

11脚为踏地,入地十尺

是指气下沉、音入地、深之无限的状态,这样的声音才有力、挺拔。

12头含气,脚含力。

头含气,是指声音在头顶扩开像雾,余音缭绕。

脚含力,是指声音灌顶时,脚趾抓地、后跟用力,气吞山河、震撼五岳、泰山拔顶、力大无穷。

13胯收于心、收于骨,收于气海丹田,收于头顶蓝天。

胯是人体上下的中枢环节,是力的中转站。胯一收心必紧,心一紧骨必硬,骨一硬力必出,力一出气则沉于气海丹田。这时脚下一用力,声收于头顶蓝天,即出而冲冠,产生极为理想的共鸣声,和弦之韵美之极。

14眼观众相不动,耳听八方不响。

眼观众相不动,是说歌者要目视观众表现自如,这样就会自然理气、理音,歌者就进入了发音的良好状态,歌者在进入歌唱状态后,就会以极佳的状态进行发音,这时歌者要收心于耳,聆听内心的诉说,全面表现曲式的意义,诠释对曲意的理解。

耳听八方不响,是指歌者在唱歌时要聆听自己的内心世界,将自己与曲意合为一体,回肠断路、一曲人寰、曲中无式、式中无人、天然混成、人曲不分。

15舌空,气断。

是指歌者练到一定境界时,不会感到口中还有舌,体内还有气,而是无我的状态了,这种状态时歌者不知我了。

16双脊内收于(脊)柱。

双脊内收于(脊)柱,是说歌者唱到高潮时,往往双脊(脊柱两侧)会不自觉的内收于心,挺拔、助力,使声音上入天下入地,气吞山河。

17双脚顶天倒立,双手挥舞乾坤。

双脚顶天倒立,是说如果歌者能将声音运用至极,就会发现人的发音实际上是倒立的,先从头起然后扎地后似两脚朝天,声音就顺畅的出来了。真是很有趣,无论做什么事都是这个道理,做来做去就倒过来也顺理成章了。这叫顺时、逆时的错位,是个空间概念,用在这里极好,可以体会,有意思的很,我很欣赏这样的倒唱。

双手挥舞乾坤,是男高音的最高状态,意境无限,可以任你驰骋于想象中。

18.气走中线于胸,气走中线于心,气走中线于顶。

是指气的运行是男中音发音的重要环节,气要随意、随力、随心,没有一定的路子。气必须听从力、意的召唤,与心同行,这样气就会不自觉的走中线于胸,走中线于心,走中线于顶而运用自如。

19彩虹倒挂天地,走丝闭气,力拔千斤,气顶万冠。

彩虹倒挂天地,走丝闭气,力拔千斤,气顶万冠,这是总结男中音的音质特点,像一道倒挂的彩虹,力出托天、气出均匀、,声出圆润,语出惊人,如走丝闭气,力拔千斤,气顶万冠

20. 声出如钟,稳坐泰山,是指男中音是音中之王,是声中之泰。

以上是男中音发音的要领,听起来有些难,但只有此语言能最精炼的描绘出男性中音发音的要领。如得此法发音,则可达到男中音的最高水准,堪为人类一流发音。我赞之,希望有人能练出来。   

.

       

男中音发声的二十大要点

                                     

  1 、力要下,气要升,神要聚。

  2、心要收。

  3 左脚微升,右脚微沉,心要左移

  4 、头略下缩,双手放松,双肩略上平。

  5 发出的音要收于肺、沉于心、走于头 、立于顶。

  6 口干而不燥、气粗而不喘、喉紧而不放、眼瞪而不怒口开而不笑、肚腆而不挺、背含而不弯、胸含而不收。

  7 掌松、手指松,脚紧、脚跟稳。

  8、收胸不收丹,收气不收音,走力不走神。

  9、口含音而放,口含气而放,口含心而放,口含意而放。

 10顶为日出,十面埋伏。

 11脚为踏地,入地十尺

 12头含气,脚含力。

 13胯收于心、收于骨,收于气海丹田,收于头顶蓝天。

 14眼观众相不动,耳听八方不响。

 15舌空,气断。

 16双脊内收于(脊)柱。

 17双脚顶天倒立,双手挥舞乾坤。

 18、气走中线于胸,气走中线于心,气走中线于顶。

       19彩虹倒挂天地,走丝闭气,力拔千斤,气顶万冠.

       20声出如钟,稳坐泰山。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