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民经济核算例题

(2009-12-18 15:18:54)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级统计师考试

案例一:

现有以下资料(单位:亿元)

国内总产出28000,中间投入17600,居民消费6054,政府消费2000,总投资2546,出口2100,进口2300,固定资产折旧1310,劳动者报酬6050,生产税1072,生产补贴100,营业盈余2068,来自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收入60,支付非常住单位的要素支出105,来自非常住单位的经常转移收入100,支付非常住单位的经常转移支出20。当年年初常住人口12950万人,年末常住人口13050万人。

要求:写出公式并计算:

(1)分别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2)计算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总收入和国民净收入,(3)计算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国民可支配净收入。(4)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提示:

(1)       生产法GDP=收入法GDP=支出法GDP=28000-17600=6050+(1072-100)+1310+2068=6054+2000+2546+(2100-2300)=10400(亿元)

(2)       国内生产净值=10400-1310=9090(亿元),国民总收入=10400+(60-105)=10355(亿元),国民净收入=10355-1310=9045(亿元)。

(3)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10355+(100-20)=10435(亿元),国民可支配净收入=10435-1310=9125(亿元)

(4)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0元。年均人口=(12950+13050)/2=13000

 

案例二:

根据下表资料

 

2002年现价总产出(亿元)

2002年现价增加值(亿元)

缩减价格指数(%)

2001年总产出(亿元)

2001年增加值(亿元)

GDP

6200

2580

 

5450

2136

第一产业

1200

600

102

1100

528

第二产业

3400

1020

105

3050

854

第三产业

1600

960

108

1300

754

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并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       计算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增长速度

(2)       用单缩法编制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缩减价格指数

(3)       计算一、二、三产业的贡献和贡献率

(4)       对2002年的国民经济运行作简要评述

提示:根据题目给出的资料,整理计算得到下表

 

2002年现价增加值(亿元)

缩减价格指数(%)

按2001年价格计算的2002年增加值

2001年增加值(亿元)

2002年可比价格增加值增量(亿元)

2002年比2001年增长%

GDP

2580

105.4

2448.56

2136

312.56

14.6

第一产业

600

102

588.24

528

60.24

11.4

第二产业

1020

105

971.43

854

117.43

13.8

第三产业

960

108

888.89

754

134.89

17.9

 

(1)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按2001年价格计算的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1)*100%

     =14.6%

(2)国内生产总值缩减价格指数

     =(当年价格GDP发展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发展速度)*100%

=2580/2448.56*100%

=105.4%

(3)一、二、三产业的贡献和贡献率.

2002年第一、二、三产业可比价增加值增量除以2001年GDP再乘以100%得到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8、5.5和6.3个百分点。

2002年第一、二、三产业可比价增加值增量除以可比价GDP增量得到一、二、三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19.3%、37.6%和43.1%。

(4)对2002年的国民经济运行作简要评述。

  经济增长速度较高,达14.6%。

 经济效益比上年好,全社会增加值率由上年的39.2%提高到今年的41.6%。

 一二三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由上年的24.7:40.35:35.3调整到今年的23.2:39.4:37.2。

 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9%,发展最快,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达到6.3个百分点

 

案例三:

已知某地区总产出与中间消耗统计数据如下(亿元)

 

(1)产出与中间投入:

部  

总 产 出

中间消耗率(%)

农  

9085

36.8

工  

37066

72.67

建 筑 业

5196

72.2

运 输 业

1805

22.3

商    

2690

47.5

服务企业

2678

27.4

其他服务业

2680

27.4

(2)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情况:

劳动者报酬  11700    生产税净额3951  所得税    600 

营业盈余  6750  固定资产折旧      1620

(3)使用情况:

农业居民消费    7300   非农业居民消费  5000政府消费       2870    固定资产大修理   2400  固定资产更新 5000   库存增加1150    出口  4701  进口 4400

要求:

(1)计算各部门中间消耗;(保留1位小数)(2)分别用三种方法计算该地区生产总值;(保留整数)(3)计算生产总值在总产出中的比重。(保留2位小数)

解:

 

 

 

 

 

 

部  

总 产 出

中间消耗率(%)

中间消耗(1)

GDP

GDP/总产出(%)

农  

9085

36.8

3343.3

 

 

工  

37066

72.67

26935.9

 

 

建 筑 业

5196

72.2

3751.5

 

 

运 输 业

1805

22.3

402.5

 

 

商   

2690

47.5

1277.8

 

 

服务企业

2678

27.4

733.8

 

 

其他服务业

2680

27.4

734.3

 

 

合计

61200

 

37179.0

24021

39.25

 

(1)中间消耗=各行业中间消耗之和=37179亿元。

(2)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61200-37179=24021亿元

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11700 +生产税净额3951 +固定资产折旧1620 +营业盈余6750 =24021亿元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7300+5000+2870=15170亿元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2400+5000+1150=8550亿元

    净出口=出口-进口=4701-4400=301

     支出法GDP=15170+8550+301=24021亿元

(3)GDP占总产出中的比重=GDP/总产出=24021/61200*100%=39.25%

 

 

案例四:

第一产业计划总产出9448,求第一产业的最终产品是多少?

 

一产

二产

三产

直接消耗系数

一产

0.1046

0.0963

0.0122

二产

0.2146

0.5475

0.2131

三产

0.0485

0.0823

0.0949

总产品量

原计划数

9085

42262

9853

现计划数X

9448

47333

10838

增长速度

4%

12%

10%

 

通过计算可知第一产业最终产品数

y1=X1-(a11X1+a12X2+a13X3)

 =9448-(0.1046*9448+0.0963*47333+0.0122*10838)

=3770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出第二、第三产业的最终产品数。

y2=X2-(a21X1+a22X2+a23X3)

y3=X3-(a31X1+a32X2+a33X3)

式中,Xi为各产业总产出,yi为各产业最终产品。

 

案例五:

如果要求第一产业最终产品由3947增长到4105,此时第一产业要完成多少总产出才能实现这一计划?

 

一产

二产

三产

完全消耗系数

一产

0.1849

0.2663

0.0786

二产

0.6184

1.4450

0.5846

三产

0.1197

0.2369

0.1623

最终产品量

原计划数

3947

15072

5001

现计划数y

4105

16881

5501

增长速度

4%

12%

10%

 

我们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X1=y1+(b11y1+b12y2+b13y3)

  =4105+(0.1849*4105+0.2663*16881+0.0786*5501)

  =9791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出第二、第三产业的总产出数。

X2=y2+(b21y1+b22y2+b23y3)

X3=y3+(b31y1+b32y2+b33y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