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有必要过早地融入集体生活吗?

(2011-05-21 21:33:07)
标签:

集体生活

羞耻感

安全感

内在小孩

育儿

分类: 思想篇

                                                      Phoenix homeschool 吴建平

   题记: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上幼儿园,从内在小孩和个性成长出发,孩子不宜过早融入集体生活。

 

    每天清晨总会看到有孩子哭哭啼啼地被强行送到楼下的幼儿园。孩子真的都要上幼儿园吗?孩子真的有必要过早地融入集体生活吗?

   

    本人带着上述疑问在网上作了个调查《请问,你为什么送小孩上幼儿园?》http://www.ebama.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6653&fromuid=7590,网友送小孩上幼儿园的理由或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一、    情势所迫,没人带,要上班,大人需要休息,特别是老人;

二、    从众心理,别人家上我们也就上了, 人家都送了,我们也得送;

三、    为了孩子,不好好吃饭,去幼儿园锻炼哈。幼儿园的老师多长多艺,小朋友多,容易发起活动,可参与的形式多样化;进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接触的事物多,学着过群体生活,适应社会。去玩,和班上的同学在一起玩多开心呀!去幼儿园就是去玩的!

 

   岁前孩子会把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的形象内化成“内在父母”,孩子自己的形象,则会被内化为“内在小孩”。所谓人格,就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它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这个关系模式,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社交模式,也决定了他的心理健康程度。孩子5岁前或更早就送去幼儿园,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还在建构中,园内老师的形象、规范、同学关系等都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父母”或“内在小孩”。所以,如果是情势所迫,就要根据孩子的情况谨慎地选择。能晚就尽量晚。最好能有比较长的过渡期。尽量送到能尊重孩子自由选择,有益孩子个性成长的幼儿园。

 

    上幼儿园是去过集体生活的,这必定会受到道德、规范、集体意识等管束。在幼儿园,哭和伤心会认为是怯弱不勇敢、不坚强,是不好的。隐忍、不哭、听话、服从是被认可和鼓励的。所以,当孩子哭或伤心时便会有羞耻(愧)心,高夫曼(Gershen Kaufman)认为:羞愧感是一种灵魂的病,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否定,它影响我们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错误的羞愧心是许多心理困扰的根源。诸如,抑郁症、孤僻、偏执,强迫行为,自卑,自恋等。它是灵魂杀手。一旦人的羞愧感内化成功,生命便会渐渐被一种心理上的麻木凌迟致死。羞愧感铸成于我们早期与人相处的原始经验即家庭和幼儿园,哭、笑、怒、悲、伤心等情绪本是正常的,但在幼儿园等集体生活中会把情绪流露认为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于是错误的羞耻感就产生了。

 

    集体生活提倡集体价值,集体价值是鼓励与自我分裂的。它需通过压制个人的内心需求来迎合、维护集体的价值。否则,怎么会有集体?集体越强,自我、个体就越弱。所以,选择孩子上幼儿园就意会着过早地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选择权,过早地压制孩子的个性和天性,极易让孩子放弃自我,而去适应集体价值。然而,自由和个性是一个人具有创造精神的前提,安全感、幸福感的获得往往取决于个人自我感存在的程度。

 

    集体生活需要令行禁止,成员必须服从集体。幼儿园并非你想玩什么就能玩什么,也不是你想和谁玩就能玩的地方。否则,集体生活不能保障正常运作,集体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在我们的观念里,一个集体要高效、安全、有序地运行,必须要求每位成员服从管理、统一行动,如吃、睡、醒、玩等都要统一。都是有时间规定的。在幼儿园,遵守时间往往比孩子的需求和成长更重要。为了要让成员遵守和服从,羞辱和罚站等暴力手段是免不了的,除非孩子进园就很服管。如果孩子个性强,不服管,有的老师还会当众羞辱、惩罚孩子。这一是为了让孩子羞愧,打击他的自信、撕毁他的自尊。二是“杀鸡给猴看”,起到恐吓其他孩子的目的。孩子不管是被暴力或只是看到暴力,他们都是暴力的受害者。他们最终都会在权力压力和道德压力下产生惶恐和羞愧。没有权力压迫和道德压迫下的集体生活能让人获得安全感。相反,不仅没有安全感,还会增强不安全感和羞耻感。

 

    强行将孩子交(抛)给幼儿园。孩子会觉得自己被遗弃了,遗弃感会造成孩子羞愧、自卑,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才会被抛弃。如果你试图解释给他听或着跟他讲道理,没有多大意义。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8岁以前,孩子的思考方式是形象思维、是不合逻辑且以自我为中心的。8岁后,才开始会进行一些具体的逻辑思考,才能够参考别人的眼光,才会以较为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才会开始明白圣诞老人只是童话人物,才会开始在游戏中跟别人合作,才能够了解规则并遵守规则。和学龄前孩子讲道理和道德就如你从没吃过冰淇淋,跟你谈冰淇淋如何如何好一样,是没有意义的?其实,人类现有的语言、词汇都不能深刻地反映孩子当时的感受。这种抛弃感、绝望感引发的不安全感、羞愧感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他会缺乏自信。感到羞愧,他会贬低自己。不相信自己。不相信有人会爱自己,没有勇气建立亲密关系,不相信好事会降临到自己身上。这都是“被适应”留下的创伤。

 

    Phoenix也上了5天的幼儿园,那五天都是老师从我手中把他抢过去的。那一幕幕恐怖的场景,我们至今还挥之不去。也许有人会说,你再坚持几天,孩子就适应了。还好,我们没坚持,如果真是那样,说明孩子就已从恐惧状态进入了绝望状态,她彻底放弃了自己,放弃了对父母的信任。到了那一步,我们再怎么忏悔都没用了。这里说一下,孩子一旦有了恐惧,家长一定要听孩子反复倾诉,和孩子一起疯狂地游戏。这样,孩子的恐惧会通过倾诉、游戏一点点地花解掉、倾泻掉。

 

    也正是女儿的坚持,让我们有了觉醒,有了改变,真的很谢谢她,她让我们有了顿悟,让我们重新正视生命、正视成长。也给我们机会和她一起重新成长。 

 

    很多人会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是天经地义的事。认为上幼儿园对孩子是绝对有益的,是绝对有必要的。其实,孩子上幼儿园的历史才几十年,说他天经地义也未必。是否真的有益,也是因人而异。你最好先征询一下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不喜欢,你最好别逼他。因为那会给他带来恐惧和羞愧。我们试想一下,某一天,一位高智商的外星人突然找到你,跟你说:“请跟我去上学,学成后,你会变成超人。”(这是外星语,你是听不懂的),你的感觉就是他在叽叽咕咕。然后他就要强行带你走,你会怎么反映呢?

 

    当下,上幼儿园成了一种集体行为,集体行为会对每个人产生这样的心理暗示:首先,你不跟上,你就落后了;其次,大家都这样,即便错了,也有人垫背的,所以是安全的。父母的从众行为实质是父母自己在追求安全感。在你获得安全感的同时,有没有想过孩子的真正需求?如果给孩子心理造成伤害。那孩子从此一生就得耗费大量的精、气、神和时间去找寻自己的内在小孩。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上幼儿园的。作父母的没必要随大流。

 

    六岁前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父母的关注和呵护,当然还要强筋练骨。这样,孩子才能建构、内化成良好的内在关系模式。有了这两项。你还怕他不能适应这社会,生活不幸福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