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ristotle
Aristotle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172
  • 关注人气:5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解与分类在论证中的运用

(2018-05-15 14:27:29)
分类: 作文指导素材积累

作文技法:分解与分类在论证中的运用

文//吴炳忠

一、分解的步骤与方法:

1、提炼与概括

审题的初步结果是得到一个关于这个材料的核心概念,即提炼、概括出一个表示材料的核心含意的概念。依据这个概念的语境义(材料的内容范围),对这个概念进行价值判断,即得到中心论点。

如: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核心概念:预测。

中心论点: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预测。

2、下定义与找要素

对核心概念下定义,找到核心概念组成要素,从而打开论证思路。

如:预测,是指预先推测。要素:预先与推测。

3、分解

分解核心概念。找到这个核心概念的组成要素,并划分出来,标上序号。

如:预先推测

4、判断

对各个要素进行价值判断,得到一个关于这个概念要素的判断句,这个判断句就是分论点。

如:

“预先”,意思指事先,在事情发生之前或进行之前,突出超前性。事先的事,具有不确定性,事情发生过程中还有变数。

“推测”,有推理的意思,意为所做的思考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空穴来风,因此,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因此有的事情是可以预测的。

由于是“推测”,加上是“预先”的推测,意味着还未发生,所以必然会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而,对于预测,我们不能全信,全不信。

既然如此,哪些相信,哪些不相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辩证思考。【是由推出的。分而合、分而总】

5、推理

对分论点进行推理论证分析。

如:“推测”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有推理的意思,意为所做的思考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不能空穴来风。因此,预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概念:推测+解释+判断)耳熟能详的预测,每天的天气预报应该是其中的典型。或许有人问,这算什么预测,这只是对已知结果的告知罢了,这话应该是基于天气预报的高度准确性。的确,天气预报的准确度高达95%以上,因为那是基于航天卫星拍下的气象云图,由观察员进行十分精密的分析后得出的。天气预报要对一座城市的百姓负责,当然需要准确。而高精准度,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可靠的卫星云图。所以说,可靠的证据与数据也是预测成功的必要因素。(事例:天气预报+分析+结论。事例即外延,行为、表现。)吴炳忠

二、分类的步骤与方法

1、找外延

分类是对概念的外延进行划分的方法。所以先要找到概念的外延,找外延就是找事例。目的是打开论证思路,找到论证理由。当然概念的外延不可能穷尽,找到想入文的外延即可。

如:

(1)季羡林,他的人生可谓多变。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谈到人生,季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若人生可以预测,那必定是美满的,那就不会有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竟没回家看望一次的懊悔;那就不会有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的漫长痛苦。还是季老说得好,“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是的,如果能有预测让好运满满,人生还有奋斗的意义么?

(2)林肯。21岁时,做生意失败;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24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26岁时,爱侣去世;27岁时,一度精神崩溃;34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5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47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直到52岁时,才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再高明的相命先生可能也难以预测到这位倒霉透顶的人的最终结果吧。林肯先生选择的是坚信上帝的延迟,并不是上帝的拒绝,所以他能屡败屡战,最终成就不凡。

  其他的还有参透人生的史铁生、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多灾多难的塞万提斯、实验六千多次的爱迪生等。

(3)《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可谓是对预测的生活不以为然的人,对外面的生活充满好奇,不顾守旧老人的阻拦,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放弃了原本平庸但安稳的生活。

(4)马可波罗不愿接受现有的生活而选择外出探险,完成了《马可波罗游记》,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所以,不接受对生活的预测,用自己的热情与真心,一步一步摸索着过好自己的人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5)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个人在对自己所做之事乃至未来的预测中,找到前行的方向,并在未来与当下的比较中,找到当下需改进之处。同时,个体在对社会和时代发展有了预测后,无论是与日寸俱进还是不走寻常路,都能让个体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在此基础上明确个人未来发展的方向。

(6)柯达公司以传统胶片工艺见长,但在数码时代到来之际,没有预测到其将成为未来主流,日渐被淘汰。而德国的莱卡公司,结合时代特征,在预测新技术和大众喜好基础上,不断更新相机内部结构,精湛的制作、底蕴深厚的文化,使其引领相机行业至今。

(7)蔡桓公不听名医扁鹊对于他身体情况的预测,没有在病症刚显露之时及时治疗,等到真正病入膏肓,连名医都无法救治之时,才有了后悔的意思,却再也无力回天。

(8)项羽不听范增对于留下刘邦必然留下后患的预测,没有及时免除后患,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9)天气预报。

