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朋友处获悉另一位壶友阐述关于紫砂壶内壁及底部出现闪亮银砂粒的观点:“原矿紫砂一定含大比例的云母,而现在原矿越来越少,一定有人在紫砂壶的抟制中故意人为添加磨碎的贝壳粉,以障人耳目”。
笔者以为此是在混肴视听了的,于是搜罗出一些资料,仅供参阅。
首先,从紫砂陶的矿体结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份入手,初步认识一番紫砂陶。
紫砂岩类型为粉砂质泥岩,粉砂泥质结构,由于含有较多的铁质,定名为含铁质粘土质粉砂岩。主要有石英粉砂及胶结的粘土矿物组成。石英碎屑孤立地分布在胶结物中,呈基底式胶结。
紫砂岩中的岩屑部分有以下组成:
石英:次棱角一次圆状,料度0.02~0.1mm,少数可达0.15mm,含量50%;
云母:黑、白云母均有,鳞片状,往往围绕碎屑部份,含量3~5%;
长石:柱状,已风化成高岭石,含量1~2%;
硅持岩屑:粒度0.10~0.15mm,分散分布,含量1%±;
褐铁矿:粒状,含量1%±;电气石、白钛石:微量;绿泥石、
海绿石:偶见。
紫砂岩中的胶结物部份由以下部分组成:
高岭石:鳞片状,含量25~30%,
水云母及绢云母:鳞片状,含量3~5%,
化学成份:SiO2 56. 96%、A12 03 20.55%、Fe2 03 9.43%
紫泥经X光鉴定为石英、高岭、赤铁矿和伊利石(水云母类)。紫泥试样在光学显微镜下上述矿物共生在一起。
偏光显微镜鉴定:
紫泥的结构及矿物成份,镜下观察情况是:粉砂泥质结构,碎屑矿物以石黄、白云母为主,含少量长石。胶结物为粘土矿物被铁质污染呈棕色。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紫泥,发现许多0.1~0.2ц大小的鳞片状晶体,经电子衍射鉴定高岭石矿物。
综合分析,紫泥主要矿物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石、石英及云母屑、铁质等。
紫泥中尚有MnO、Cr2OC3、CoO、CuO、PbO等元素存在。
紫砂陶中的化学成份表:
接着我尝试着了解贝壳的物理特征及化学成份。
贝壳: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具有一种特殊的腺细胞,其分泌物可形成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称为贝壳。贝壳的主要成分为95%的碳酸钙和少量的壳质素。
碳酸钙的熔点是825°C。碳酸钙的分解温度是898°C。分解物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氧化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生石灰的主要成份。它的物理性质是表面白色粉末,不纯者为灰白色,含有杂质时呈灰色或淡黄色,具有吸湿性。
紫砂的适宜烧结温度在1250度左右,无疑,若在紫砂初制时加入磨碎后的贝壳借此希望表现紫砂的云母含量,显然是没有可能的。
既然深入至此,干脆就把云母在紫砂陶器中的表现方式探讨一番。
偏光显微镜下,紫砂的主要碎屑矿物以白云母为主。
云母是一种造岩矿物,通常呈假六方或菱形的板状、片状、柱状晶形。颜色随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异,主要随Fe含量的增多而变深
。云母的特性是绝缘、耐高温、有光泽、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隔热性、弹性和韧性
白云母的化学式为KAl2〔AlSi3O10〕〔OH〕2,其中SiO2
45.2%、Al2O3
38.5%、K2O
11.8%、H2O
4.5%,此外,含少量Na、Ca、Mg、Ti、Cr、Mn、Fe和F等。
其中主要化学成份为二氧化硅及三氧化二铝,而这两种主要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均超过了1600°C。差不多可以表示,即便紫砂陶件烧到1600°C,其间的白云母残骸依然以物态方式得以存留。在紫砂试样的显微观察中大的云母可达150×20ц,大多数在25ц以下。由于烧成温度低,云母还保留其残骸外貌。周高起《阳羡名壶系》中描述:“壶之土色,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初年,皆细土淡墨色,上有银沙闪点,迨砜砂和制彀绉周身珠粒隐隐,更自夺目。”从历史出土紫砂陶件中分析得知当时所指银沙点点当属云母残骸在壶身表现所致。
反观现代许多中低端紫砂陶件,确实难寻古文中银沙闪点的感觉,偶见一二,其云母也是大小一般,稀稀落落。不似古陶件之云母大小参差。恐机械练泥所致。
另,紫砂陶件中的云母含量多寡是否可以成为衡量紫砂优良,是否原矿的依据待考。云母及石英存在于紫砂陶土中的作用待考。参照笔者手中一些古紫砂陶件并未发现原来的原矿紫砂陶件一定含云母较多。
通过对比分析,笔者发现,无论新壶老壶,云母在壶体的表现方式居多出现在壶表肩颈部,壶盖内侧,壶壁内侧且较集中于接近壶底处。原因何在,待考。云母多少并不足以用来判断紫砂陶土是否为原矿,倒是反过来证明了紫砂陶土的纯净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