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翰林山庄:剥蚀在对联中的历史烟云(来凤记忆)

(2011-07-27 14:44:04)
标签:

文化

分类: 今古都传奇

 

 

翰林山庄:剥蚀在对联中的历史烟云

笑雨

 

http://s10/middle/632d89ffxa91d4d98d939&690

 

璧山来凤驿翰林山庄为清朝翰林王倬府第,座落在层峦叠翠的金剑山脉天灯寺虎岩山下。山上有一突露的岩石高垒于崖上,远看似一只跃跃欲跳的猛虎,故名此石曰“虎岩”或“虎跳石”,此山亦名虎岩山。

王倬(1807年生)别号虎岩,原名朝杰,后更名朝旃(zhān)。据《璧山县志》载,王倬为清道光8年(1828年)戊子科举人,12年(1832年)恩科进士,中二甲18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835年任湖北汉川知县,后任丹阳、远安、麻城等地知县。后因库银亏空而被充军到漠北黄龙寨作卒8年。同治2年(1862年)回璧山执掌重壁书院,1869年卒于此院。

王倬自幼熟读儒家之书,精于书法诗句。翰林山庄正厅祠堂门柱上有一副由他亲笔题写的对联:

引皇祖三略,为孝子九龄

虽然历经140多年的风风雨雨和沧桑巨变,但深镌于石柱中的笔画,仍然掩不住故人风流与文采。笔画饱厚敦实,结体中规中矩却不落俗,特别是“皇”字头上的一撇,“祖”字的示字旁的一撇,“孝”字的一撇,“九”字的一撇,都是直撇,独具神采,粗重的笔画透着自信和雍雅。据传,王翰林善长真、行、草书,尤善“飞白体”,但祠堂这副对联却写得笔笔饱满,庄重肃穆,尽显真书韵致。

“三略”相传是汉初黄石公所著。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成,遭追捕,被迫隐姓埋名藏匿于下邳,在这里遇见一自称“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的老者,授其一部《太公兵法》,即《黄石公三略》,其后此公便不见于史载。但据考证,《黄石公三略》的成书当不早于西汉中期,它是后人在吸收先秦优秀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秦汉初政治统治和治军用兵的经验,假托前人名义编纂而成。

上联语中的“皇祖三略”是不是指黄石公的“三略”呢?

先看下联再说吧。“孝子九龄”典出东汉孝子黄香的故事。《三字经》中不是有“香九龄,能温席”之句吧。“香”就是黄香。黄香是一个幼慧早熟的孩子,在孝廉家风的熏陶下,他从知事时起,便主动操持家务,无微不至地体贴父母。虽然家境贫寒,他总要想方设法“亲极滋味”,即让父母吃得最好。九岁时,他母亲不幸病故,他悲痛欲绝,日夜思慕母亲,以至神志模糊,面容憔悴,身体虚弱,几乎难以支持到守丧期满。经乡亲们多方劝慰,才稍展蹙眉。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孝敬,尽心奉养。夏天,酷热难当,他便扇凉了枕席,再请父亲安歇;冬天,寒气袭人,他便钻进被窝里,以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冰冷的被褥,然后请父亲入睡。这就是“温席”一说的出处。其实黄香不仅仅是一个著名的孝子,而且是一个博学多能的才子,精勤谋政的贤臣,还是一个廉洁从政,爱民惜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清官。

黄香与黄石公不是同姓吗?对黄家而言,黄石公当称“皇祖”也在情理之中。只是王倬不姓黄,若此联为王倬所写,存在两点质疑:一是王倬不可能称黄石公为“皇祖”,二是王倬的先辈是否与黄姓有渊源也未可知。再看上联的“引”和下联的“为”,均为动词。“引”为多义词,在这里当“取用”,引申为“学习”;“为”的字义很明确,就是“做”之意。上下联的意思即为:学习 “黄石公三略” 那样的韬略,做黄香那样的孝子。此联凿于王氏祠堂门柱上,意在告诫和激励后人,既要学习文韬武略,也要修练德行品性,蕴涵着深澈的“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

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和德行,理想和抱负,然而实践它的路途并不坦阔。

据说王翰林“在湖北任职后期,因清高耿介,为政清廉,不善逢迎,直言犯上,遂遭人陷害,被削职充军”。然而县志载是“因库银亏空而被充军”。此为悬案,两种说法未有佐证。王返籍后,生活艰难,“后改名朝旃,再度赴试,又点翰林,成为双翰林。其文章道德,亦为时人所重。”“双翰林”一说传为佳话,却未见记载。

