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两岁的小孩比较令人头疼,老外称之为“Trouble Two”或者“Terrible
Two”。这个时期的小孩逆反、暴躁、爱哭、不讲道理,原因是他们正处于建立秩序的敏感期。
小孩的性格不同,同样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可能有的孩子常常为点小事就大哭大闹,而有的孩子则是发脾气、对着干。豚娃应该是属于后者。豚娃还不到两岁,不过他这种敏感又早熟的娃,妈妈姑且认为他的敏感期来得比较早吧。
说起豚娃的Trouble表现,妈妈和奶奶有一箩筐的苦水要倒,不过每次事情一过去,妈妈又有了重生的感觉,刚才的焦头烂额就被忘到九霄云外去啦。几米的漫画上有句话,“大人们都说小孩有时候是天使,有时候是魔鬼。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天使,只是有时候他们看不见。”我觉得十分有道理。小孩天生善良,他们希望表现得乖巧,让大人们高兴。如果什么时候他们不想这么做,那肯定是有必须的理由。父母要做的是,宽容、忍让、疏导、指引,还有耐心地等待。
豚娃常常比较逆反,你要他这么做,他就偏偏那么做。你和他讲道理,他就会更反着来,嘴巴里面还一直顶嘴,把你说的话都加个“不”字。春节期间,可能是宠着他的人多,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他甚至表现得急躁、骄纵,说话总是装作要哭的样子,很大声地“豚娃要...嘛!”你动作慢一点,他就摇头、跺脚,脾气大得很。看他这么无名发怒,大家都很无奈,只好开玩笑说,豚娃更年期到了。
理解归理解,但是也不能放任。豚妈觉得这个时期要教会他正确地表达情绪,否则任性惯了,会变得骄横、自大。
怎么去引导他呢?
首先当然是以身作则。身边的大人平时什么语气说话,生气的时候怎么表达,这些都是会被小孩全盘模仿。观察一段时间,我发现豚娃对奶奶说话的时候声音大,一点不如意就搬出一句“不要奶奶了,换一个奶奶。”有的时候他甚至会咬奶奶,或者扯奶奶的头发。可是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他不会这样表现。原因嘛,小孩子都敏感,他们知道谁是“软柿子”。例如奶奶有时候会假装生气,提高音量说“不要奶奶算了!不要就不要!”可是又很快和豚娃嘻嘻哈哈起来。豚娃提出无理要求的时候,只要他大喊大叫,奶奶马上就会会改变态度,连声说“好吧,好吧。”豚娃知道,对付奶奶,就是要说话声音比奶奶更大,而且就算把奶奶弄疼了也不要紧,反正奶奶生气以后马上就会好。妈妈对豚娃这种说话方式实在忍无可忍了,开始全面改革。每次豚娃哼哼唧唧,假装要哭,妈妈就告诉他要好好说话,说清楚,否则妈妈听不见。不管他多不耐烦,多高音量,妈妈就安静地看着他,表示没有听见,直到他平静下来,用很正常的语气说:“妈妈,豚豚想要...”,我才会满足他的要求。奶奶很配合,这个时候一般会故意躲开,不让他有别的依靠。这么两个星期下来,豚娃已经不乱发脾气了。实在不开心的时候,他会拉着妈妈啰嗦个没完,但是不会假装要哭,或者故意大叫。
为了成为豚娃的榜样,妈妈要常常自我反省。不仅对娃娃说话的时候要保持一贯的温柔、坚定、不娇气,对家里其他人说话的语气也要平和有礼。比如前天妈妈在给豚娃讲故事,爸爸在旁边一直插嘴,妈妈有点不耐烦了,说了句:“闭嘴!”结果豚娃马上就学会,对着爸爸说:“闭嘴!”那一瞬间,妈妈心里悔啊,这个时候再去教他对爸爸说话要礼貌还有什么说服力呢,自己都没有做到。于是当着豚娃的面,马上跟爸爸道歉。以后一定要特别自律哦。所谓言传身教,切记切记。
另外,要引导他用其他的方式来发泄情绪。例如,跑步。昨天妈妈教给豚娃一个“walk,run,stop”的游戏,豚娃很喜欢。根据妈妈的指令,妈妈说Run!豚娃就在客厅里跑来跑去,然后扑到妈妈怀里,一阵欢笑。妈妈还教他发呆。不高兴的时候,站在阳台上,靠着玻璃看看外面的人啊、车啊,还可以在玻璃上吹气,然后在模糊的地方作画。
还有一点,妈妈两个星期观察下来,觉得加大运动量可以让他情绪更积极。多出去玩,即使下雨天也可以出去散步,多玩点运动类的新游戏。这个和大人一样,多运动,多出门,心情自然就豁达得多。而且,累了就会想睡觉,没啥精神无理取闹,时间一长,就把发脾气的毛病戒掉了。
我还尝试选一些内容积极,情景温暖的故事给他听。例如太阳公公的故事啦,春天万物生长的故事啦、好朋友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啊。每天一个新故事,豚娃听着心里暖暖的,心情总是很好。这几天晚上,豚娃会自己钻进睡袋,把被子拉倒胸前,然后很期待地躺在妈妈身边等听故事。夜间也睡得很安稳,偶尔醒了,就爬到妈妈旁边,蹭蹭妈妈的脸,又睡着了。
每天早上醒来,看见豚娃在那笑眯眯的唱歌啊、自言自语啊,一阵幸福就爬上心头。真是妈妈的小天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