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忧患意识的真实价值

(2017-03-02 08:10:56)
分类: 时事评论观感

忧患意识的真实价值

http://y0.ifengimg.com/314bd925cdd17196/2014/0528/AleftYin.png


正因为普通人很容易把幻觉当成了真实,抑郁现实主义的纠偏作用和价值才受到了重视。

http://y0.ifengimg.com/314bd925cdd17196/2014/0528/ArightYin.png

法国作家加缪说,“对人的境况,绝望的是懦夫,希望的是傻子”;美国作家米侬·麦罗琳(Mignon McLaughlin)说,“春、夏、秋季让我们充满希望,唯独冬季提醒我们人的境况”。不明智的人类,不完美的世界,在这样的境况里,我们该如何生活?世道晦暗,人性残缺,人何以安身立命?这两位作家笔下流露的都是一种对人境况(human condition)的忧患感。

忧患感(忧患意识)可以有两个不同的意思,一个是对突发不利情况的担忧,善于察觉生活中的危机,预见坏事的发生。另一个是对悲苦、灾祸、死亡、贫困、挫折等等有敏锐的感受,是一种备尝艰辛、悲天悯人的心境或气质。

忧患的情感或心境包含着特定的认知,“忧思”既是“忧”,也是“思”。忧患主要不是指一时性的忧愁情绪,或对某事的不安或担心,而是指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在大多数情况下,忧患者遇到事情几乎总是会从不利处着想,负面考虑多于正面考虑。忧思者大多是多虑、谨慎和内向的。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是在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对立概念关系中理解忧患思虑,忧思被推向悲观那一头。但是,从1970年代末以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打破这种乐观-悲观两分对立的新概念,那就是“抑郁现实主义”(depressive realism)。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生存逆境中的忧患感,也让我们对抑郁有了一个新的透视视角。我们可以由此来理解和描述忧患意识或忧思的一些重要特性,也可以避免把“忧虑”简单地当成精神病学的“忧郁症”或“抑郁障碍”。

抑郁现实主义是作为“乐观幻觉”(optimism illusions)或“乐观偏误”(optimism bias)的对比概念而提出来的。为了避免“抑郁”一词与精神病症状的联想,我们可以称“抑郁现实主义”为“忧思现实主义”。是什么让“抑郁”跟“现实主义”发生联系的呢?心理学家劳伦·阿洛伊(Lauren Alloy)和林·阿伯拉姆森(Lyn Y. Abramson)于1979年提出“抑郁现实主义”这一说法,是从“抑郁”与“真实”(现实)的接近程度着眼的。他们认为,抑郁者对现实的认知比非抑郁者更接近真实,“比起非抑郁者(他们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来,抑郁者在判断自己处理事情时把握更加准确。他们是那些‘吃一堑,长一智’(sadder but wiser)”的人,非抑郁者太容易屈从于自己的错觉,用美好的眼光看自己和环境”。忧郁的“接近真实”是与非抑郁的“乐观偏离”比较而言的。忧思所纠正的不是乐观主义,而是乐观幻觉(optimism illusions)和由此而生的”乐观偏误"(optimism bias)。

乐观偏误又称“不现实乐观主义”(unrealistic optimism)或“比较性乐观主义”。它让人误以为,在碰到坏事的时候,自己不会像许多其他人那样受害或倒霉。例如,吸烟者知道吸烟与肺癌的关系,但认为得肺癌的不会是他自己;有的人明明知道股市有风险,许多人都在赔钱,但却认为自己能从中捞到一笔。在这样的情况下,拒绝乐观幻觉的抑郁现实主义对现状的估计虽然也会有偏误,但会比较接近真实。历史学家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说,“我们深受其害的是首先是我们自己的幻觉,而不是我们的恶习或软弱。我们听从的不是真实,而是我们用来代替真实的幻觉”。正因为普通人很容易把幻觉当成真实,抑郁现实主义的纠偏作用和价值才受到了重视。

抑郁现实主义的纠偏作用来自它的现实思考,而不是抑郁本身。抑郁是因为现实思考让人看到了太多的阴暗和丑恶,隐蔽的和暴露的,因而有了一种疲惫和无力感。承认自我的软弱和无助本身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抑郁现实主义的“抑郁”是轻微的,就像心理学家们所说,快乐的人也会抑郁。抑郁现实主义的“抑郁”是思考的结果,是一种思考者的抑郁。

