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学习笔记11-20
(2010-09-12 00:32:3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转载佳文 |
11我总是心态软
支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杨凤池
贾女士将自己的丈夫200多次赶出家门,但赶出不久,又将丈夫接回来。心理学家用一个图板测试贾女士对丈夫的看法。图板上有五副图:女王、小矮人、骑士、海盗、公主。贾女士的哥哥姐姐自小就对贾女士很迁就。贾女士把丈夫看成海盗,可心理专家却认为贾女士对丈夫的认识模糊。丈夫在表现不好的时候,贾女士的认为丈夫到走了的情感财务,丈夫是海盗,当丈夫被赶出家门的时候,贾女士又把丈夫当成立关心她的哥哥和姐姐,于是心软了,认为丈夫是小矮人,于是又把丈夫接回来。而贾女士内心却需要自己的丈夫成为骑士。专家认为:这实际上是对丈夫的脚色的定位不准。你现在要弄清你的丈夫到底是一个什么脚色。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三日下午8时55分
12为什么不理我
支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李子勋
他总是觉得周围的人不理我,没有一个朋友。周围的人却都认为是他的问题。嘉宾十一位职业女士小轩,小轩从小就失去父亲,她希望得到父爱。小轩讲述了一个事例:有一次小轩参加了一次宴会,拖着一把椅子到桌子前,向这些同时说:都来了。大家都不答我。我就离开了。后来又去了一位女同事,他们却很热情,有说有笑的。
心理专家说:小轩叙述总是别人,总是他们怎么样。
小轩一直寻求着,但总是没有得到。后来电话联线他的同事,同事说她很保守,说话总是说一半留一半的。我感到我和别人也是不能很好的接触。
心理专家要求小轩作一个题板。题板上画着会场座位,让小轩自己画出自己的座位。她画的是前排靠已经坐在那里的旁边。专家分析说明她自己没有认同她的这种社会认同环境。觉得自己很重要,觉得自己努力勤奋。产生人际敏感,对别人猜疑,于是就保持一定的距离,不想得罪你,别人也为了安全的需要。
之后,小轩又表述了在家里与丈夫的对话情况。也看得出小轩的主动热情问题。我希望丈夫给我抚爱的感觉,但丈夫没有给我家的感觉父爱的感觉。她希望在任何场合建议归属感。
专家建议:你的敏感,使你自己决定,通过别人对你的挑剔,你与同事保持一定距离。你要坚持微笑,最大的热情对待同事。只有你自己主动去感化,你就会改变你的这种境况。
13丈夫口袋中的避孕套
支持人张小琴
小杨结婚四年,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小杨在丈夫口袋里发现了一个用过的避孕套,2000结婚,2002年一天的夜里,家里有人敲门。一个女人,他不让她进来。我问她们是不是在一起,她说是。小杨觉得在怀孕的时候,丈夫对他特别好。不管多忙她都要回家做饭。他在医院检查发现了心脏病,于是他给我电话,他说如果我真的心脏病,我就不娶你,我问她为什么,他说我没有了水来照顾你。
心理专家用打分的形式与小杨探讨夫妻各自对家里的付出。
家庭有五个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养育功能,情感功能。让小杨画勾或者画叉。画的结果是一个勾,一个叉,两个半勾。专家建议先回到正常的状态,让她慢慢的过去。或者把自己放大。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五日下午10时15分
14、爱要怎么说出口
支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李子勋
夫妻离异后,女儿跟着妈妈,到了初中时父亲把女儿接到了身边,女儿到了18岁了,可一直渴望表达对父亲的爱,而父亲也是一样希望表达对女儿的爱,但是双方都没有说出来。
经心理专家分析,他们都需要弥补互相表达的心理。女儿通过对父亲的亲近、拥抱完成她的青春期,父亲对女儿的表达,实现弥补他对女儿小时候没有照顾的愧疚和遗憾。通过录像对话,达到双方的表达,进而引出父亲到现场与女儿拥抱、交流,双方表达自己内心的爱。
15、母亲自杀之后
主持人张小琴 心理专家杨凤池
