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你的作品
(2012-03-22 11:27:30)
标签:
孩子作品教育育儿 |
分类: 感悟篇 |
过去的一个多月,极其辛苦,劳心劳力地。我被复杂的人际关系,超强的工作压力,琐碎的家务劳动,搞得不堪重负。
好在老妈终于按捺不住,再次赶来帮我料理家事。钟点工阿姨也逐步到位,我不必再为能否按时接孩子放学而费神。待到这一切安排妥当,下周我又将踏上远行之路。此行将去海峡对岸的台北,为7——9月在那里举行的展览踏勘现场。
工作的不顺与人性的复杂,曾经一度让我心浮气躁,使我不能像以往那样平静、理智、耐心地面对孩子。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我们只有调整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才有能力和心情去关爱家人。
儿子不断成长的步伐,时刻挑战着我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而周边一些人的做法也时时引发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比如孩子是我们的作品吗?
身处文艺界,不时会有前辈不无骄傲地将孩子视为自己的作品。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或是戏谈,但我却认为反映出中国家庭教育观念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是谁主导了孩子的人生。能将孩子视为作品的,那么家长无疑就成了孩子这个作品的主人。所以他们不仅要为孩子操心,更要为孩子费心。从升学到交友,从求职到相亲,无不浸透着他们的心血。他们活得很累,很辛苦,到头来孩子们还不一定领情,一句“父母皆祸害”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还把家长们所有的功劳苦劳全部一笔抹杀。
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其实,从根子上来讲,我们还是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我们并没有从骨子里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独立生命,独立人格,独立判断能力的人。我们打着“为你好的”的旗号,一次又一次地粗暴干涉孩子的自主权。我们替孩子选择学校,替孩子选择爱好,替孩子选择专业,替孩子选择工作……我们替孩子选择了一切,我们把孩子选择生活的权利都享受了,这对孩子公平吗?
其次,我们过份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作用。为什么我们会不惜挤破脑袋也要进所谓的名校?为什么要远涉重洋也要把尚未成年的孩子送往异国他乡?为什么我们没完没了地让孩子上各种辅导班?因为我们太相信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我们太相信外在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作用。其实,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外在环境的作用远远抵不上一个人内在的人格力量。因为外在的一切都只能对主体起物理作用,起化学作用的只能是主体本身。否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同样一个家庭出来的孩子,差别为什么会那样大?
我们常常抱怨国内的教育环境,但是我们有否想过,造成如今这个局面,除了体制、机制之外,我们每位家长的文化观念和教育理念是否也存在着偏差?我们在其中是否也起到过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观念与意识的层面,我们是否也是同谋?
再有,我们需要归位。家长需要回到家长的位置上,千万不要再越俎代庖,替孩子包办代替,我们要学会放手。孩子回到孩子的位置,不可有依赖之心,不要害怕跌倒,不要回避失败。
陈丹青曾多次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但他最后也承认,真正的人才是压不住的,不管什么样的制度环境中,总还会有人能冒出来。这当然并不说,我们不必去改善目前越来越恶劣的教育环境,而是说,放松我们紧张的神经,卸下我们心头越来越沉的重负,让我们以旁观者的心态,而不是主导者的姿态,为孩子的点滴成长而喝彩。
谁也不能代替谁,谁也不能主导谁,成龙成凤全在孩子自己!因此,孩子决不是你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