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遵从孩子内心的热情

(2011-11-09 14:00:36)
标签:

内心

热情

遵从

理解

分类: 教育篇

今天早晨,应学校之邀前去观看儿子他们打击乐队的首次演出,这次首演被安排在学校阅读节的开幕式上。

http://s8/middle/6323d774gb14706809667&690

——开演前拍摄的,前排右三为儿子(视频等到他们下周正式演出的时候再录制)

http://s9/middle/6323d774gb14a00981f08&690——左二为演奏中的儿子

 

因为下雨,开幕式被挪到了室内。当我来到四楼合班教室的大厅时,孩子们已经整齐地站在舞台中央,每个人都精神抖擞,手拿鼓棒,分别站立于一面红色的中国鼓前。看得出,很兴奋,也有些许的紧张。领导的讲话完了之后,孩子们的表演才正式开始。

 

这两天,儿子在家不时会敲奏给我们看,每每听得我和老公情绪激昂,振聋发聩。对他们今天的演出曲目,我可以说并不陌生,不过,在家是他一个人敲,并且敲的是哑鼓(又叫练习板)。一个乐队16人,一起用中国鼓演奏,我也是第一次观看。

 

长达四分钟的表演,孩子们专注,投入,节奏明快,有着非常丰富的变化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整个乐队在领鼓队员的带领下,如万马奔腾,一气呵成,振奋全场。最后赢得家长、老师、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一个成立不到半年的乐队,能有如此表现,让乐队的家长们都欣喜不已!兴奋之余,我就不自觉地想起他们乐队周雄老师曾经讲过的话:“学打击乐的孩子跟一般孩子不一样,不是长得不一样,而是他们的内心更有激情和力量。”

 

现在不少的孩子老气横秋,动不动就说“无聊”、“没劲”、“没意思”。本应该朝气蓬勃的年龄,却一个个拖着沉重的步伐,没有生气、灵性、活力和激情。我常常在想,这是为什么?

 

课业负担重,这是很多人会首先想到的答案。但我想到的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对孩子内心的不够尊重。比如报兴趣班,家长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很多能够升学时加分,说出去体面的,这些带有功利色彩的兴趣班常常让家长们趋之若鹜,人满为患。但真正有多少孩子对此有兴趣,有热情的呢?不得而知!为了追求未来的目标,我们很多人选择牺牲了眼前的幸福,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我只知道,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当下与未来并不是一对矛盾体。

 

还有语文教学中,僵化、刻板、标准答案式的遣词造句,也让孩子们深受其害。我儿子比较喜欢短小、诗歌式的表达语序,还喜欢将时间状语或地点状语分列出来。我一直觉得他的这种表达很有特色,因为这种表达是天赋,是个性,是他人无法模仿的一种下意识。但是,老师显然不能接受,为此不少被扣分。

 

昨晚,儿子完成一项语文作业后,给我看,要求是写一动物趣事。我们儿子是这样写的:独角鲸有一个长长的角,这个角其实是它的牙齿,也是他用来争夺美女的武器。我当时就笑喷了,太好玩,太有趣,太幽默了!儿子非常敏感,反应也很快,他见我大笑不止,赶紧问我:“妈妈,是否要将‘美女’改成‘雌独角鲸’?”我收住笑,立马制止道:“不必改,这样很好。你比喻得很贴切,很形象,还很幽默。”我知道,这样的写法老师不一定能接受,或许还会扣分,但这又有何妨?孩子可爱幽默的天性不容抹杀,他们特别需要我们家长细心的呵护,全力的支持!

 

我儿子是一个左撇子,在我们与老师的支持下,他至今一直用左手吃饭,左手写字。前几天,儿子跟我说:“妈妈,我要练习用右手写字。”我问:“为什么呀?”“因为老是被人说,我想让他们知道,我的左手右手都能写字。”我知道,他受到了同龄人的压力,甚至于排斥。我们的教育系统特别强调同一样,我们的文化支持群体,反对另类。所以坚持个性,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这样一个文明系统中,必然会带来质疑与反对声,需要这样的个体内心比一般人要强大。那么如何帮助他们获得强大的内心呢?

 

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遵从他们的真实意愿和内心感受,不要为了分数、不要为了所谓的合群,就粗暴地干涉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通常,一个孩子不同于别人的地方,正是建立他个性的基础,也是发挥他内心热情的原动力。只有这些地方,不断得到我们的理解、支持和肯定,那么他们的内心的力量才会不断得以增强,他们对生活才有源源不断的好奇、激情和信心。而这些,正是他们享受幸福当下,建立美好未来的基石。

 

孩子们内心的激情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点燃,这里可能不仅仅需要爱心,还需要一点点理性、智慧和胸怀,同时去除一些盲从、成见和功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