小梁的母亲自杀,小梁认为母亲自杀全是自己的错。因为小梁的父亲去世后,女俩相依为命。后来女儿出嫁到北京,母亲也一年要到北京生活多半时间,不幸的是母亲给女儿小梁照顾孩子时,在一次买菜时摔断了腿骨,从此烙下了残疾。之后不得不回家。母亲会回家后的一天,小梁两口闹矛盾,母亲打电话来询问,可女儿小梁态度及不好,还说你管的着吗?气得妈妈丢下电话。
之后妈妈自杀。女儿小梁得知后,极度自责,总认为使自己生气把母亲气得没有办法才自杀的。几个月都是作噩梦。
心理学家认为要做形势与心理的分离。首先是对母亲的衣服说自己份母亲分离的道理。再将母亲的遗物拿到母亲坟头烧掉。接着就是做自己孝敬母亲的事,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16、婆媳过招 给我一个空间(上中下)
主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李子勋
心理投身游戏,先看一段婆媳矛盾的电影片段,再由现场年老年轻“婆媳”根据电影片段配音扮演。心理专家建议婆媳间毕竟不是亲生母女,要找到一个心理边界。
换位体验:原来扮演的婆媳,这次又换位扮演。体验做婆婆的心理。
第三类活动:绝对考验,游戏规则:由现场观众、阿果、董浩充当婆婆,想方设法刁难儿媳妇。戏剧情节:儿子、媳妇要出外旅游过春节,婆婆要回老家过春节。婆婆、媳妇儿各自千方百计达到自己的意愿。
最后心理学家李子勋总结:处理好婆媳关系有三个原则,边界、并存、互利分享。
特邀嘉宾懂浩总结:婆媳关系紧张的关键在于有的婆婆苦巴苦业的把孩子拉大,有的甚至守寡几十年,就为这个儿子,结果来了这么一个女性。就有可能采取一些她所认为正当的,或者是下意识的动作,所以我们要理解老人。
——游戏体验,自悟自省。
17准妈妈的焦虑
主持人张小琴 心理专家杨凤池
嘉宾是一个孕妇小雅,孕妇焦虑,失眠。天一黑就害怕。孕妇整天在家里养宝宝。后来甚至要和婆婆一起睡觉,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随着日子过去,越发着急。觉得没有人替我。
心理学家引导孕妇还原怀孕情况。播放对其他孕妇的录像。之后评论孕妇没有做好做母亲的心理准备。自己还觉得是一个孩子。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做。母亲要敢于忍受困难、紧张、焦虑。受到呵护有佳。内心准备不足。中途去检查医生说血压高,但这种血压高是焦虑产生的。
有时候水睡不着也很正常,高兴了这样。明天不久睡着了。建议婆婆,凡是小雅自己能做的就要让她自己做。婆婆看着儿媳睡觉,要让她特别需要睡觉时才让她去睡。然后一天一天地提前睡觉。慢慢地将小雅的睡眠时间。
二〇〇七年一月十九日下午11时10分
18不爱儿子的母亲
主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李子勋
儿子总是董事孝顺,深爱着妈妈。妈妈含辛茹苦,却一见儿子就头疼,总是不爱儿子,痛苦心结不知如何解。爱与不爱如何把握?
嘉宾宋女士。她觉得她不爱儿子。孩子读初中了,宋女士却经常想把孩子送出去。还经常有问题就打儿子。宋女士猜测孩子是意外怀孕,生后经常换衣服,抱到阳台在他头上挂头上的皮。宋女士的妈妈见她不会带,就抱她家里喂养去了。
7岁时,接回来,就明显地感到自己不爱儿子。三年级时,一个月至少打他一次。自己相爱去不知道怎么爱。 “我儿子其实很可爱,长得很英俊,前几天与同学三次打架,老师让我带回家了。我没有说什么,因为我觉得是我把他带坏了。”
心理学家让宋女士做一个题板:分别写出儿子来后给自己带来了——得到的,失去的。宋女士写出:得到——名份;失去——自由、工作、事业。并且进一步解释。宋女士不会做什么事情,一直就是丈夫全部照顾宋女士,任何小事都不会做。一支呵护着她。
宋女士小时候,头上有一个姐姐,姐姐大自己四岁,后来在自己两岁时,有多了一个小弟弟。全家都去宠爱小弟弟。专家说,宋女士的心理也不顾成熟。在家里得到全家的呵护,这时候来了一小孩,分走了宋女士的一部分爱。你们不是喜欢宠小孩吗?现在,你们去宠着小孩吧。这种混乱心里困扰着宋女士。现在,宋女士不但得不到全部的爱,而且还要带儿子,承担家里的其他家务。这样就惹恼了宋女士的儿童心理。无名火不知道怎么发,好像孩子有责任得到好成绩让我高兴才是。
专家再次引导宋女士写自己得到的,失去的。这次觉得得到的是幸福、希望、成长。失去的是依赖、幼稚、不成熟。迅速从小女孩的心态走出来。
宋女士需要补充两块,一是要迅速从一个小女孩的心态成熟为一个成人的心态。二是在这个过程里,前面7年,是母子之间的情感空缺。要通过自己与儿子的交流,培养与儿子情感。要设计自己的一项事业,给孩子以榜样。