2、分组归类

分类是对概念外延所反映的那一类事物划分为若干小类,是对概念外延所反映的事物进行分组归类。然后与分解得到的论点对接。分类要有一定标准。

如,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5)(9)

如,有的人则不以为然:(1)(2)(3)(4)

如,不听预测:(6)(7)

三、文章的基本范式

1、分解、分类就是概念辨析,然后找与之对应的外延。分解形成论点,分类找到论据。

正确内涵链接正确的外延(表现、行为)。错误内涵链接错误的外延(表现、行为)。各自拎出来,作推理证明分析。

2、模型:概念+内涵+判断+外延+原因+本质+影响+建议。

(1)“内涵”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揭示概念的含意。

(2)“判断”就是指明概念的内涵要素、外延是否具有某种属性,作出是非好坏的价值断定。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想。判断即论点。吴炳忠

(3)“外延(表现)”用排比思维,从多个角度描述某社会现象的直观印象,烘托渲染此现象的广泛性或严重性,为下文讨论提供清晰明确、全面完整的对象范围。

(4)“原因”,用分类递进、分类互补思维,来揭示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分类说原因,忌讳只说一个原因。(重点写)

(5)“本质”揭示事物的根本属性。

(6)“影响”,用分类递进、分类互补思维,来指出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分类说影响,忌讳只说一个影响。(重点写)

(7)“建议”,针对原因和影响对症下药,从不同角度提出对策或指出现象可能发展的趋向。

四、范文示例

例文1:比“预测”更重要的是“人为”

面对末知世界,人类从古至今都没有放弃预测。茫茫星空,浩浩海洋,宇宙的命运、地球的归宿,文学家在描绘,科学家在探索。

【人类一直在预测。】

在文学世界里,儒勒凡尔纳预言了有声传真,设想了直升飞机,预见到了潜水艇、霓虹灯、导弹、坦克,还预演了阿波罗登月。他的预测,是多么的有趣,又是多么的伟大!

【文学上的预测。】

在科学的世界里,尼古拉特斯拉十九世纪就预测到“会有一个发送无线讯息的装置,将世界连接起来”,而google公司工程师叫雷蒙德库兹韦尔则预测到电脑将会在象棋比赛中打败人类。这些预测,是多么的科学,又是多么的准确!

【科学上的预测。】

有了预测,中国有了预言奇书《推背图》,法国有了长篇四行诗《诸世纪》。

【人类预测的范例。】

到了现代社会,预测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与影响。地震预测,尽可能的减少生命安全;股市预测,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房市预测,有助于调控;市场预测,有助于规划。

【现代生活中的预测。】

  就连最不可预测的人生、命运,也有了预测的市场,称之为“科学算命”。

人生真能预测吗?命运真的可以破解吗?我们还是来看看中外一些文化名人是如何对待人生预测的吧?

【人生、命运的预测。】

  先谈季羡林,他的人生可谓多变。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谈到人生,季先生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若人生可以预测,那必定是美满的,那就不会有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竟没回家看望一次的懊悔;那就不会有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的漫长痛苦。还是季老说得好,“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是的,如果能有预测让好运满满,人生还有奋斗的意义么?

  再说林肯。21岁时,做生意失败;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24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26岁时,爱侣去世;27岁时,一度精神崩溃;34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45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落选;47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时,角逐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直到52岁时,才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再高明的相命先生可能也难以预测到这位倒霉透顶的人的最终结果吧。林肯先生选择的是坚信上帝的延迟,并不是上帝的拒绝,所以他能屡败屡战,最终成就不凡。

其他的还有参透人生的史铁生、身残志坚的张海迪、多灾多难的塞万提斯、实验六千多次的爱迪生等。

【举典例,说明预测。】

我并不反对预测。但我要说的是,在起伏多变的人生中,还有比预测更重要的,这就是“事在人为”,拚博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才更有意义!

