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茄故事——“语文学得我都方了”
(2020-01-15 12:58:26)
标签:
教育育儿 |
分类: 蕃茄故事 |
昨晚蕃茄说:“这语文学得我都方了!”
听了他这话,我都懵了。
犬子蕃茄,高三狗一枚,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差生。论基因,父母双双都是文科生;讲背景,亲爹和外婆双双中学语文老师加持;谈积累,从小就喜欢各种阅读,每年看各种课外书不下数十本;拼实力,用心写点东西去参加啥比赛的,拿个市级一、二等奖也不是没有过。可就是这样一个怎么看语文都不该出问题的孩子昨晚跟我说:“这语文学得我都方了!”
在升入高中之前,虽然对语文也经常有所抱怨,但主要集中在题目呆板、答案机械、重复劳动上,而这些到高中之后似乎已经有所改善,尽管成绩也就是那样,但至少不听他唠叨了。可从去年年底开始,关于语文的愤怒又开始了,起因是阅读。
先是11月底,他们做了套不晓得哪个区的卷子,里面有篇阅读理解,如果各位有兴趣我待会儿把原文给找出来,大概是讲农村一对父子俩去抓獾,整个过程描细致,父子动作对话活灵活现,可最后题目问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答案竟然是反应了农村妇女的拐卖问题以及造成的家庭伤痛。理由是在文章第二段提到过一句“娘是爹花钱买来的,又卷走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偷偷跑了”,蕃茄真真是晕倒,问老师怎么会是这样的答案,老师说“你呀,做题目要想深一点,多想一层,不要只凭直觉。”
接着是今年1月初的春考,出来了那篇著名的“白开背冬瓜”故事,有兴趣的自己可以去百度。蕃茄认为是与上次同类型的阅读,文章讲两个6、7岁的农村孩子去山上摘冬瓜,在水塘里踩星星的故事,蕃茄仔细深入地阅读与思考之后确认:这篇文章从头到底只有两个孩子和一个爷爷,所以,其实反应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以及他们承受了这个年龄不该承受的工作与伤痛。想想也是啊,6、7岁的孩子,人还没冬瓜高,居然要上山去摘冬瓜嘛!
然而,考后有好事者联系了文章的作者,作者说他只是想写两个孩子纯洁的友情。于是,蕃茄的心和那个大冬瓜一样裂了:“我凭直觉答题的时候,它让我深入思考,我深入思考了它又让我相信直觉,我太难了啊@~!@#%……&*”
再接着,还有第三击,就是前几天的区一模。刚考完回来的时候,小子很得意:“这次应该没问题了,虽然一模根本没用,我就随便考考呗,但架不住我历史好啊!”虽然茄妈搞不懂历史好为什么就影响了祖宗的语文分数,但想想文史哲不分家嘛,有用就好。
没想到前天拿到成绩,小伙子炸了:“这这这,这不科学啊,我怎么才刚及格!!!”仔细一看,他最得意的那道据说是和历史相关的古文阅读大题,总分22,他就拿到了字词解释的5分!
认真对比答案,蕃茄真的爆炸了:“这古文阅读太恶毒了,它弄了个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里的文章,里面的人我还认得:窦建德!所以我说我当它是考历史啊。我想,这是唐书啊,你文章里把窦建德写得再好也没用,总归是个反面典型,否则哪里轮得到李渊当皇帝!所以正常人,如果不知道背景,不认得这窦建德是谁呢,看了以后肯定觉得他英勇果敢,可我是谁啊?谁让我历史这么好呢?所以我果断地给他写上残暴凶恶,然后顺着这个思路一路写下去,那当然这些部分全都是0分了啊!”
而最最让他吐血的是他的两个理科强人小伙伴,这俩小强人偏科到啥程度呢?就说这篇古文里的两大主角之一“秦王”吧,这两位认定说的是秦始皇!也就是说整篇文章,蕃茄是完全看懂并且了解背景,两个小伙伴估计是看了个半懂不懂,并且认为应该讲的内容类似于“关公战秦琼”!可最后的结果呢:22分里人家一个拿了15一个拿了12,蕃茄只有5分!
连遭三击之后,蕃茄彻底崩溃了,昨晚在书桌前大叫:“这语文越学越差了,我这分数都从125跌到只能及格了!老子不学了还不行吗?这语文学得我都方了!”
唉,茄妈默默理了下蕃茄最近这雷霆三击的脉络:
第一击:他按文章的字面意思理解了做阅读题,然后错了,标准答案是要深入思考,挖掘出深度。所以,错在思考不够。
第二击:他深度思考,挖掘了足够的深度,标准答案虽然还没有出来,但看样子应该是只要按表面意思去做就行,所以错在过度解读。
重点在第三击:第三击是古文,节选自旧唐书。古文嘛,大家都懂的,经常是笔里春秋,一两个字就在那儿微言大义了。因为他对人物了解得比较深入,再加上想到旧唐书的作者是唐人,应该属于唐朝正史,而窦兄成王败寇的下场,所以这文章怎么看都是讲他不好了,勇猛么就是残暴,然后又一路电车开下去了,出轨了,翻车了~~究其原因,错在你知道得太多!
脑子里回响起那句歌词:“我还能怎么做,怎么做都是错。”默默地帮儿子合上书本:“我同意,接下来半年你表再学语文了,说不定还能考好点啊。”
所以今天,语文学方了的蕃茄同学决定去找语文老师商量,下学期开始他语文不学了,刚才发微信跟我讲,正在舌战群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