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网络层 参考答案 一
(2009-12-07 16:03:2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第4章:网络层 |
习题4-01
网络层向上提供的服务有哪两种?是比较其优缺点。
答: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
“面向连接”虚电路(Virtual Circuit)服务或“无连接”数据报服务。
前者预约了双方通信所需的一切网络资源。优点是能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即所传送的分组不出错、丢失、重复和失序(不按序列到达终点),也保证分组传送的时限,缺点是路由器复杂,网络成本高;后者无网络资源障碍,尽力而为,优缺点与前者互易。
习题4-02
答:网络互联可扩大用户共享资源范围和更大的通信区域。
习题4-03
答:中间设备又称为中间系统或中继(relay)系统。
习题4-04
答:IP协议:实现网络互连。使参与互连的性能各异的网络从用户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网际协议IP是TCP/IP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协议之一,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四个协议。
习题4-05
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其中一个字段是网络号 net-id,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所连接到的网络,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
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各类地址的网络号字段net-id分别为1,2,3,0,0字节;主机号字段host-id分别为3字节、2字节、1字节、4字节、4字节。
特点:
(1)IP 地址是一种分等级的地址结构。分两个等级的好处是:
第一,IP 地址管理机构在分配 IP 地址时只分配网络号,而剩下的主机号则由得到该网络号的单位自行分配。这样就方便了 IP
地址的管理。
第二,路由器仅根据目的主机所连接的网络号来转发分组(而不考虑目的主机号),这样就可以使路由表中的项目数大幅度减少,从而减小了路由表所占的存储空间。
(2)实际上 IP 地址是标志一个主机(或路由器)和一条链路的接口。
当一个主机同时连接到两个网络上时,该主机就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相应的 IP 地址,其网络号 net-id
必须是不同的。这种主机称为多归属主机(multihomed host)。
由于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连接到两个网络(这样它才能将 IP 数据报从一个网络转发到另一个网络),因此一个路由器至少应当有两个不同的 IP
地址。
(3) 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个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因此这些局域网都具有同样的网络号 net-id。
(4) 所有分配到网络号 net-id 的网络,范围很小的局域网,还是可能覆盖很大地理范围的广域网,都是平等的。
习题4-06
解:1)A类网中,网络号占七个bit, 则允许用的网络数为2^7,为128,但是要
除去0和127的情况,所以能用的最大网络数是126,第一个网络号是1,最后一个网络号是 126。主机号占24个bit,
则允许用的最大主机数为2^24,为16777216,但是也要除去全0和全1的情况,所以能用的最大主机数是16777214。
2)
B类网中,网络号占14个bit,则能用的最大网络数为2^14,为16384,第一个网络号是128.0,因为127要用作本地软件回送测试,所以从128开始,其点后的还可以容纳2^8,为256,所以以128为开始的网络号为128.0--128.255,共256个,以此类推,第16384个网络号的计算方法是:16384/256=64,128+64=192,则可推算出为191.255。主机号占16个
bit, 则允许用的最大主机数为2^16,为65536,但是也要除去全0和全 1的情况,所以能用的最大主机数是65534。
3)C类网中,网络号占21个bit, 则能用的网络数为2^21,为2097152,第一个 网络号是
192.0.0,各个点后的数占一个字节,所以以 192 为开始的网络号为
192.0.0--192.255.255,共256*256=65536,以此类推,第2097152个网络号的计算方法是:
2097152/65536=32,192+32=224,则可推算出为223.255.255。主机号占8个bit,
则允许用的最大主机数为2^8,为256,但是也要除去全0和全1的情况,所以能用的最大主机数是254。
习题4-07
在实际网络的链路上传送数据帧时,最终还是必须使用硬件地址。
MAC地址在一定程度上与硬件一致,基于物理、能够标识具体的链路通信对象、IP地址给予逻辑域的划分、不受硬件限制。
习题4-08
答:电话号码前面有个前缀,也就是区号,表明所属的是那个地区,后面可以重复,ip地址虽然也是按地区分的(电信部分),但是没有前缀后缀之分,是按段分配的,比如一个一级ip地址,可以分段分配给北京、上海等。IP是点分十进制度,一共是4段,每段8位,总共就是
32位。当然这里所讲的是现在正在使用的IPV4版本的IP。电话号码的话各国的不一样,当然都是按区域分段,再分到电话号码。与网络的地理分布无关。
习题4-09(1)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代表什么意思?
