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其课程简介

标签:
杂谈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几次主要的课程指导纲要的颁布对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简要介绍了日本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最后从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经验中总结了几点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字:日本;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
一、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各国的在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呈现一个相同的趋势,即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力度,日本也不例外,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于20世纪 80 年代,早在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和教育课程审议会就组织实施了“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教育发展方向”的专题调查,并阐明了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定了21世纪日本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产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步入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全球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长期不景气,使日本政府更加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是带动日本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985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第一次咨询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要“适应信息化”。1986年的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信息运用能力摆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的位置上,并把信息运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同时解释信息运用能力是指主动地选择、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的能力。1987 年 12 月教育课程审议会在咨询中指出 :从养成能够自主对应社会的信息化的基础素质的观点出发必须要考虑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理解、选择、整理、处理、创造等必要的能力及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手段的能力与态度。根据上述思考与探讨,1989年3月在学习指导要领的改革中,决定以计算机为中心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在这次改革中,小学阶段没有明确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没有设置特定的信息学科和领域,而是把计算机作为教具,通过对教育机器的使用让学生习惯、亲近计算机作为基本方针。初中阶段在技术家庭学科中新设了“信息基础”领域作为选修内容 , 同时要求在社会、数学、理科、保健体育等学科中把计算机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以便有效运用计算机。高中阶段的普通教育也没有设置特定的信息学科,只在数学、理科、家庭等学科中加入了与信息和计算机相关的内容,但是允许各校根据自己的判断设置与信息有关的课程。与职业相关的各学科,可以列入各种与信息相关的科目,普通科学生也可以根据社区和学校的实态学习这些科目。学习指导要领总则中还要求所有学科在做指导计划时都要考虑适当运用计算机进行教育活动。这样信息技术教育和运用计算机的教学实践在日本全面展开。
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文部省提出一项九年行动计划,拟为全部学校配备多媒体硬件和软件,训练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支持先进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1991年7月,文部省公布了《信息教育指南》文件。该文件指出,“运用信息能力”应包括四方面内容:(1)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的能力和信息的创造、传递的能力;(2)对信息社会的特性和信息化对社会及人类影响的理解;(3)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和信息的责任感;(4)掌握信息科学基础和信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的特性、基本操作。
随着信息化的急速进展,到了20世纪末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 ,为了改善信息技术教育,日本社会进行了新的思考。1996 年7月中央教育审议会进行了题为 “展望 21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方式”的咨询 ,咨询中对“在今后的社会中生存的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才是必要的?为了教育的改善和充实怎样有效运用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怎样推进信息化和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给出了 4 点建议:( 1) 实施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 2) 由信息机器 、 通讯网络的运用使学校教育有质的改善;( 3) 对应高度信息通讯社会构筑新学校;( 4) 对应信息社会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在普通学科中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态设置有关信息的学科与科目。1998年7 月教育课程审议会在咨询中指出:为了对应信息化 ,在高中阶段设置信息学科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手段,学会恰当判断、分析信息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自主对应信息社会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这样在面向 21 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初中的技术家庭学科中增设了“信息与计算机”的内容,高中普通教育新设了“信息”学科,开始了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日本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信息化教育继续受到高度重视,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各教育阶段中的各门课程均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信息化教育,特别是增加电子计算机与信息通信网络的教学内容,并加强对学生信息道德的指导。
二、日本信息化教育的目标
日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思想是:要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实施各级学校的一贯的有系统的教育。进一步改善与充实相关学科,以培养包括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等能运用的信息手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一)目标
1、总目标的阐述
(日本作为信息技术发展比较早的国家,其信息技术目标建构有其自身特点,特别是其信息技术教育起源于信息学的角度,所以具有信息人文学的痕迹。)
日本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总体阐述是:通过学习与运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思考方法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培养他们能主动的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能力和态度。
2、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
归纳整理 1997 年 10 月日本信息技术教育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面向系统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的报告中提出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 ,主要从以下 3 个方面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1)信息运用的实践力;(2)对信息的科学理解;(3)参与信息社会的积极态度。
3、这三个目标的具体内容是:
灵活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具有能够根据课题或活动目的要求,灵活适当地运用各种信息手段,主动积极地收集、判断、处理、创造、呈现信息的能力,并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受传者的特点传递自己的观点,达到有效地沟通;
