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的哲学
(2012-01-13 18:52:03)
标签:
杂谈 |
一、你是一个称职的下属吗?
领导为什么没有效果?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做一个称职下属,而不是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上司。或者说没有站在“下属”的角度来思考“领导”的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曾经说过的:“除非先学会跟随和被领导,不然你永远当不了领导。”
所以,懂得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下属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那么,我们就需要问一下:你是一个称职的下属吗?或者说你在管理上司方面有效吗?
保拉J.卡普里尼在《高效经理的日常管理必修课》中针对“你在管理老板方面是否有效?”列出了10问答题。我们在这里对保拉J.卡普里尼提出的10个问题做了一些修改和调整,现列出如下:
2、你是否拥有实现上司的目标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并对你有所依赖?
3、你是否清楚上司的风格和习惯,并因此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4、你是否清楚上司的优势和长处,并很好地发挥了他的优势和长处?
5、你是否帮助上司实现了他所追求的目标,甚至超出了他的期望?
6、你是否获得了上司的信任,使得上司能够放心地授权于你?
7、你是否在适当的时候显示了对上司的欣赏和感激?
8、你是否明智地使用了上司的时间和资源?
9、你是否帮助上司使得他在他人眼中看上去很好?
10、你是否告诉上司你的目标,以及为了达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和帮助?
如果你不能对上面多数的问题给予肯定的回答,那你不会是一个称职的下属,而且也不可能会成为一个称职的上司。
二、不要执拗于自我的想法和目标
我们常常说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这是走向成功的基础。但是,在你处于下属角色的时候,就需要很好地了解和把握上司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目标,这同样是走向成功的基础。
【案例与分析】
有这样一位销售经理,在走上新的岗位以后,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对市场的分析,把关注点放在扩大市场占有率上,并为自己设立了比较领先的目标。一个季度下来有了明显的效果,市场占有率也有了回升,但销售收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区域经理为此对他进行了严厉的训斥,要求他必须采取措施提高销售收入并加大货款回收力度,以改善当前的销售业绩。这位销售经理认为自己的想法没有错,继续自己的营销策略。第二季度下来,销售业绩仍然没有大的改观。区域经理非常恼怒,解聘了这位上任不久的销售经理。原来这个区域经理面临改善当前销售业绩的重大压力。总经理已经放出话来:“如果销售业绩年底没有实质性地改善,就走人。”
这位销售经理在上司一再明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反而让上司“炒了鱿鱼”。他正确的做法是一上来就要明确上司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期望和目标,而不是一上来先明确自己的想法和目标。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他们没有把“实现自己的想法和目标”与“实现上司的想法和目标”一致起来,他们甚至不清楚上司有什么样的想法和目标。这就导致他们的工作方向和重点与上司的要求背道而驰,工作越是努力,离上司的期望就越远。这样的下属是很难得到上司的信任和重用的,甚至会被上司弃之不用。
据大前研一记载,松下幸之助每当策划新项目时,一定要先选出3名候选人同他们谈话。最后,从中选择和自己的想法比较接近的人来全权负责这个项目。用松下幸之助自己的说法就是:就算自己亲自主持该项目,但由于双方的想法基本一致,结果也会基本相同。这样的下属让自己放心,即使他人看起来更优秀也不能替代。
上司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我们的成功就是上司的成功。这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与上司在想法和目标上达成一致的基准点。如果你们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多半是你们的沟通还不到位。
【建议与对策】
1.经常性的询问,至少一年一次。为了更好地了解上司的期望和目标,要学会与上司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每年至少一次询问上司有什么样的期望和目标。
我们不仅要清楚上司明示的目标,还要清楚上司内心没有说出来的期望和目标,有的是来自于上面的压力,有的是来自上司个人职业发展的压力等。案例中的销售经理如果清楚区域经理面临的来自上面的巨大压力,也许就不会执拗于自我的想法和目标了。
2.要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我们不仅自己要清楚,而且要让自己的下属也清楚上司的期望和目标,监督、指导和帮助下属抓好组织落实,确保目标的实现。
对于年度(季度)目标任务,我们要用书面的形式表示出来;对于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和任务,要能够在上司布置完后,随即口述一遍,以确保能够准确理解上司的期望和意图。
3.定期汇报工作进展情况,至少一月一次。要让上司适时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至少每月一次向上司专题汇报工作的进展情况。对一些重要的、紧急的任务要做到随时汇报。
经常与上司进行工作上的沟通,可以检验我们是否准确地把握了上司的期望和目标,并能够很好地得到上司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三、适应上司,是必须的选择
保持自己的风格是好的,但过多地表现自己的风格,而忽视他人的需要,很容易使自己与他人对立起来。尤其是作为下属,学会适应上司的风格是必须的选择。
【案例与分析】
有一个大型国有企业新来了一位总经理,这位总经理一上任就表现出了与前任领导完全不同的工作作风,有一些中层干部依然习惯于过去的工作节奏,并没有适应他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使得这位新来的老总常常对下属的工作不满意,经常在会议上大发其火,甚至是破口大骂。有一次,一位中层干部当面接受了新来老总部署的一项任务,过去10天了依然没有采取有效的行动,这种拖拖拉拉的作风让新来的老总十分恼怒,“一纸调令”就把这位中层干部调离了原工作岗位。实际上就是“冷冻”起来了:你不是不愿意干活吗?那你就在旁边看风景吧。
也许这位新来的领导有些过于强势,但作为下属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风格,以适应上司的需要,实际上是在要求上司做出改变,这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
在商界和政界都取得巨大成功的韩国总统李明博认为,作为下属要懂得改变性格去适应自己的上司。他在自传中这样说到:“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说,这是要让身体去适应床,是带有权威色彩的和非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我的方法比较实用。”