同治2年,执掌重壁书院;同治四年,受县知事寇用平邀请,参与修撰《璧山县志》;同治5年,璧山重修大成殿,王倬欣然为大成殿作《重修大成殿碑记》,此碑现竖立于璧山大成殿右耳房前,碑中有“风雨飘零,丹漆漫灭,芨芨乎有不可终日之势”等语。王还以璧山的山川形胜为表,以人文学风为里而撰写一联:

剑壁重重,四面山悬龙虎榜;

油溪泼泼,一江水入凤凰池。

此联曾镌于璧南门魁星楼正门,行文典雅,对仗工稳,音韵协调,气势宏大,包举山川人文,简练概括了一幅锦绣璧山图画。

致仕后的王翰林,并未自娱于林泉,而是倡文风,弘儒学,真可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了。

然而这等风流人物,却又为何坠入“富不过三代”的宿命呢?

王倬独子曾作广西思恩知县,不幸早逝,翰林院产权遂由侄辈享有。后家道中落,后辈子孙大约在十九世纪末将住宅租与黄楚九住家和做药厂,生产“戒烟丸”“消食丸”等。

好一个“家道中落”。大清王朝正历经由盛行而衰的命运,像王倬这样的直言耿介之士,自然难于混迹于日益腐败的官场,更名再仕,也难免不“家道中落”。据当地人讲,王翰林返籍后,当地乡绅士夫邀他赴宴,被他拒绝,还撂下一句话:“鸟兽不可与同群。”从而开罪于乡绅,以至于后来难以立足于当地。

“鸟兽不可与同群”语出《论语·微子篇》中的子路问津之事。孔子叫子路问路于两个犁田人,结果遭到一顿嘲笑和奚落,孔子因而叹息道:“人终究是不能和鸟兽共同生活的,我如果不与人群相处,又与什么东西相处呢?天下若是有道,我就不与你们去努力改革了。”王翰林说如此,或者是发泄“天下无道”的苦闷,却沦陷于人情事故的泥淖。

二十世纪初,翰林院卖给当地生意人黄歧生,改名“天生园”。易主后的院门,被新主人换上了新联,镌于院门石柱上:

斯地溯太原,金马玉堂,昔日曾为翰林府;

此业归江夏,迁基换址,今朝改作处士家。

上联写王氏祖先发祥于山西太原名门望族官宦显贵之家,又是书香翰林府第,下联写黄氏祖先发祥于湖北江夏,昔日“金马玉堂”的翰林府已易主归于黄氏,昔日佃户今朝主人,虽无翰林之名,亦有处士之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王府易主黄家,冥冥之中似乎有些道不明的玄机,正如祠堂门柱联中隐含的黄石公与黄香之事一样。有人或许会质疑,这是不是黄家题写上去的呢?拿祖先来炫耀一番亦在情理之中。但依我看,两副对联不是出自一个时期,前古而后新;其二,两副对联书体、水准有天壤之别;其三,两副对联的志趣格调有别;其四,从建筑布局看,前者为主体建筑,当于奠基之时即已规划,后者为辅助建筑,很可能是后来增补的,且其开门朝向显然与当初朝向不一致,将大门往侧向而开,与整个建筑风格和朝向相违,这只有在风水相冲之时才会做此权宜之举——莫不是王倬儿子早逝之后,其侄辈疑心风水朝向之故,作此改动?抑或是黄家后来多此一举?总之,我坚信,祠堂的对联决不可能出自黄家之手,黄家当时还孕育不出此等手笔。黄歧生幼时家境贫困,以卖针头麻线为生,靠生意积蓄购买了这座庭院。院门上的对联,很可能是他请人捉刀而作。

得意洋洋的黄家,也没有将发迹的荣耀进行到底。翰林院落到黄歧生手中后,更名为“济生堂”,后又改为“天生园”。解放后,“天生园”收归公有,政府在这里办过学、做过粮仓和敬老院。现辟为农家乐休闲娱乐之地,名为“翰林山庄”。

满眼烟云满眼雾,宫花顶戴人无数。

玉马金堂翰林府,雨打风流无觅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