答:有三种含义:
其一是一个A类网的子网掩码,对于A类网络的IP地址,前8位表示网络号,后24位表示主机号,使用子网掩码255.255.255.0表示前8位为网络号,中间16位用于子网段的划分,最后8位为主机号。
第二种情况为一个B类网,对于B类网络的IP地址,前16位表示网络号,后16位表示主机号,使用子网掩码255.255.255.0表示前16位为网络号,中间8位用于子网段的划分,最后8位为主机号。
第三种情况为一个C类网,这个子网掩码为C类网的默认子网掩码。
(2)一网络的现在掩码为255.255.255.248,问该网络能够连接多少个主机?
答:255.255.255.248即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
(3)一A类网络和一B网络的子网号subnet-id分别为16个1和8个1,问这两个子网掩码有何不同?
答:A类网络:11111111
给定子网号(16位“1”)则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给定子网号(8位“1”)则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但子网数目不同。
(4)一个B类地址的子网掩码是255.255.240.0。试问在其中每一个子网上的主机数最多是多少?
答:(240)10=(128+64+32+16)10=(11110000)2
(5)一A类网络的子网掩码为255.255.0.255;它是否为一个有效的子网掩码?
答:是
(6)某个IP地址的十六进制表示C2.2F.14.81,试将其转化为点分十进制的形式。这个地址是哪一类IP地址?
答:C2
(7)C类网络使用子网掩码有无实际意义?为什么?
答:有实际意义.C类子网IP地址的32位中,前24位用于确定网络号,后8位用于确定主机号.如果划分子网,可以选择后8位中的高位,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划分网络,并且不增加路由表的内容,但是代价是主机数相应减少.
习题4-10
(4)192.12.69.248
答:(2)和(5)是A类,(1)和(3)是B类,(4)和(6)是C类.
习题4-11
答:在首部中的错误比在数据中的错误更严重,例如,一个坏的地址可能导致分组被投寄到错误的主机。许多主机并不检查投递给他们的分组是否确实是要投递给它们,它们假定网络从来不会把本来是要前往另一主机的分组投递给它们。
习题4-12
IP首部中的源站地址也可能出错请错误的源地址,重传数据报是没有意义的。
不采用CRC,简化解码计算量,提高路由器的吞吐量。
习题4-13
答:4
10000100
00000000
00000100
00001010
00001100
01110100
10001011
习题4-14
习题4-15
答:IP层下面数据链里层所限定的帧格式中数据字段的最大长度,与IP数据报首部中的总长度字段有关系。
习题4-16
(1)路由器处理数据报更简单些;效率高,延迟小。
(2)数据报的各分片可能经过各自的路径。因此在每一个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可能总会缺少几个数据报片;
(3)也许分组后面还要经过一个网络,它还要给这些数据报片划分成更小的片。如果在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就可能会组装多次。
(为适应路径上不同链路段所能许可的不同分片规模,可能要重新分片或组装)
习题4-17
答:第二个局域网所能传送的最长数据帧中的数据部分只有1200bit,即每个IP数据片的数据部分<1200-160(bit),由于片偏移是以8字节即64bit为单位的,所以IP数据片的数据部分最大不超过1024bit,这样3200bit的报文要分4个数据片,所以第二个局域网向上传送的比特数等于(3200+4×160),共3840bit。
习题4-18
答:因为ARP本身是网络层的一部分,ARP协议为IP协议提供了转换地址的服务,数据链路层使用硬件地址而不使用IP地址,无需ARP协议数据链路层本身即可正常运行。因此ARP不再数据链路层。
(2)试解释为什么ARP高速缓存每存入一个项目就要设置10~20分钟的超时计时器。这个时间设置的太大或太小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考虑到IP地址和MAC地址均有可能是变化的(更换网卡,或动态主机配置)。
10-20分钟更换一块网卡是合理的。超时时间太短会使ARP请求和响应分组的通信量太频繁,而超时时间太长会使更换网卡后的主机迟迟无法和网络上的其他主机通信。
(3)至少举出两种不需要发送ARP请求分组的情况(即不需要请求将某个目的IP地址解析为相应的硬件地址)。
答:在源主机的ARP高速缓存中已经有了该目的IP地址的项目;源主机发送的是广播分组;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使用点对点链路。
习题4-19
习题4-20
目的网络
128.96.39.0
128.96.39.128
128.96.40.0
192.4.153.0
*(默认)
现共收到5个分组,其目的地址分别为:
(1)128.96.39.10
(2)128.96.40.12
(3)128.96.40.151
(4)192.153.17
(5)192.4.153.90
(2)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2。
(3)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28.96.40.151,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28.96.40.128,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28.96.40.128,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4)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92.4.153.17。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0,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经R3转发。
(5)分组的目的IP地址为:192.4.153.9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28相与后得192.4.153.0。与子网掩码255.255.255.192相与后得192.4.153.64,经查路由表知,该分组转发选择默认路由,经R4转发。
习题4-21
可给每个地点分配如下子网号码:
地点: 子网号(subnet-id) 子网网络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