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语》心得——孝悌篇
(2012-04-10 13:07:02)
标签:
教育 |
孝悌篇
把孝悌篇放在最后,并非认为它不重要,而是很重要才放在最后来谈论。有子曰:“其为人也孝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第一)什么意思呢?有子(孔子学生,姓子,名若)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篇第一)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便敬爱兄长;处事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后,有剩余力量了,就再去学习文献。”
孝悌是“仁”的根本,是家庭和睦快乐的要法,在交友、处世、求学等事之前便应该学会的。既然孝悌如此重要,我们平日自当好好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与父母弟兄相处时难免有不容易或矛盾之时,那么我们怎么恰当的处理呢?
比如对待父母的年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篇第四)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这一点我们当特别注意,一定要及早行孝,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
当我们与父母有意见分歧时,是否要与父母争个面红耳赤呢?曾几何时,少不谙世,与父母偶有不和,便出言不逊;心有惭愧,烦恼于坚持己见与孝敬父母之间,不知如何是好。《里仁篇》里的一段话真让人豁然开朗。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无违,劳而不怨。”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需要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自己忧愁,但不怨恨父母。”既然不是什么大是大非,那么为人子女,真不该让父母伤心!
最苦天下父母心,如今父母年事渐高,愈来愈认识到应该好好地孝敬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成家立业显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让父母在有生之年,得以放下劳作,享享儿女的福。
这一段时间关于论语的感想已经基本写出来了,但是《论语》里的要义还多着呢。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无比广博的。我辈自当孜孜不倦,戒骄戒躁,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