李明博作为一个从平民成长起来的总统,他的人生体验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回味和学习的。我们很多人以为坚持自己的行事方式是有个性和有能力的表现。其实,恰好相反,如果我们的风格与上司的风格“格格不入”,就难免会发生冲突和摩擦,而上司是不会因为我们做出改变的。这样的话,我们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
【建议与对策】
一是要了解自己的上司。清楚上司的管理风格,是倾听型的,还是与阅读型的;是强势型的,还是授权型的等等。同时还要清楚上司最关心的是什么、最担心的是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最厌恶的是什么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上司是怎么做事的?”“上司有什么样的习惯?”“上司喜欢什么样的下属?”等等。同时,我们要主动与上司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习上司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了解上司对工作的一些要求和看法。
二是适应自己的上司。调整自己的工作风格,以上司擅长的工作风格,而不是以自己擅长的风格去配合上司开展工作。
比如,上司喜欢早来,我们就不要晚到;上司喜欢下基层,我们就不要蹲办公室;上司喜欢口头汇报,我们就避免书面汇报或长篇大论;上司的喜欢快节奏的工作,我们做事就不能拖沓,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上司喜欢事事都要请示汇报,我们就要做到一事一请示,一事一汇报;上司不喜欢事事都要请示汇报,我们就要清楚哪些事可以自己做主,哪些事必须先请示,哪些事必须后汇报等等。
我们不是反对有自己的风格,相反,我们要提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是在配合上司工作的时候,要懂得与上司保持相互的协调与一致,为上司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说它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选择。
四、保持相似,是有条件的选择
什么是保持相似?就是让自己在价值观、想法、爱好等方面与对方保持或存在相似性。有实证研究证明,如果两个人存在相似性,那么这两个人就容易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如果说适应上司是必须的选择,那么与上司保持相似就是有条件的选择。
【案例与分析】
乾隆皇帝爱书法,和珅就刻意模仿乾隆的书法,他写的字酷似乾隆的御笔。乾隆后期有些诗匾题字,干脆就交由和珅来代笔。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据考证就是由和珅代笔的。和珅为了迎合乾隆皇帝,还下功夫学诗、写诗,造诣也很深。和珅的诗作很合乎乾隆的审美趣味,很多时候乾隆就命和珅即景赋诗,以代替自己亲为。在和珅的《嘉乐堂诗集》中就有很多首是奉乾隆皇帝的命令写的。和珅知道乾隆皇帝崇奉喇嘛教,于是自己也认真研习喇嘛教的经典。很快,和珅就达到了能同乾隆皇帝一起“修持密宗”的程度。因此,乾隆很信任和坤,也很喜欢和坤,许多事情都安排给和坤来做,和珅的官职也扶摇直上,这在大清朝296年的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我们暂且不论和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他与乾隆相处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如果我们保持与对方的相似性,那么,我们就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罗伯特·西奥迪尼在《说服的科学》中曾经谈到说服的六个原理,其中就有“相似性”。他认为“相似性可以将人们真正聚在一起……。管理者可以利用自己与他人的相似之处,与新聘员工、其他部门的主管,或者是新老板建立关系……。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对你形成好感,在随后的交往中始终认为你是个和善且值得信任的人。”
《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也刊登过类似的一篇文章,研究者埃万斯利用保险公司记录中的被保险人的统计数据证明,如果销售人员与潜在客户的年龄、宗教、政治,甚至是吸烟习惯相似,那么销售人员成功销售保单的可能性会更大。
这说明与上司保持相似可以更好地获得上司的信任和好感。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保持相似也会给自己和上司带来不良的后果。有许多领导走向失败正是被那些拚命追求相似性的下属所害的。比如斯大林、尼克松等人的失败就存在这样的因素。在上司的价值观、思路和爱好等已经产生偏离的情况下,依然“歌功颂德”,实际上是在“作恶”。正如孟子所说的“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只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非常优秀的领导人身边都会有一两个“唱反调”的人,但他们也清楚,这样的人是绝对不能多的。
【建议与对策】
1.要顺其所好,不要投其所好。顺其所好和投其所好都是要与对方保持相似性,以引起对方的好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但是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是自然而为,为了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希望与对方有更好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并不含有个人的目的;后者是勉强而为,怀有讨好,甚至利用对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
投其所好的可恨之处就在于激发上司潜在的消极性,引导上司陷入不良的嗜好之中,害了上司,自己也成为了一个罪人。
2.要1+1>2,不要1+1=1。作为下属要保持与上司的相似性,但不要有盲从性。保持相似性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和上司进行交流与合作,只有在充分信任和交流的基础上,双方的优势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达到1+1>2的目的。不要盲从性就是要有自己的追求、想法和爱好等,而不是盲目地模仿、复制上司的追求、想法、爱好等。否则,我们相对上司就是一个多余的人,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只能达到1+1 =1的目的。
1+1 =1的可悲之处就在于自己“消灭”了自己,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废人。
与上司保持相似性是对的,但也要看到“唱反调”的价值所在。要记住一点:保持相似只是一个有条件的选择,而不是一个必须的选择。不要让自己成为“罪人”,也不要让自己成为“废人”。
来自:世界经理人网http://blog.ceconlinebbs.com/BLOG_ARTICLE_98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