【得出预测的结论。】

【本文没有在预测的概念内涵上纠缠,而是在概念的外延上下了功夫,事例非常丰富。很有说服力。吴炳忠】

例文2:预先与推测

预测这个词,似乎耳熟能详,好像隔三岔五就能从耳边飞过一般。但预测的原意是预先推测,那是否生活中每次听到的预测都符合这个意思呢?我看未必。

【诠释概念内涵,表达看法。】

对“预先推测”的前两个字,不必过分深究。预先,肯定是提前,准确地说,是在明确知道答案以前。不会有人在知道答案后再来一句“我预测”,除非故弄玄虚,不然不免要贻笑大方了。那么重点就在于后两个字:推测。那么什么是推测呢?我认为,是带有严密逻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的猜测,才可谓推测。

【进一步诠释概念内涵。】

耳熟能详的预测,每天的天气预报应该是其中的典型。或许有人问,这算什么预测,这只是对已知结果的告知罢了,这话应该是基于天气预报的高度准确性。的确,天气预报的准确度高达95%以上,因为那是基于航天卫星拍下的气象云图,由观察员进行十分精密的分析后得出的。天气预报要对一座城市的百姓负责,当然需要准确。而高精准度,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可靠的卫星云图。所以说,可靠的证据与数据也是预测成功的必要因素。

【举例说明(例子即为外延)预测成功的必要因素。】

另一个必要因素,我认为是预测者的经验。电视上往往能看见军事专家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关系的种种预测,他们的观点有力而难以辩驳,不仅是因为他们手上材料的质量,也因为他们对各国家、各地区之间关系的精到理解。即使只是推测,他们也会根据以往的历史来判断,从而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前一段是归纳,这段是演绎。继续说预测成功的另一个必要因素。概括举例。】

预测不是猜测,不能空穴来风。彩票、抽奖这类毫无依凭的东西,不能称作预测,只能称作赌运气。而股票,即使运气成分极高,也有市场行情作为依据。能算得上是一种概率极低的预测。

【预测不是什么。与上两段形成对比。由关键概念联想到与之相对的概念,展开论述。】

但预测终究只是预测,即便逻辑再精密,证据再可靠且充足,也会存在一定的变数。一有变故,终会有误差。天气预报很准,也有失手之时。还记得2016年某城市的天气误报,让多少人在炎炎夏日体会了一把“落汤鸡”的感觉。天气预报尚不能百分之百准确,何况别的预测呢?

【预测不准的原因:变数。】

预测是预先推测,既然是推测,就必须有个说明。好让他人知晓。一旦预测被人奉为真理,保不准会酿成大错。

【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强调预测不是真理。】

【本文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结合上做的比较好。作者首先对什么是“预测”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它是指带有严密逻辑、有依据且有一定把握的猜测。在此基础上探讨预测成功的必要因素:有可靠的证据与数据以及预测者的经验。接着作者辨析了预测不是随便猜测,不是赌运气,完善了预测的内涵,也回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最后作者补充论点,认为预测终究只是预测,即便逻辑再严密,证据再可靠且充足,也会存在一定的变数,因此对待预测,不能奉为真理,否则可能酿成大错。总体而言,作者的观点明确,思路比较清楚,语言也比较流畅。本文存在这样几个不足,首先是题目叫“预先与推测”,而行文中对“预先”几乎未加阐释。其次是文章基本停留在阐述“预测如何成功”的层面上,若能展现思维的多面性和层进性,就更好。另外作为观点的佐证资料也比较单一,没有为观点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这一点也存在改进的空间。题目最好为论点型的。(二类文中,58分,满分70分)】

五、小结:

概念生成语篇:抓住作文材料中的核心概念,或者依据材料自己生成文章的核心概念,分解它、诠释它,发表看法,由此寻找与之相近、相似,相反、相对的概念,诠释它们,发表看法,讨论关系,形成文章。吴炳忠

所谓概念分解法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凡概念都有内涵。对内涵进行分析就是概念分解。如“成功”,就是“达到预定的目标”。立意时便可以从如何确定适当的目标和怎样达到两个方面考虑。第二,概念总是用词语表现的。从语法上讲,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而词语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因此可以对构成词语的语素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立意。如“理想”,可以先分解成“合理”和“想法”两个要素,然后再进行立意的思考。

这个解题方法,实际上是运用“核心概念内涵分解法”,设立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和分论点组成文章的思想网络(体系),以此为轴,构成文章结构骨架、生成文章材料,快速作文。

分解分析法,是研究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分类分析法,是研究概念的外延“有什么”。前者实际上是运用演绎推理,后者实际上是运用归纳推理。

分类分析法,从概念内涵出发,尽可能多的列举出概念的外延都“有什么”。即依据论点和分论点,寻找材料。研究的是论点与材料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吴炳忠

关键问题是作者对概念的内涵、外延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掌握,如果不能准确地知道概念的内涵、外延,或者不能准确地理解作文材料的含意、概念的语境义,那么,还是不能很好地解题的、设立论点的。这考验的是学生的语言积累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