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觉寺:又称正觉寺、大正觉寺,俗称五塔寺。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竣工于明成化9年(1473),曾为明代皇家敕建藏传佛教寺院。永乐初年,为万里而来觐见的印度高僧兴建一修行之所-真觉寺。《帝京景物略》记载:成祖文帝时,西番板的达来贡金佛五躯,金刚宝座规式,封大国师,赐金印,建寺居之,寺赐名真觉。据石刻艺术博物馆藏品《钱义墓志石志文》记载:公尝奉敕建真觉寺于都城西香山乡,语润、兴日:身后务瘗我于斯,使体魄有依。尔等识之。钱义,为明宫宦官,成化年间曾奉敕修建真觉寺……
真觉寺:曾被乾隆帝两次选为其母祝寿场所进行重修。《真觉寺大事记》记述:乾隆16年(1751),乾隆帝母60寿诞,第一次重修正觉寺,为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敕更寺名:正觉寺。寺内主要殿宇更换为色黄琉璃瓦顶,绿色剪边,升格为皇家寺院。乾隆26年(1761),乾隆帝母70寿诞,第二次重修正觉寺,敕改寺名:大正觉寺。改建天王殿5间、东西配殿10间、转角房16间、顺山房6间、金刚宝座塔台一座、宝塔5座、重檐亭一座、昆庐殿5间等,寺内屋顶全部更换为黄色琉璃瓦。清末,寺院毁于大火,仅金刚宝座塔台得以保留……
真觉寺:金刚宝座。真觉寺核心建筑,砖石结构无梁殿。其建筑造型仿古印度佛陀迦耶大菩提大塔式,南北立面各辟一券门。其建筑外形可分作下层宝座和上层宝塔两部分。塔室高穹顶,过室两侧各设石阶44级,藏于东西两面墙体之内,蜗旋而上可达宝座顶台琉璃罩亭。500余年,坚固不摧,被誉为古建筑中运用结构力学的典范之作……
进人宝座南门,有一方形过室,顶部有蟠龙藻井。塔室中央竖立方形塔柱,塔柱四方各设佛龛,南侧为释迦牟尼佛、西侧为阿弥陀佛像、北则为燃灯古佛像、东侧为药师佛像。其中,燃灯古佛像早已无存,现佛像为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捐赠……
真觉寺:金刚宝座。寺内地面上唯一可以看全金刚宝座顶台5座密檐石塔和琉璃罩亭的角度。金刚宝座之上,顶台分布5座高达两丈的密檐石塔和琉璃罩亭,中央石塔13层,四角石塔各11层。5石塔以中、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五个方位布局,塔座、塔身、塔刹遍饰雕刻,塔刹由仰莲、相轮、华盖、宝珠构成。塔身每层均刻有佛像,龛龛相连。塔座每面开龛刻佛像一尊,龛两边雕饰菩萨、菩提树等。中央石塔须弥座南面正中刻佛足印及佛八宝,精美绝伦……
据佛经载:金刚界有五部,即佛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等,各以五佛为部主。按其方位分别为:中佛大日如来,法界体性智所成,狮子王座。东佛阿悶如来,大圆镜智所成,象王座。南佛宝生如来,平等性智所成,马王座。西佛无量寿如来,妙观察智所成,孔雀王座。北佛不空成就如来,成所智所成,大鹏金翅鸟王座。佛教典籍中,认为五佛皆是毗卢遮那佛所化现。《如来渊源考》曰:五方明王为五方五佛之化现。五方五佛名号不一,皆为同体,毗卢遮那佛所化现……
真觉寺:金刚宝座。金刚宝座:外形为四方台型,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米,通高15.7米。顶部比基部收进半米,既稳固,又庄重。在6米高的宝座外部,饰有5层佛龛,宝座层与层之间有石刻椽子、勾头和滴水组成的仿木结构屋檐。南北两面各有佛像86尊,东西两面各有佛像109尊,共有佛像390尊。龛与龛之间,由仿花瓶式柱子和一斗三升斗拱相隔。佛像为五方佛坐像,一组5尊,循环排列……
真觉寺:金刚宝座-四面佛像:诸行无我,诸法无常,万法归一。即:佛本无相,佛法无边,但其所示众人的色相还是有区别的。往往在干佛碑、干佛柱、干佛墙、干佛塔上,干佛一面的佛像,最关键的区别即手印,其次是趺坐的形式,还有发型、服饰、台座、龛框的不同……
真觉寺:民国修缮碑记。民国26年(1937)5月12日-民国27年(1938)11月10日,国民政府曾对金刚宝座进行修缮,并收回旧基地30亩及添筑门楼院墙……
真觉寺:又称正觉寺、大正觉寺,俗称五塔寺:古寺玉兰……
西长河:长河源自西山山麓,通过昆明湖至海淀麦庄桥,折向东南至西直门高粱闸汇入德胜门水关,进入积水潭,全长30余里。长河曾为北京古城护城河的引水渠,辽代称高梁河,金代称皂河,元代称金水河,明代称玉河,清代始称长河。西长河流经白石桥、动物园、五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