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几种方式
(2013-04-10 10:21:44)
标签:
教育 |
1.通过实验现象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盐类的水解时,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将镁条放在盐酸或稀硫酸溶液中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但是,当他们将镁条放入AlCl3溶液中时,也发现会产生大量气泡,很多学生猜想可能是AlCl3溶液显酸性引起的,这又与他们过去所学的盐溶液应该是中性相矛盾,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学生发现AlCl3溶液呈酸性,进一步验证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获取的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发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再进一步提出为什么AlCl3溶液呈酸性,盐溶液的酸碱性具有什么样的规律等问题,驱使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
2.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在衣、食、住、行领域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化学知识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能让学生感受这点无疑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当前化学课程的设置来看,环境问题,能源危机问题,资源枯竭等问题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方面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中挖掘素材,与社会热点新闻结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解氯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介绍2004年4月重庆市某化工厂发生氯气泄漏爆炸,造成多人伤亡,展示其中一些图片,引起学生共鸣。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逃避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氯气的颜色、密度等物理性质,同时还需要学习氯气与碱反应等化学性质。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掌握一种逃生技能,也感受到了化学知识的魅力。
此外,还可以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创设情境,2007年4月以来,农夫山泉在全国各大城市开展的饮用水酸碱度测试活动一直是各方争议的话题。广告中,农夫山泉将两片pH试纸投入两杯不同的饮用水中,观察其颜色,从而判定酸碱。针对这个问题,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教师在实验室中让学生利用pH试纸进行测定,指出广告中测定方法的错误之处,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溶液酸碱性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利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
利用化学史重现科学家当时进行研究的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介绍科学家坎坷的人生经历,朴素的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刻苦钻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例如,在讲解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中,可以从氯气的发现史进行引入,瑞典科学家舍勒在1774年发现了氯气,教师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舍勒从一名学徒到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舍勒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将锰铁矿放入浓盐酸中发现了一种呛人的黄绿色气体(Cl2),然后进一步设计实验装置制取氯气。这时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当时是我们发现了氯气,如何设计实验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呢?学生在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后对于舍勒充满了敬佩,同时也对完成这个任务充满了期待,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设计方案。
4.重视学生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化学概念的学习应该依据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以及原有认知来构建概念。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之前或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观察、体会和各种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即化学前概念。化学前概念具有广泛性、隐蔽性、顽固性等,教师需要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化学前概念对化学概念的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提高问题情境的实效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需要具有展示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即能与我们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建立联系。这需要教师精心选取素材,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表征。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表征不一样,所思考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会不一样,这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2.创设问题情境需要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使学生缺乏探究欲望。这需要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即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小组同学间的探索是能解决问题的,但同时问题又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即明白。
3.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当从“封闭式问题”向“开放式情境”转化,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归纳、猜想、论证等有意义的过程,真正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于所设计的问题情境不需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从其中能获得知识,因此需要注意设计问题情境的开放性。
4.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紧密结合教材,问题情境可以源自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又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所提出的问题情境与课堂教学主题偏离,学生在解决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能获得新的信息,体会到知识的获取过程。教师要避免就事论事,而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