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宫心计》,世界杯期间一道风景线之发型发式篇

(2010-06-21 15:46:21)
标签:

时尚

发式

椎髻

宫心计

罗髻

半翻髻

透额罗髻

乌蛮髻

抛家髻

堕马髻

分类: 娱乐

看《宫心计》,让里面好多夸张诡异的造型,尤以大恶人太皇太后为首的“香蕉头”引领了一道雷人风潮,挨板砖程度堪比天雷滚滚的《红雷梦》。但其实在通达开放的唐朝,美人们不但将自己的眉毛点画的个性十足,他们的发髻头饰也是千奇百怪,博人眼球。其实《宫心计》中的许多造型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凭有据的。尤其是发型,很能反映唐朝的社会现状和审美标准。

1、半翻髻

《宫心计》中,阮司制初期梳的发型叫“半翻髻”,唐初期流行于宫廷之中。这种发式的特点就是由头顶梳出一个髻,顶部又向下半翻,似即半翻髻。在永泰公主墓石椁线雕中亦可见。《宫心计》中,阮翠云的发髻不似陶俑的夸张,却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http://s6/middle/63293edfh89859395d7c5&690
2、椎髻

三圣母在荣升司珍房司珍之后,曾经梳过一段时间的“椎髻”,是中国最古老的发式之一,由西南传至中原地区,并广受欢迎。挽发成髻,头发自行缠绕,不用束发的头饰,是椎髻最大的特点。到《宫心计》中,刘三好的发式已经经其改良,成为简洁又典雅的代表。

http://s6/middle/63293edfh89859455bfb5&690
3、透额罗髻

透额罗髻是西域传至中原的一种广受好评的发式,流行于唐玄宗时期。透额罗实际上是对束发的沉纱的统一称呼。在头顶梳一个高髻,将透额罗束于发髻之上,挡在额前,本意是要映衬唐时标新立异的眉形。《宫心计》中,杨怡扮演的丽妃有许多梳着透额罗髻的造型。

http://s5/middle/63293edfh8985959c0814&690
4、乌蛮髻

乌蛮髻,最早见于《唐人小说》和《绿窗新语》,也是唐中期十分流行的发式之一。《苗俗纪闻》中说此髻的特点是:发鬂虽高叠,却不致有倾倒之虑,通常搭配攒金凤钗,是许多唐传奇中侠女的必备发型。这也符合丽妃直爽霸气的个性。

http://s8/middle/63293edfh8985973b7c47&690
5、抛家髻

雪姐饰演的郭太后位高权重,连发髻也是高耸入云,暗示她利欲熏心,心狠手辣的一面。其实这个被人笑话了许久的“香蕉头”历史上确有其事,芳名“抛家髻”。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现在京剧旦角仍在沿用这种发型。

http://s10/middle/63293edfh898598d829d9&690
6、堕马髻

曹敏莉饰演的何惠妃,在戏中给人的感觉无助又可怜,她的发型也是这样摇摇欲坠,朝不保夕。堕马髻是中国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亦名“倭堕髻”。相传是东汉末年发明的,到了唐天宝年间重又开始流行起来。

http://s2/middle/63293edfh898599ea8b81&690
7、双环望仙髻

想必《宫心计》中最清爽干净的发型就是小宫女钱飞燕梳的这一款了,丽妃德妃当女史的时候,也都留着这样的发式,名唤双环望仙髻,将头发分成两股,用丝绦束缚成环形,高耸于头顶或头之两侧。这款发型在唐时是贵族妇女的最爱,并渐渐在民间也流行起来。

http://s15/middle/63293edfh89859b0cb54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