真正的抑郁病患者有思考障碍,对未来生活中的一切充满焦虑和丧失信心,不想和人沟通,不想做事情。他们记忆力严重减退、无法集中思想和考虑复杂的问题。他们的认知也就无关乎什么现实不现实了。他们因幻觉而造成的焦虑、沮丧、绝望,已经不属于忧患意识的范围。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一些官网官微为何敢出语伤人

http://y0.ifengimg.com/314bd925cdd17196/2014/0528/AleftYin.png


看得见的,是在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看不见的,则是以外人为“鱼肉”的官商一体运行逻辑。

http://y0.ifengimg.com/314bd925cdd17196/2014/0528/ArightYin.png

“你最好永远别来!有你不多没你不少!”日前,“丽江市古城区委宣传部官微怼网友”一事,引发网友质疑。对此,丽江市古城区委2月27日通报称,对相关官员采取停职检查,并进行党纪立案。责令古城区委宣传部向古城区委作出深刻检讨,汲取教训,严防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澎湃新闻网3月1日)

近年来,个别地方官网、官微发布的不当言论、“神回复”时有出现。今年1月,武汉一市民向媒体反映,“武汉通”官网经常语出惊人,相关截图显示,对于问题“武汉通卡如何保管”,相关回复为“你爱咋保管咋保管,关我毛事”;对于问题“为什么网上余额有时与实际余额不符”,回复是“因为你自己太穷系统嫌弃你”,等等。

官网也好,官微也罢,均属于政务公开的渠道与路径,本该积极、坦诚地回应社会公众的诉求,搭建起政府与民众良性沟通互动的桥梁。可以说,网上的及时发声,不仅意味着政府话语表达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仍在于其感知群众冷暖、应对社会关切的内核。也即,无论线上线下怎样切换,服务民众的宗旨都是一样的。

那么,这样一个便捷的互动方式,何以到了个别地方手里,就会淮橘为枳、出语伤人,反倒成了刺激、灼伤公众情绪的导火索?

其一,仍有不少地方与官员并没有真正转变观念,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层面去理解新媒体。在这些人眼中,官与民的界限依然分明,高高在上的做派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整合而有所改观。老百姓提出的问题乃至老百姓本身,对于他们而言,仍是一堆麻烦与一群麻烦制造者。以这样敌对的情绪去回应,不可能有好态度。

比如丽江某官微怼网友事件,呈现出来的可能只是局部的小概率事件,但折射的却是当地对舆论监督、政府治理普遍的对立情绪。他们不仅不去下决心整治当地日渐恶化的旅游环境,反而摆出一副“爱来不来”的傲慢姿态,拒绝反省,拒绝批评,拒绝良性治理,乃至反唇相讥。

其二,不当言论频出也表明,一旦一个地方的发展环境成为官员利益竞逐与分肥的“场”,则必然无视民意诉求。而且,这个“场”往往有着高度的封闭性与凝聚性,敢于阻击所有外来的质疑。此前,云南省副省长陈舜以普通游客的身份参团旅游,就在一家旅游购物商店享受到“一对一”强购服务。对此,云南省省长阮成发在2月10日召开的云南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曾怒问:“有些购物店之所以那么嚣张,为什么就关不掉呢?背后有人吧!”

可见,表面上看,有的官网、官微只是在言语上侵害民众,实质上,仍是现实复杂利益关系在话语场上“情不自禁”的呈现。看得见的,是在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看不见的,则是以外人为“鱼肉”的官商一体运行逻辑。

因此,治理之道,一方面,固然要认真整治电子政务,如专家所言,强化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要做到比较客观、克制地回答一些问题。简言之,要有礼貌、说人话;另一方面,则还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真正从这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出发,而不是总惦记着地方利益乃至个体利益。

对此,李克强总理去年在部署“互联网+政务服务”时也明确指出,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是身边发生的、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各级政府不仅要重视宏观经济等“大事”,同时也丝毫不能忽视老百姓关心的“小事”。

这其中,有必要深挖官员与市场的利益关联,严厉惩治,斩断不当利益。只有不当利益被斩断了,才有可能让不当言论、“神回复”彻底敛迹。这也是俗话说的“不见棺材不掉泪”,舍此,不足以惩顽治恶。http://p2.ifengimg.com/a/2016/0810/204c433878d5cf9size1_w16_h16.pn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