科学地理解信息:了解运用信息的基础信息处理方法的特点;正确的收集信息,了解对自己信息处理能力的评价和改进方法的基础理论和方法。理解计算机与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特性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要根据所知道的信息手段的特性能够恰当地选择与运用。以信息运用为指向深刻理解信息 , 学习和实践对问题解决的次序与结果的评价,学习人的知觉,记忆与思考的特性,表达信息的技法等基础理论与方法。
积极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积极地参与信息化社会的建设,拥有信息化社会的伦理道德。
三、课程设置
在日本,信息技术教育统称为“信息教育”,从他的课程设置的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都是以“信息运用的实践力、信息的科学理解、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这三个方面进行定位的,这三个方面对应于高中信息教育的三个科目:信息A、信息B、信息C;初中的信息教育开设“信息基础”课程,以及他们的综合学习里面,在加上教师在普通学科中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信息教育形式灵活多样。
(二)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
1、小学阶段
我国的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年龄和心智发展特征,提出总目标和分目标,根据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提出各自明确地目标。日本将中学和小学放在一起,提出一个信息技术教育的总目标,但不分解这个目标。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电脑的亲近感,在学习目标上没有明确任务。
在日本,小学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要求各个学科的老师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给学生创造信息技术教育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说语文课,教师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并将所查内容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聆听艺术家对课文进行朗读、解说,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并让学生模仿老师使用现代化设备,在使用现代化设备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
在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中规定,(因为新设综合学习,是1998年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的最大特色。)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统一增设“综合学习时间”。为了适应高度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文部省提出信息教育要从小学阶段抓起,应当有多样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综合学习时间”的作用,开展专题性的计算机教育,通过探究的、表现的、创作的方式开展学习。在学科中积极运用计算机,养成亲近信息手段的情感态度。着重培养学生获取、选择、整理、创造和传递信息的基本能力,将信息运用能力作为信息教育的目标。
日本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我国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开门见山,直接指向小学生,紧紧围绕学生展开工作。日本采用的是迂回战术,直接指向老师,通过强化老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提高老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能力,督促老师使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用老师的行为来感染学生。
2、初中阶段
开设“信息基础”作为选修课,平均25学时,主要用在计算机设备操作和初级软件的应用上(这与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大体相似),使学生初具网上学习能力。初中信息领域的教育目标是: 即通过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活动,在学会物品制作、能源利用以及计算机运用等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技术所起的作用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其恰当的运用能力与态度。
其内容如下:
(1) 生活与产业中信息手段所起的作用。知道信息手段的特征、生活与计算机的关联;知道信息化对社会和生活的影响,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
( 2) 计算机的基本构成、技能与操作。知道计算机的基本构成与技能,能够操作;知道软件的技能。
( 3) 计算机的运用。知道计算机的运用形态;能够运用软件进行基本的信息处理。
( 4) 通讯网络。知道信息传递方法的特征与运用方法;能够收集、判断、处理和发送信息。
( 5) 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知道多媒体的特征和运用方法;能够选择软件表达和发送信息。
( 6) 程序、仪器测量与控制。知道程序的技能,能够制作简单的程序;能够运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仪器测量与控制。
在上述 6 个项目中,(1)-(4)为必修项目,(5)、(6)为选修项目。
3、高中阶段
通过数理学科开展计算机教学活动,目前正在向整体教育活动扩展,并设置高中“信息处理”选修课和“信息技术”必修课,促进网上学习。
高中阶段开设了“信息”学科,它有“信息A”、“信息B”、“信息C”三个科目组成,每个科目标准学分为2分,要求至少选择其中一个科目进行学习。
信息A:主要以信息的有效利用为中心,以正确使用计算机和信息通信网,以及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发送的基本技能为重点。它的主要内容为:信息手段的有效性,信息收集、发送、处理和信息手段的有效利用,信息手段的使用在生活上引发的变化等。
信息B:是以对信息的科学理解为目标而设置的科目。它以计算机的性能、构造及对计算机的正确使用方法的科学理解为重点。它的主要内容为: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的有效利用方法,计算机的构造和技能提高,信息处理的模式和数据管理,对信息社会发展有利的信息技术等。
信息C:重点是培养学生形成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这种在对信息通信网在信息社会总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培养参与信息社会的最好态度。其内容包括:信息的数字化,信息通信欸能够和通信,信息的收集、发送和自己的责任,信息化的进展和对社会的影响等构成。
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2008年12月22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最新的学习指导要领(2013年开始实施),其中对高中信息学科进行了修改。将现行的信息教育的科目改为两个科目:社会与信息以及信息科学,都是两学分,学生从这两个里面二选一。
从日本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信息教育模式已不再是封闭地课堂授课式教学,而是以其为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四、对我国的启示
1、日本的经验表明,政府是一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应由政府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目标。
2、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虽然日本似乎限制了私营机构参与教育的机会,从而避免利益冲突,但是日本的教师培训大多数由私营机构进行,公私之间也有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合作。比如“小网络计划”,日本还有以慈善形式进行的“计算机和因特网接近计划”等民间支援活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目前国家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更应采用市场化的手段,制定相关政策,多方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信息化过程,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3、日本高度重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广泛的应用,日本社会各界充分意识到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如不加强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则很难抵挡信息化社会的消极影响。而且其新颁布的全国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学习相关内容。
4、最后,应当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信息能力强的教师,在教师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还应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建设,建设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可以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通过网络共享到优质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减小地区差异。
5、此外,日本全民办教育的思想也指得我国学些和借鉴,日本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不单纯靠学校,更要家庭及社区来共同承担,这一点在他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