其实,宋女士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不够成熟。宋女士能到心理访谈,就说明宋女士下定了决心,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做法。
——宋女士小时候因为有了小弟弟被宠失落;宋女士本身一直不会做任何家务,有丈夫照顾着,心理能力还是一个小孩;儿子小时候的前7年一直有外婆带着,自己与儿子情感没有相容。这样造成了女子的感情别扭。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日星期六9时30分15秒
19、我的爸爸爱唠叨
主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李子勋
嘉宾是四川小孩小明,他说他的爸爸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一样爱唠叨。讲事情没完没了,出走了一次,老爸还是没有改正。老爸不但唠叨自己,连我的朋友也不放过,同学到俄哦们家里后,老爸总是强调要好好学呀,互相帮助阿,不乱花钱啦。同学说我们再见到你老把就要躲。小明因为听不得爸爸的唠叨,增经理家出走。出走回家后,父子俩都一起深入交流过,父子俩都说要改。可是他今天腿明天,明天退后天,始终不改。
心理专家现场做了一个测验,让小明写出三条对爸爸的希望。小明写出三条要求,一是不要婆婆妈妈,二是不要对身边的人不信任,三是说话要算数。
然后请出小明的父亲,父亲上来后讲话的却没完没了。心理学家分析,他们互相建构,你让我变成了不能好好学习,你让我变成了婆婆妈妈地。是对方让我变成了糟糕的样子。爸爸变得不快乐,儿子感到很挫败。
心理学家文现场爸爸,小时候家里谁最唠叨。
现场连线家里,感到这个家庭是以爸爸为中心的形式。
然后出示三幅图画,让他们选。一幅是以两个大人为中心,一家三口互相指责。一幅是以妈妈为中心,有妈妈拉着父子俩。一幅是爸爸妈妈相互拥抱,儿子与同伴自我发展。
结果父子都选地三幅图画。儿子表示用行动让父母放心,父亲表示不再唠叨。
——儿子的成人感产生后,觉得父亲的话太多,于是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父亲对儿子的举止更是不放心,于是也就更多的“唠叨”做人道理。结果越唠叨矛盾越深。
20害怕妈妈的女儿
主持人阿果 心理专家李子勋
嘉宾李秀英,40多岁,害怕居住在同一小区的80多岁的妈妈。买菜经过妈妈的房子都要在熟人的陪同下跑步经过。一旦看到母亲就想吐,甚至一天情绪不稳定。
有李秀英说,2003年4月3日,我打工回家,去看母亲,为家务事争吵起来。母亲睡在床上,突然一下跪在地上,又是作揖又是磕头,最里说你拿刀杀了我吧。我不理解。我想找办法逃脱母亲,当我还没有想好办法时,母亲站起来撕我的衣服,我的羊毛衫她撕不动,我就帮她撕掉了我的衣服。我回到家里,觉得没脸见人。回家后我自杀了,我喝了一瓶安眠药。李秀英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从小就是主动帮助家里操持家务。
李秀英讲说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情,一次折苞米杆作甜杆,被主人发现,其他的小孩都跑了,我没有跑。妈妈当着大人给我一个大嘴巴,接着要我跪下。我从没有发现过她发这么大的火。跪下后小便失禁。妈妈见后说你给我喝了。我真喝了。那次对我打击太大了。后来一次别人提起苞米杆的事,我当时就下的说不出话来。
心理学家说,在5岁时的一个很弱小的女孩,母亲给与得惩罚过渡严厉,在幼小的心灵形成了一个伤痕。2003年的这个事就成了一个导火索。使得她又回忆起童年时受到过的伤害。后来母亲又拿来一袋子玉米,加重了她屈辱痛苦,加剧了恐惧。
演播室播放了她妈妈的一段录像。妈妈给女儿道了欠。但李秀英却不敢看,感到全身发热,内心发冷。
先让阿果扮演李秀英的母亲,阿果模仿讲了自己的不是。之后征得李秀英的同意后,请李秀英的母亲到现场。可是还刚来,李秀英就出现了强烈的恐惧反映。心理专家赶紧让工作人员马上带走了李秀英的母亲。
心理学家再次给李秀英作心理疏导。20分钟后,李秀英同意再次请来她的母亲。这次母女与心理专家坐在一起,而且里离休应大约3米远,慢慢地靠近李秀英,最终让母女相互感动痛哭,比较接近了。
——童年的伤痕往往会成为心理障碍的导火索。治疗是要逐步推进目标。
二〇〇七年一月二十日星期六8时0分5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